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1篇
  免费   1179篇
  国内免费   1590篇
测绘学   121篇
大气科学   548篇
地球物理   1522篇
地质学   3678篇
海洋学   384篇
天文学   82篇
综合类   347篇
自然地理   998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29篇
  2022年   290篇
  2021年   293篇
  2020年   245篇
  2019年   290篇
  2018年   268篇
  2017年   198篇
  2016年   248篇
  2015年   307篇
  2014年   300篇
  2013年   297篇
  2012年   350篇
  2011年   340篇
  2010年   322篇
  2009年   331篇
  2008年   305篇
  2007年   348篇
  2006年   337篇
  2005年   296篇
  2004年   287篇
  2003年   234篇
  2002年   227篇
  2001年   200篇
  2000年   190篇
  1999年   194篇
  1998年   156篇
  1997年   136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周立  林强  范涛 《地震工程学报》2019,41(6):1553-1559
随着复杂速度结构反演的发展和高性能计算能力的提升,基于高精度3D介质模型计算格林函数反演震源机制更具可行性。中小地震因具有更好的覆盖和近似点源效应,在区域结构成像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基于波形类的反演方法如波动方程层析成像\,全波形反演都需要震源机制解,而传统的震源机制反演方法不能很好地应用于中小地震。采用有限差分法构建应变格林张量(Strain Green Tensor,SGT)数据库,将合成波形和实际波形按震相截窗并滤波到不同的频带范围,先通过最小化互相关走时差来进行震源重定位,再通过最小化波形残差反演震源机制。通过合成数据测试验证方法的正确性,随后将该方法应用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龙门山地区,反演一系列M_W3.4~5.7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由于应变格林张量数据库可预先构建,该方法可以应用于(近)实时震源机制解反演。  相似文献   
982.
2018年9月8日,云南省墨江县发生MS5.9地震并伴随一系列余震,探究该地震周围的应力场对于理解该地震的发生机制和后续地震的发展趋势具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收集了震源及其邻区中前人研究和Global CMT所给出的震源机制资料,对该地区进行了构造应力场反演,并同时利用反演得到的应力张量模拟墨江地区的震源机制解表现.结果表明:(1)在应力轴整体分布上,自西向东σ1轴(压轴)从NNE-SSW向逐渐转向NNW-SSE向,σ3轴(张轴)从WWN-EES向逐渐转向WWS-EEN向,张轴呈弧形分布,压轴呈放射状分布.(2)在应力轴倾伏角上,研究区域内的压应力轴和张应力轴倾伏角都比较小,即两轴均接近水平.(3)R值分布大体是在东南部相较于西北部大,结合当地地质背景分析得到,物质逃逸自西北向东南呈逐渐变缓的趋势.(4)利用反演得到的应力张量和应力状态计算墨江地震震源区的相对剪应力和相对正应力大小.由此推测,墨江地震恰好发生在相对剪切应力值和相对正应力正值最大的节面上.从而可以确定墨江地震的发震节面的基本参数:走向216.32°,倾角86.91°,滑动角0.27°,相对剪应力值0.9,相对正应力值0.3.本研究为此次墨江地震的发震背景和地震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983.
基于ROMS三维模型, 模拟了珠江口洪季最大浑浊带的轴、侧向分布和大、小潮变化。模拟结果表明, 珠江口伶仃洋最大浑浊带的轴向位置在22.3°—22.45°N之间, 并随着潮流变化而周期性上下游迁移。控制最大浑浊带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余流作用下的底层泥沙辐聚, 决定最大浑浊带位置的主要因素是水平对流输沙, 泥沙来源主要是上游浅滩沉积物的再悬浮。小潮期间堆积在浅滩的细颗粒沉积物在大潮期间被悬浮, 搬运到下游的滞流点位置, 在中滩南部和西滩外缘落淤。“潮泵”作用在大潮期间将泥沙向下游输运, 在小潮期间向上游输运; 垂向剪切作用则有利于悬浮泥沙的陆向输运; 二者共同作用产生泥沙辐聚, 形成最大浑浊带。大、小潮期间余流结构差异不大, 主要由密度差和潮汐混合不对称共同导致, 其中前者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984.
选取2009—2014年华北—东北地区发生的12次中等地震,对该区8个地磁台站记录的地磁Z分量日变幅进行小波分析及合成计算,与日本海沟同期发生的12次M≥6.5强震进行关联性分析,发现日本强震对中国华北—东北地区中等地震活动具有连带作用,表现在:①日本强震发生前后,华北或东北地区均有M4—5地震出现,频次一般为1—3,间隔几天至5个月左右;②2011年3月10日日本M9.1地震后,华北、东北地区中等地震震级有所升高,其中东北地区由M4升至M5,距日本最近的中俄交界甚至出现M6.1地震,华北地区唐山老震区出现1次M4.8地震,震级接近5;③每次日本强震出现后几天至2个月内,8个地磁台地磁Z分量小波细节6阶合成曲线值均出现2—6个月高值异常,但幅度大小与强震震级无明显规律可循,而华北或东北地区中等地震一般在异常高值出现前后低值附近发生。  相似文献   
985.
