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4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83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本文以三亚鹿回头近岸海域内的优势种造礁石珊瑚——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为研究对象,以丰年虾(Artemia salina)无节幼体为饵料,研究了异养营养对丛生盔形珊瑚光合作用与呼吸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异养营养的输入能够增加丛生盔形珊瑚的共生虫黄藻密度以及色素含量,并能够显著提升其光合作用与呼吸速率,然而单个虫黄藻的光合速率降低,这与虫黄藻密度增加引起的遮蔽效应有关。从营养角度来看,异养营养的输入能够使丛生盔形珊瑚有机碳的净积累速率提升约44.5%。本研究结果显示异养营养的输入能够促进丛生盔形珊瑚的光合与呼吸代谢,且这种情况下丛生盔形珊瑚的营养模式更为健康。  相似文献   
112.
珠江口异养细菌时空分布特征及其调控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口是海陆相互作用的重要地带, 往往呈现出独特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是研究碳循环过程的重要场所。在春季(2015年5月)、夏季(2015年8月)和冬季(2016年1月)分别对珠江口海域异养附生细菌和游离细菌时空分布及其各自高核酸(HNA)、低核酸(LNA)类群的相对贡献进行了调查研究, 并对其调控因子进行了相应探讨。结果表明, 珠江口异养细菌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空间分布上, 珠江口异养细菌丰度自河口上游至下游呈递减趋势, 主要与上游污水输入以及珠江径流与高盐外海水在河口内的混合有关; 在雨季, 河口中下游盐度锋面区出现异养细菌丰度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高值区, 锋面区使营养物质停留时间增加, 促进浮游生物生长。垂直方向上, 表层异养细菌丰度略高于底层。时间尺度上, 异养细菌总丰度在春季最高(表层均值为2.94±1.23×109个 •L-1, 底层为2.81±1.50×109个 •L-1), 夏季次之(表层均值为2.32±0.43×109个 •L-1, 底层为1.90±0.50×109个 •L-1), 冬季最低(表层均值为1.06±0.33×109个 •L-1, 底层为9.76± 3.44×108个 •L-1)。珠江口海域异养细菌以附生细菌为主, 占异养细菌总丰度的16.56%~96.19%, 整体分布较稳定, 冬季最高(平均78.65%)、夏季(70.32%)与春季相近(68.17%)。附生细菌以代谢活跃的HNA类群为主, 游离细菌则主要以LNA类群为主, 代谢活性整体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13.
一株耐冷异养硝化菌的分离鉴定及脱氮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异养硝化培养基,冬季从南四湖人工湿地底泥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具有较高脱氮性能的菌株Z01.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命名为Pseudomonas sp.Z01.实验探究得到菌株Z01的最佳初始投菌量为7%,最适温度、pH和盐度分别为15℃、6.0~8.0和0.3%,最佳碳源为葡萄糖.在最适生长条件下,通过氨氮去除试验发现该菌株对模拟污水中氨氮的去除率有一定提高,是异养硝化培养基中氨氮去除效率的1.1倍.此外,该菌株对模拟废水中总氮和COD也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研究表明,菌株Z01在冬季污水处理中硝化脱氮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4.
气候变化对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周涛  史培军  孙睿  王绍强 《地理学报》2004,59(3):357-365
基于生态系统碳平衡方程以及净第一性生产力 (NPP) 和气候资料反演了1km分辨率的中国土壤异养呼吸系数 (aij),结果表明:aij总体上是东南和东北地区高,西北地区低;和NPP相比,东南沿海和华南的大部分地区的aij值并不大,而在东北北部和东部有大面积的aij高值区。这表明当气候适宜时,这些地区的土壤异养呼吸将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在假定气温平均升高1.5oC,降水平均增加5%的情景下,对中国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NEP) 的研究表明:生态系统与大气的碳通量都有所增加,其中NPP平均增加了6.2%,土壤异养呼吸平均增加了5.5%,不同生态系统的NEP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最稳定最有潜力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碳汇是北方落叶针叶林;对人工植被而言,最多最稳定的碳汇是一年一熟作物;而双季稻连作喜温作物和单 (双) 季稻连作喜凉作物生态系统起着较稳定的碳源作用。  相似文献   
115.
