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56篇
  免费   1510篇
  国内免费   2150篇
测绘学   1258篇
大气科学   286篇
地球物理   3265篇
地质学   5303篇
海洋学   344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962篇
自然地理   561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251篇
  2021年   304篇
  2020年   313篇
  2019年   375篇
  2018年   335篇
  2017年   356篇
  2016年   404篇
  2015年   475篇
  2014年   526篇
  2013年   508篇
  2012年   544篇
  2011年   568篇
  2010年   475篇
  2009年   612篇
  2008年   552篇
  2007年   599篇
  2006年   582篇
  2005年   488篇
  2004年   531篇
  2003年   455篇
  2002年   372篇
  2001年   300篇
  2000年   290篇
  1999年   264篇
  1998年   212篇
  1997年   234篇
  1996年   196篇
  1995年   148篇
  1994年   129篇
  1993年   126篇
  1992年   87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1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红透山块状硫化物矿石主要成分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和石英、角闪石、黑云母等脉石矿物。将此矿石烘干后作为试料置于岩石三轴应力试验机,在13h内将轴压、围压和温度分步升至1276MPa、414MPa和350℃,然后在空气中自然冷却至室温。实验产物中黄铁矿、石英、长石等以脆性碎裂为主,而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和云母等以塑性变形为主。再活化的黄铜矿、磁黄铁矿和少量闪锌矿呈脉和网脉穿插黄铁矿碎斑。实验结果表明,即使没有外来流体加入.构造动力作用所导致的流体包裹体破坏所释出的流体,就足以使成矿物质发生活化转移和再活化。  相似文献   
42.
陈福全  黄伟达 《岩土力学》2008,29(4):905-910
传统的Poulos弹性理论仅适合于均质土中土体侧向位移时桩的性状分析,无法考虑土的层状特性。通过引入层状地基中作用一水平集中力的广义Mindlin解和地面作用有竖向荷载时的应力和位移通解,对Poulos方法进行了改进,使之扩展到多层土中,还用于研究堆载条件下的被动桩变形和受力响应。算例分析表明,改进弹性理论要比Poulos方法更为严密、合理,提高了计算精度,应用范围也更广。  相似文献   
43.
利用InSAR技术研究黄土地区滑坡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SAR技术能够获取大面积、连续、高精度的地表垂直形变信息,可用来监测地震、火山、滑坡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地表形变。文章介绍了InSAR技术在监测陕北黄土地区滑坡中的应用,首先进行野外地质勘察和TM光学遥感影像解译,接着通过EnviSat SAR数据差分干涉处理,获取研究区干涉形变场,提取出滑坡位移量,最后详细分析黄草湾至董家寺沿线一带的滑坡变形范围,并划定出了4个有一定变形的重点监视区。  相似文献   
44.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全天候、高精度的连续定位系统,它以速度快、方法灵活多样、操作简便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和变形监测中。结合水厂铁矿GPS边坡变形监测实例,对GPS监测网的星历预报、基线向量平差计算、网平差计算、结果及残差不确定度进行了细致分析研究,以验证GPS技术在边坡变形监测中的可靠性和精度。  相似文献   
45.
利用1981 ̄1990年环渤海地区的地面气象资料,探空资料和土地利用资料,计算了该地区大气水份平衡方程中各分量,分析了其变化特征,并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6.
Swath bathymetry data and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s have been used to investigate details of the deformation pattern in the area offshore southwestern Taiwan where the Luzon subduction complex encroaches on the passive Chinese continental margin. Distinctive fold-and-thrust structures of the convergent zone and horst-and-graben structures of the passive margin are separated by a deformation front that extends NNW-ward from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Manila Trench to the foot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 This deformation front gradually turns into a NNE–SSW trending direction across the continental slope and the Kaoping Shelf, and connects to the frontal thrusts of the mountain belt on land Taiwan. However, the complex Penghu submarine canyon system blurs the exact locat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nature of many morphotectonic features offshore SW Taiwan. We suggest that the deformation front offshore SW Taiwan does not appear as a simple structural line, but is characterized by a series of N–S trending folds and thrusts that terminate sequentially in an en-echelon pattern across the passive Chinese continental slope. A number of NE–SW trending lineaments cut across the fold-and-thrust structures of the frontal accretionary wedge and exhibit prominent dextral displacement indicative of the lateral expulsion of SW Taiwan. One of the prominent lineaments, named the Yung-An lineament, forms the southeastern boundary of the upper part of the Penghu submarine canyon, and has conspicuous influence over the drainage pattern of the canyon  相似文献   
47.