在大应急体制下,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迎来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通过研究14个省和2个自治区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协同文件与协同实践,聚焦政府内部,以综合部门与行业部门的关系为重点,对我国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协同情况进行梳理和审视,为进一步完善大应急体制下的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协同机制提供实践资料、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86.
介绍了重庆武隆MS5.0地震的监测情况,用PTD方法计算得到了相对可靠的震源深度,并用CAP方法反演了震源机制,判定了可能的发震断层,结合周边人类活动分析了发震机理。  相似文献   
987.
中国分散元素富集与成矿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重申了对分散元素种类的界定,将Cd、Ga、In、Tl、Ge、Se、Te和Re 8种元素作为分散元素既兼顾了传统习惯,也考虑到了地球化学性质的异同,同时也考虑了地质事实.近十年来,分散元素大规模的工业利用引发了对分散元素资源的进一步研究,新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①分散元素可以成矿,可以形成独立和共生矿床,可以形成大型甚至超大型矿床,甚至可以形成分散元素矿集区或成矿域,这一新的进展打破了分散元素不能独立成矿的传统观念.在中国已经发现了许多分散元素独立矿床;②分散元素的富集成矿具有矿床类型和矿物类型的专属性,这意味着注意特定的矿床类型,会使找到相应的分散元素矿床的可能性增加;③发现和明确了分散元素的三种主要存在形式即独立矿物、类质同象和吸附,首次在国内矿床中发现了一系列分散元素矿物和新矿物;④Se、Tl、Cd的释放对环境的危害最主要的方式是通过污染饮用水进而影响到人类健康,其它分散元素对环境的作用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988.
林庆西  姜喜姣  梁明 《中国地震》2023,39(3):502-515
为检验震源机制解谱聚类方法的实用性,选择新丰江库区为研究区域,利用FOCMEC方法反演了该区域2012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ML2.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对其进行了谱聚类分析,最终获得该区域7种震源机制解类型;通过分析每种类型的震源机制解特征及其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震源机制解类型分布与区域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1)新丰江库区地震破裂类型以正断型为主,兼有部分倾滑分量,其次为走滑型;(2)不同类型的震源机制解具有区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不同的构造背景影响,反映了新丰江库区地震活动和构造特征之间的关系;(3)不同类型震源机制解所描述的断裂分布反映了峡谷及大坝区库水渗透的构造条件,解释了区域地震频发的可能原因;(4)每种类型的震源机制解在研究时间范围内数量变化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989.
Abstract An analytical electron microscope study of almandine garnet from a metamorphosed Al–Fe‐rich rock revealed detailed composition profiles and defect microstructures of resorption zoning along fluid‐infiltrated veins and even into the garnet/ilmenite (inclusion) interface. This indicates a limited volume diffusion for the cations in substitution (mainly Ca and Fe) and an interface‐controlled partition for the extension of a composition‐invariant margin. A corrugated interface between the Ca‐rich margin/zone and the almandine garnet core is characterized by dislocation arrays and recovery texture further suggesting a resorption process facilitated by diffusion‐induced recrystallization, diffusion‐induced dislocation migration and diffusion–induced grain boundary migration. Integrated microstructural and chemical studies are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processes such as garnet zoning and its modification. Without this understanding, it will not be possible to reliably use garnet compositions for thermobarometry and other applications that rely on garnet chemical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990.
新疆及周缘构造破裂特征及地震序列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横亘新疆境内的天山及其周边的西昆仑、阿尔金和阿尔泰是中国大陆著名的强构造运动区和地震活动带。在对新疆构造区应力环境、动力过程、断层运动变形特征和地震序列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对新疆及其周缘主要构造区地震破裂方式和序列类型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西昆仑构造区受来自青藏块体和塔里木块体NS和NW向水平压应力和垂向力的作用,构造运动呈现出走滑与逆冲特征,震源破裂以走滑型为主,数量较少的逆断型地震主要分布在西昆仑帕米尔一侧的深震挤压区,正断型地震主要出现在西昆仑与阿尔金交汇的拉张盆地及附近。该区主余型地震占63%,6级以上地震序列也存在多震类型。(2)阿尔金断裂带位于西昆仑北缘断裂和北祁连断裂过渡带,受青藏块体向北和向西的推挤,断裂本身的左旋位移量通过两端逆冲挤压而转化,使得青藏高原北边界不断向外扩展。在此力源下,阿尔金断裂带震源破裂以走滑为主,也有少量的逆冲型地震。地震序列中主余型和孤立型地震占比相同(占44%)。(3)在印度板块和亚欧大陆碰撞效应影响下,天山地区产生近NNE向水平压应力,构造运动显现出带旋性特征的逆冲和走滑,震源破裂方式与之相吻合。而天山构造大跨度的空间展布、扩展形式的多样性和地震破裂的两重性,又影响到地震序列类型的多样性,使得主余型、孤立型和多震型地震在不同构造部位呈现优势分布。(4)阿尔泰的构造运动可能受到了来自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和西伯利亚块体南向运动的双向影响,形成NNE和SW向水平挤压力,主要大型发震断裂做右旋剪扭错动,而一些深断裂则以逆冲运动为主。震源破裂呈现出走滑(占64%)和部分的逆冲(占27%),6级以上地震序列主要为主余型,5级左右地震则多为孤立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