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27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研究异养鞭毛虫(Paraphysomonas sp.)在不同密度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中的生长状况,探讨其对铜绿微囊藻的摄食及抑制作用。【方法】实验共设6个铜绿微囊藻密度,分别是0、250×10~4、500×10~4、750×10~4、1 000×10~4和2 000×10~4cells/mL,研究异养鞭毛虫与微囊藻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异养鞭毛虫主要行异养生活。在铜绿微囊藻密度为250×10~4~2 000×10~4 cells/mL时,异养鞭毛虫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率为98.00%~99.69%。单个鞭毛虫对微囊藻的摄食率为13~49 cells/d。异养鞭毛虫的密度和生长率随铜绿微囊藻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在铜绿微囊藻密度为500×10~4~1000×10~4cells/mL时,异养鞭毛虫密度为21×10~4~24×10~4cells/mL、生长率为0.6~0.74 d-1。但是,铜绿微囊藻密度过高也不利于异养鞭毛虫的种群增长,在2 000×10~4 cells/mL密度时,异养鞭毛虫的生长速率显著低于其它密度组。【结论】异养鞭毛虫能有效抑制铜绿微囊藻种群增长,其生长的最适微囊藻密度为500×10~4~1 000×10~4 cells/mL。  相似文献   
62.
近年来富营养化等海洋污染现象日益加重,我国近海每年都会暴发浒苔绿潮和微藻赤潮现象。本文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状态不同含量的浒苔(Ulva prolifera),即浒苔新鲜藻体、浒苔培养液和浒苔干粉末与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共培养时产生的竞争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浒苔新鲜藻体、浒苔培养液和浒苔干粉末在初始质量含量大于1 g/L的条件下都会对东海原甲藻产生抑制作用,浒苔干粉末的抑制强度远远超过浒苔培养滤液和浒苔新鲜藻体。在二者共培养时,出现了“低促高抑”的现象,即浒苔含量较低时会促进东海原甲藻的生长,而高含量的浒苔则抑制东海原甲藻的生长,且抑制作用随浒苔含量的升高而增大。浒苔对东海原甲藻的这种抑制作用,一方面可能来自于营养物质的竞争和消耗,另一方面可能来自于浒苔释放的化感物质对东海原甲藻产生的影响。利用浒苔对东海原甲藻的抑制作用,可为东海原甲藻赤潮的生物防治提供一种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3.
UV-B辐射增强对壶状臂尾轮虫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UV-B辐射条件下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urceus)对6株海洋微藻:小球藻(Chlorellasp.)、绿色巴夫藻(Pavlovauiridis)、扁藻(Tetraselmischuii)、球等鞭金藻8701(IsochrysisgalbanaPark8701)、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muelleri)和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clostertum)的室内摄食实验。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对壶状臂尾轮虫的摄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壶状臂尾轮虫对给定饵料单胞藻的滤水率和摄食率都随UV-B辐射剂量的增大而显著减小(P<0.05)。而且壶状臂尾轮虫对每一种饵料单胞藻的滤水率和摄食率是不相同的,这说明壶状臂尾轮虫对饵料单胞藻是有选择性的。  相似文献   
64.
聂赛飞  谷人旭 《热带地理》2021,41(2):340-350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使用GW相关分析、EOF分析和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基于2005-2018年的航空客运业和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对区域内航空客运业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互动状况的时空维度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长三角地区航空客运业与区域经济之间互动关联呈现逆"核心—外围"的圈层分布特征.受上海"虹吸效应"影响,位于长三角核心圈层的...  相似文献   
65.
适用于大斜度井及水平井钻进的MEG钻井液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艳  张琰 《地质与勘探》2005,41(1):93-96
大斜度井及水平井钻进的特点对钻井液的性能提出较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出一种仿油性水基钻井液,该钻井液的流变性、滤失性以及抗温性能良好,并且具有类似油基钻井液的较好的页岩抑制性、储层保护特性及润滑性能,同时可以避免环境污染问题,是一种适用于大斜度井及水平井的钻进的钻井液.  相似文献   
66.