西边界流在边界“豁口”的形变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洋西边界流在边界豁口处由于失去边界的支持而发生形变。本文将西边界流视为一种惯性射流,遵循绝对涡度守恒原理,推导了流轴及其两侧流体在西边界豁口处不同形式的弯曲,发现在一定的豁口尺度条件下,西边界流自身的相对涡度分布特点和地球旋转的β效应决定了在失去西侧陆坡支持时,其主体会沿反气旋路径发生一段经向的位移而圈回入射点所在的经度位置。主轴变形的经向尺度与初始速度及西边界流的入射角度有关;主轴西侧可能会出现一小部分分支进入邻近的内海并形成气旋或反气旋式环流;主轴东侧的流体则在豁口以东沿反气旋路径弯曲,从而论证了西边界豁口处形成西边界流弯曲的可能性和原因  相似文献   
48.
大陆岩石圈在张裂和分离时的变形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南海南北共轭边缘地壳剖面的对比研究,发现大陆岩石圈的物理性质是分层的:上、中地壳呈脆性,下地壳表现出塑性,而岩石圈上地幔则仍呈脆性。因此,在它受张性应力场作用时,其变形和破裂分离方式也是分层进行的:上、中地壳能发生犁式断裂,产生的断块沿断面转动在地表产生一系列半地堑,并使地壳厚度减薄;如拉张应力继续作用时,上、中地壳将沿犁式断裂被拉开,从而形成上、下板块边缘,并彼此分开。下地壳则发生塑性变形,使地壳厚度减薄,并最终将其拉断。岩石圈上地幔亦可产生陡倾断裂,形成的断块沿断面转动亦使其厚度减薄,并最终沿陡倾断裂被拉断。这就是我们称之为岩石圈变形和破裂分 离时的分层变形及分层破裂分离模式。  相似文献   
49.
Shear Failure of a Clamped Dented Tubular Beam Under Lateral Impac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The shear failure of a rigid-plastic dented clamped tubular beam under the lateral impact of a mass is investigated. Both the denting and the impact point are in the middle span of the beam. It is assumed that denting does not spread during the shear sliding.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xial force and lateral deflection of the beam are very small at the moment of the occurence of shear failure, which means that the finite deformation effect can be neglected in the shear failure analysis. Also, some aspects of the initial impact energy are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50.
黑潮在吕宋海峡的形变及动力机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根据1990年以来对吕宋海峡和中国南海(SCS)北部的WOCE水文资料和其它海洋调查资料的分析,以及对同一海区的卫星遥测海表温度(SST)的资料处理,推断在吕宋海峡常年存在黑潮路径弯曲,西折进入SCS并又流出SCS的现象,作者将黑潮的这种变形称为“黑潮流套”。黑潮变形进入SCS的位置在冬季位于海峡中部、南部附近,范围较大;在夏季略向北移,较集中于海峡中部,范围较小。作者认为,黑潮流套现象可用位涡守恒理论作定性的解释:当黑潮在吕宋海峡失去西边界支持后,其流轴以西贴近西边界的一部分流体,因具有较大的相对正涡度,会脱离黑潮主体在南海东北部形成反时针旋转或顺时针旋转的环流,而黑潮主体会以顺时针旋转的形式在海峡以西的海域出现。整个黑潮以弯曲、扩展的形式在海峡处产生形变,在海峡东侧出现反气旋涡旋的倾向。吕宋海峡黑潮流套及南海北部的诱生环流之流型,会因黑潮本身以及副热带环流整体的变化而变化,也与海峡的宽度有关。总之,吕宋海峡黑潮流套的形成是由当地特殊的地形条件和地转β效应这些内部机制决定的,它的常年存在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