海洋微型鞭毛虫是海洋微型真核浮游生物中非常重要的一大类群,在构成和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微生物群落通常由少数优势种和大量稀有种组成,这种分布模式在海洋微型鞭毛虫群落中也极为常见,并且二者的内在特征可能对群落生物地理分布格局以及生态系统功能产生不同影响。然而在多数研究中并未将两种不同亚群落进行区分,对二者的分布特征、对环境和空间因子的响应以及在总体群落中的生态地位等的认识十分有限。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调查了中国近海亚热带 热带3个自然海区微型鞭毛虫群落中优势种和稀有种的分布特征,并探讨了环境因子和空间因子与不同亚群落之间的关系,利用中性模型揭示了中性过程在群落构建中的作用,最后通过共现网络分析解析了两种不同亚群落在总体群落中的生态地位。结果表明:3个海区微型鞭毛虫群落中的优势类群和稀有类群在多样性和物种组成上具有不同的特征,表现出一定的生物地理分布格局;这与它们受到不同程度环境因子和空间因子的驱动作用有关;中性模型的结果体现了随机过程在两种亚群落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共现网络关系反映出不同丰富程度的生态类群具有重叠但又相异的生态位,从而在同一环境中形成物种的共存,维持了群落结构的稳定,而稀有类群以较高的连接度和更高比例的关键种数目,在网络关系中起到重要的连接作用。本研究初步揭示了中国近海微型鞭毛虫优势种和稀有种的分布特征和建群机制,为深入认识海洋微型鞭毛虫的群落结构、分布格局以及影响其群落构建的生态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6.
From Oct. 1999 to Oct. 2000, the heterotrophic bacterial floras in the industrial marine environment around the Qingdao Power Plant (QPP) and in the unpolluted marine environment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s of the heterotrophic bacteria around QPP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unpolluted environments, and the average numbers in QPP Seawater, QPP Sediment, Unpolluted Seawater and Unpolluted Sediment were 5.4×104cfu(mL)−1, 5.0×105cfug−1, 3.0×102cfu(mL)−1 and 1.3×105cfug−1 respectively. Totally, 118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QPP and 99 of them were Gram-negative. One hundred and twenty one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unpolluted environments and 104 of them were Gram-negative. All the Gram-negative bacteria belonged to 13 genera.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bacteria was varied in different marine environ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npolluted marine environments contained much more Vibrio than seawater and sediment around QPP.  相似文献   
117.
Observations of the short-term changes of seawater bacterioplankton were carried out during the summer of 1988 in Antarctic coastal surface waters. The studies were designed to compare the variations of bacterioplankton in freemoving and enclosed seawater. Even when a diurnal cycle is present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enclosed seawater experiments remain much more constant than the corresponding data in free-moving seawater. The wide range of parameters used in the two experiments reveals common properties which illustrate the major role of displacements of water masses at a fixed sampling station in the temporal changes observed in free-moving Antarctic coastal seawater.  相似文献   
118.
The diversity of heterotrophic flagellates was examined at marine sediments around Cape Tribulation, Australia. The species described belong to the Alveolates, Apusomonadidae, Cercomonadida, Choanoflagellida, Cry ptomonadida, Diplomonadida, Euglenozoaincertae sedis, Kathablepharidae, Kinetoplastida, Pedinellids, Stephanopogonidae, Stramenopiles, Stramenopilesincertae sedis, Thaumatomonadidae and Protistaincertae sedis. Among the 51 species from 38 genera encountered in this study is one new taxon:Glissandra similis n. sp., and two new names are introduced:Goniomonas abrupta (Skvortzov 1924) nomen nodum andCercomonas skvortzovi (Skvortzov 1977) nomen nodum. There was little evidence for endemism because most flagellates including one new taxon described here have been reported.  相似文献   
119.
通过以海水养殖动物病原菌为靶细菌在象山港养殖水域成功诱导分离到各种蛭弧菌,开展了蛭弧菌、弧菌、异养细菌季节生态分布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或同种不同菌株宿主所对应的敏感蛭弧菌数量呈现明显差异,付溶血弧菌敏感蛭弧菌检出率(数值)最高。同一宿主检测出的敏感蛭弧菌在近岸海水、池塘水及底泥中的分布呈现差异,其分布特征与异养细菌、弧菌的分布特征呈正相关。近岸海水中异养细菌和弧菌总数均高于塘内海水;虾塘表泥中异氧细菌和弧菌总数均高于近岸海水和池塘海水中细菌数量;夏季各种细菌数量最高,冬季最低。蛭弧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  相似文献   
120.
首先对国内外土壤异养呼吸Q10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综合述评.影响土壤异养呼吸Q10的因子主要包括环境因子(主要是温度和湿度)、呼吸底物和土壤生物等.较多的研究表明土壤异养呼吸的Q10在低温时较高,高温时较低,但Q10也可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或随温度变化而保持稳定;通常土壤异养呼吸的Q10与土壤水分成正相关,但极端水分条件下(干旱胁迫或渍水)Q10较低;有限的研究表明呼吸底物和土壤生物对土壤异养呼吸Q10的影响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调控土壤异养呼吸Q10的机理目前还不清楚.然后从温度、水分、呼吸底物、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异养呼吸Q10的影响等方面对影响土壤异养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未来应重点开展的研究:⑴加强不同尺度土壤异养呼吸Q10的影响因子及调控机理研究;⑵扩大土壤异养呼吸Q10的野外研究;⑶扩大热带、亚热带土壤异养呼吸Q10的研究;⑷深入探讨呼吸底物有效性和土壤生物对土壤异养呼吸Q10的影响;⑸加强其他因子对土壤异养呼吸Q10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