研究了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对Cu2+和Zn2+的耐受力、吸附率和吸附量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Cu2+和Zn2+对条纹小环藻的生长影响显著(p〈0.05),随着Cu2+、Zn2+含量的升高,其对条纹小环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大;当Cu2+和Zn2+的含量分别高于4.00×10-3、0.01 mg/dm3时,其对条纹小环藻的生长几乎没有影响;Cu2+和Zn2+对条纹小环藻生长的半抑制含量分别为0.26、11.17 mg/dm3.Cu2+含量为1.00 mg/dm3和Zn2+含量为50.00 mg/dm3的组合,对条纹小环藻生长的抑制率达72.28%,Cu2+对条纹小环藻的毒性大于Zn2+.条纹小环藻对Cu2+、Zn2+吸附效果良好,当藻细胞含量为2.45×107cells/dm3时,对Cu2+的吸附率为63.00%;当藻细胞含量为1.75×107cells/dm3时,对Zn2+的吸附率为60.52%;条纹小环藻对Cu2+和Zn2+的吸附量分别为9.26 mg/g(21.30×10-9mg/cell)和20.06 mg/g(46.15×10-9mg/cell)时,Cu2+和Zn2+对条纹小环藻不会产生明显毒性.  相似文献   
67.
贺明武  彭吉银  王义峰 《岩土力学》2014,35(4):1063-1068
针对乌东德水电站左岸地下厂房区的角砾岩这一不良地质体的地质力学与稳定性问题,首先采用系统的工程现场调查、孔内电视观察和室内力学试验,揭示了角砾岩基本的物理力学特征以及特殊的方解石胶结方式、似熔融的接触特征和强度特征;进而通过三维数值模拟评估了开挖卸荷后主厂房顶拱角砾岩的基本力学特征,阐明其围岩支护设计的基本要求;左岸主厂房角砾岩实际开挖与支护实践的经验总结分析表明,洞室顶拱稳定性良好。从上述多角度研究表明,由于该类角砾岩经历成岩作用,具有较好的自稳性和承载能力,经合理加强支护后可以作为大型地下洞室顶拱的承载围岩,其力学特性认识和工程防治经验可为同类不良地质体的工程处置借鉴。  相似文献   
68.
吴湘  吴昊  叶金云 《海洋与湖沼》2014,45(4):783-788
本文研究了黄花水龙化感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最佳抑藻浓度范围,以及对微囊藻毒素(MC-LR)产生和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花水龙化感物质在培养7d内对铜绿微囊藻(FACHB-905)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半效应质量浓度(EC50,7d)值为47mg/L,但抑制效果会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弱。黄花水龙化感物质的最佳抑藻浓度范围为50—75mg/L,藻细胞培养4—7d内相对抑制率达50%—95%。同时发现整个培养期间,黄花水龙化感物质对MC-LR的胞外释放无显著影响。培养7d后,单位藻细胞内MC-LR的含量随黄花水龙化感物质浓度的增加而升高,16d后无显著影响。藻细胞培养液中MC-LR总量不会增大。由此可知,利用黄花水龙化感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既能有效控制藻细胞生长又不会促进藻毒素的释放,生态安全性高,可应用至实际水体水华处理中。  相似文献   
69.
近期在室内研制成功了新型的第一代合成基钻井液的代表-酯钻井液:首先成功制备了酯基液,进而从大量的试验结果中优选出了酯基钻井液配方,在此基础上,对酯基钻井液的性能进行了系统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所研制的酯基钻井液体系具有优良的润滑性能、储层保护性能和抗污染能力,其页岩抑制性介于柴油基和水基钻井液之间,可以适用于井底温度>120℃的钻井条件。  相似文献   
70.
金属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涛发  李湘凌  袁峰  范裕  张鑫 《地质论评》2008,54(4):515-522
受矿业活动影响,金属矿区及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植物修复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清除土壤中重金属的一种有效、经济的生态技术。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主要有植物固定、植物挥发和植物吸收等方式,植物固定技术是利用植物阻隔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而植物挥发和植物吸收则是将土壤中的重金属移除。本文系统总结了迄今在金属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固定和植物吸收修复技术研究方面的现状与进展,包括矿区超富集植物筛选、超耐受性植物筛选、提高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高效活化剂以及降低重金属迁移能力的化学钝化剂研究等。提出了当前相关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