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2篇
  免费   830篇
  国内免费   653篇
测绘学   117篇
大气科学   91篇
地球物理   159篇
地质学   982篇
海洋学   3003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49篇
自然地理   229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187篇
  2021年   195篇
  2020年   226篇
  2019年   215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169篇
  2016年   173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229篇
  2013年   252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241篇
  2010年   190篇
  2009年   222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83篇
  2006年   195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63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39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41.
In remote marine aeroso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Enewetak Atoll, American Samoa, and New Zealand, series of mid-chain ketocarboxylic acids in the range of C6-C18 were detected. All the positional isomers, except for the 2-oxo and 3-oxo species, were detected for major ketoacid families (e.g. C9, C11 and C13). Higher ketoacid concentrations (up to 19 ng/m3) were obtained in the northern North Pacific aerosol samples, which generally showed an odd carbon-numbered predominance with 5-oxoundecanoic acid being the major species. By contrast, lower concentrations were obtained in the lower-latitude or subtropical aerosol samples, where even carbon-numbered ketoacids were relatively abundant.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odd carbon-numbered ketoacids could not be explained by the primary emissions from source materials including terrestrial higher plants, soil particles, and ocean surfaces. We consider that the isomeric ketocarboxylic acids are produced in the atmosphere by the photochemical oxidation of semi-volatile monocarboxylic acids, which are counterparts of the oxidative degradation of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emitted from seawater surfaces. Atmospheric production of the ketoacids is seemingly enhanced in the northern North Pacific, probably due to an enhanced primary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942.
运用李四光教授所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对塔里木盆地进行了石油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查工作.①系统地研究了塔里木盆地的成生发展历史及构造体系的划分;②运用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对确定含油气区—选择油气富集带—寻找油气田—评价油气田全过程进行实践,并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证实沙雅隆起是一个油气富集带;③首次实现了我国古生代海相油气田的重大突破;④初步总结了构造体系控油的几点规律.  相似文献   
943.
This study presents a method of two‐dimension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image analysis that directly quantifies microporosity abundance in clay‐rich, fine‐grained sediments. The method is novel in that it is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circumvent the challenge to porosity quantification posed by mineral surface charging and topographical artifacts created during Ar‐ion cross‐section polishing. It utilizes the finding that differences in circularity values can be used to distinguish micropores from blemishes in a thresholded image. This method is powerful because it is fast and provides a direct microporosity estimation technique to augment or replace experimental data. The pore size range to which the method is applicable is clear and can be selected depending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nalysis. When used appropriately, the method can be implemented on microporous sediments and sedimentary rock in general. The method is developed using marine muds of Pliocene and Miocene ages from the Nankai margin (burial depths from approximately 200 to 1100 m). The close match between imaging‐derived microporosity and bulk N2 microporosity measurements shows that porosity in these young and relatively shallowly buried sediments is dominated by pores of sizes that can be imag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In Kumano, forearc basin sediments of the Nankai Trough, results of this method show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microporosity with burial depth, probably due to microporosity preservation during compaction and possibly early volcanic ash diagenesis.  相似文献   
944.
AMS~(14)C测年揭示的渤海湾沿海低地第Ⅱ海相层年龄(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志文  王福  李建芬  姜兴钰  陈永胜  王宏 《地质通报》2016,35(10):1607-1613
在初步获得渤海湾海河南部沿海低地第Ⅱ海相层年龄大于43.5ka BP的基础上,在沧州北部和海河北部的沿海低地又利用6个新的机械钻孔岩心,建立了2条垂直于现代岸线的长剖面。根据沉积物岩性和有孔虫查明了第Ⅱ海侵层在剖面中的空间分布,并获得一组新的AMS~(14)C年龄数据。结果显示,在第Ⅱ海相层中新获得的9个AMS~(14)C年龄同样均大于43.5ka BP。至此,渤海湾3条垂直现代岸线剖面10个钻孔的第Ⅱ海相层的21个AMS~(14)C年龄均大于43.5ka BP,进一步证实了普遍发育于渤海湾沿海低地的第Ⅱ海相层形成于MIS 3阶段早期或MIS 5阶段,而不是前人认为的23~39ka BP。  相似文献   
945.
