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4篇
  免费   289篇
  国内免费   348篇
测绘学   195篇
大气科学   334篇
地球物理   341篇
地质学   899篇
海洋学   211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140篇
自然地理   28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56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王鑫  周立宏  金凤鸣  付立新  楼达 《地质论评》2021,67(Z1):67z1123-67z1124
正黄骅坳陷古生界潜山是大港油田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近年来,先后在王官屯、乌马营潜山古生界发现油气流,且均为石炭—二叠系煤系源岩供烃成藏,如王官屯潜山王古1井二叠系石盒子组发现天然气,同位素特征判断为煤成天然气。这些发现拓展了古生界潜山的勘探领域,表明了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的油气充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石炭—二叠系的碎屑岩储层也可以充注成藏,证实了古生界潜山具有更大的油气勘探价值。随着勘探进程与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02.
陆内造山带特征及其动力学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舒良树 《地质学报》2021,95(1):98-106
板块构造理论上陆后遇到了难解之谜。陆内宽广的造山带、频繁的陆内地震、陆内普遍发育的透入性变形构造及其巨量的过铝质花岗岩,是大陆构造的普遍现象,陆内(或板内)构造已经成为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要回顾了大陆变形与陆内造山带的研究历程,总结了陆内造山带的基本特征,包括定义、位置、规模、地质特征、地壳结构、岩浆活动、应变分布、山根、热能、动力源等,结合自己的研究,对世界上几个典型陆内造山带的地质特征进行了介绍,展示了华南早古生代陆内造山带与板缘造山带地质特性的对比,对其动力学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现今面临的挑战及其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03.
商丹断裂带是一条多期次活动的大型断裂带,区域上也是大型金属矿的赋存带,对金属矿产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文章以商丹断裂带(河南段)为研究对象,在基于孔沟至寨根一带构造剖面的宏观特征和显微构造特征解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控矿构造和机理提出了新的认识。综合研究表明,商丹断裂带(河南段)具多期活动特征,整体呈现"正花状构造"样式。分析方解石机械双晶、矿物动态重结晶及变质矿物组合等显微构造显示,断裂带以韧性变形为主,两侧地层以韧性和脆性变形叠加为特征。区内变质变形温度以绿片岩相、中低温为主,局部可达角闪岩相。早期的韧性剪切活动控制本区金矿的总体控矿界面,晚期的构造活动形成的韧-脆性破碎带对先期形成的矿床进行改造、富集、最终定位,主断裂两侧的次级韧-脆性构造带是未来寻找金矿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04.
2016年5月15日清晨河西走廊东部发生区域性强霜冻天气,对农林业生产造成了2004年以来最为严重的灾害。本文利用实时MICAPS常规观测资料、物理量场和河西走廊东部区域内6个国家自动气象观测站和93个区域气象站观测资料,对这次冻害天气过程的天气学成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霜冻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冷空气爆发是造成冻害的直接原因;0 cm地面温度和气温≤0 ℃持续时间长,导致农林作物深度冻伤;前期气温偏高使得农林作物发育期提前,加之霜冻出现时间偏迟,农林作物抵抗冻害的能力明显下降,冻害影响加重;冻害发生后,温度急剧上升、湿度迅速减小,作物水分强烈蒸腾,作物细胞失去受损,导致受灾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105.
蒋溥 《地震地质》1989,11(1):101-114
本文从场地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场地地震工程地质单元划分、地震反应分析、活断层工程分类等五个方面、论述场地地震效应及其预测中基本原理和方法。根据工程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分析、地震小区划等地震工程实践,对场地地震效应及其预测提供一些基本考虑和经验  相似文献   
106.
广东地区河流阶地和冲积扇沉积物中砂岩砾石风化晕随时间增厚。风化晕生长速度呈指数衰减,并拟合于下列公式:T 1485D4.13这里T=时间,以年表示,D=沉积物表部约50块砾石风化晕厚度的加权平均值,以毫米表示。利用风化晕厚度确定出广东地区河流第一和第二级阶地分别为1000—13300年和8600—26500年,肇庆盆地北部山前地带第Ⅰ和第Ⅱ级冲积扇分别为51500年和24400年。同时,在构造地貌变形分析的基础上,估算出本区三条主要北东向断裂带在晚更新世—中全新世的垂直断层作用速度为0.6—1.6毫米/年,中全新世甚或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活动速度极小  相似文献   
107.
吉林省大灰沟硅灰石岩赋存于泥质条带大理岩夹硅质条带大理岩层内,其直接围岩为大理岩。硅灰石岩呈似层状、透镜状及不规则状,组成矿物有硅灰石(95%以上),少量透辉石、石榴石和方解石等。通过对硅灰石岩形成的地质条件、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的研究和前人实验研究表明,本区硅灰石岩为区域变质热液作用形成的交代岩,其中的硅灰石属三斜硅灰石。华北地台北侧(槽区)的辽宁、吉林省境内发育多处硅灰石岩矿床和矿点,均呈透镜状、似层状产于各种硅质大理岩层内。大灰沟硅灰石岩就是其中之一,它是经区域变质热液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8.
从景观生态学构建城市旅游开发与规划的操作模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蕾蕾 《地理研究》1995,14(3):69-73
本文尝试建立一个关于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应用理论模式,以兼顾理论的抽象性和操作性。模式的构建依据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同时借用景观生态学斑、廊、基的概念。文中详细论述了该斑廊基网络结构操作模式的基本特点、变换空间分析方法等运行机制,并以不同城市旅游规划、设计实例说明三大操作块的功能和操作意义。  相似文献   
109.
本文采用最大熵谱分析方法揭示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和长江下游地区降水均存在3-4年和准两年的周期性振荡特征。且通过时滞相关分析发现两者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以降水滞后海温约4个月的正相关最为明显。在此基础上利用一个多级数字滤波器对两者的逐月距平序列进行了高通、低通和带通滤波,并对两者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滤波分量进行时滞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只是在2-4年的时间尺度上两者相关最为密切,并以降水滞后海温4-5月的正相关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0.
While earthquakes generate about 90% of all tsunamis, volcanic activity, landslides, explosions, and other nonseismic phenomena can also result in tsunamis. There have been 53 000 reported deaths as a result of tsunamis generated by landslides and volcanoes. No death tolls are available for many events, but reports indicate that villages, islands, and even entire civilizations have disappeared. Some of the highest tsunami wave heights ever observed were produced by landslides. In the National Geophysical Data Center world-wide tsunami database, there are nearly 200 tsunami events in which nonseismic phenomena played a major role. In this paper, we briefly discuss a variety of nonseismic phenomena that can result in tsunamis. We discuss the magnitude of the disasters that have resulted from such events, and we discuss the potential for reducing such disasters by education and warning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