伴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科技进步,海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研究热点。江苏省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强省,但其海洋经济发展优势并不突出,为了对其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状态及耦合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研究,文章在探析海洋经济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发展机理的基础上,借鉴物理学耦合度函数构建了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并对2006~2012年江苏及其他沿海省市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6~2012年间,江苏省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逐步迈入了磨合发展的关键期,但海洋产业发展模式落后和海陆互动性弱等因素导致其与沿海其他省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本研究能够为江苏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946.
海洋浮游细菌生长率和被摄食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武昌  赵丽  陈雪  赵苑  董逸  李海波  肖天 《海洋科学》2016,40(5):151-158
海洋浮游细菌利用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碳合成自身物质,是海洋浮游生态系统的二次生产者。微型浮游动物是细菌的主要摄食者,也是细菌生产向较高营养级传递的中介。研究海洋浮游细菌的生长率和被(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对理解海洋浮游生态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利用改变海水中生物类群组成(或功能)的培养方法研究海洋浮游细菌生长率和被摄食率的历程和现状,为我国的同类研究提供借鉴。改变海水中生物类群组成(或功能)进行培养的方法有海水分粒级培养、海水稀释培养和添加选择性抑制剂培养。这些方法各有其局限性,应用并不广泛。细菌及其主要摄食者异养鞭毛虫群落在自然海区和实验室内都有生长周期,鞭毛虫的生长周期落后于细菌,因此细菌的生长率有时会小于被摄食率,有时会大于被摄食率。我国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落后,应值得引起重视,建议从海水稀释培养法入手开展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47.
区域海洋减灾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量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有效开展防灾减灾,需要充分了解区域海洋减灾能力现状,从而科学确定未来减灾能力建设的优先领域及重点工程。首先梳理了能力评估与灾害管理阶段、能力建设优先领域、能力评估对象与建设主体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评估指标体系共性设计与区域个性的关系;其次,通过组织部门及地方的相关减灾机构与专家开展多方参与式讨论,综合了海洋、水文、气象、民政、应急、教育及综合减灾等多个领域专家的减灾经验,构建了区域海洋减灾能力评估三级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及136个三级指标;然后,基于专家问卷(有效问卷69份)及层次分析(AHP)方法,量化了三级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区域海洋减灾能力评估三级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成果已在相关市县开展了评估试点应用,为未来在全国范围开展区域海洋减灾能力评估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48.
南海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其中南海中南部大洋性、上升流区域更是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和商业价值.西沙群岛位于南海中部,是我国海南省三沙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气候条件优越,拥有丰富的海洋渔业、海洋植被和油气矿藏等海洋资源,其中又以渔业资源的开发潜力最大.在南海问题近年来显著升温的背景下,通过推动加大南海特别是西沙海域的渔业资源开发力度,妥善处理南海争议、更好地维护我国南海主权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49.
王启 《江苏地质》2016,40(4):690-694
针对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开展了可控源电磁探测法(Controlled-source Electromagnetic Method,CSEM)响应研究,根据实际地质资料设计二维地电模型并进行正演计算,讨论了频率变化对CSEM响应结果的影响以及海底地形起伏时的CSEM响应特征。综合天然气水合物二维正演模拟结果,论证了海洋CSEM探测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可为今后的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50.
现代海洋牧场建设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红生  霍达  许强 《海洋与湖沼》2016,47(6):1069-1074
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是实现我国海洋渔业与近海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一种海洋经济新业态,海洋牧场既能养护渔业资源,又能修复生态环境。本文论述了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海洋牧场建设中存在的建设技术缺乏标准化、承载力评估缺乏模型化、建设理念缺乏生态化、管理缺乏信息化等问题,探讨了现代海洋牧场相关理念及分类模式。针对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构建陆海统筹现代海洋牧场亟待解决的技术先导和"四化"突破(工程化、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