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1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218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158篇
地质学   538篇
海洋学   564篇
综合类   69篇
自然地理   50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Book Reviews     
  相似文献   
73.
硅酸盐细菌GY03菌株的絮凝特性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连宾  陈烨  袁生  刘丛强 《矿物学报》2003,23(4):303-307
从土壤中筛选分离到一株硅酸盐细菌GY03菌株,对其絮凝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Y03菌株营养要求简单,在生长的同时合成胞外高聚物,具有良好的絮凝性能。GY03菌株所产絮凝物质有88%以上分布在细胞表面,该絮凝剂的絮凝活性随菌体生长量的增加而同步增高,不同金属离子对GY03菌株絮凝活性有影响。实验条件下,1h内GY03菌株所产生的微生物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浮液絮凝率为78%,经放置24h后最高絮凝率可达98%,对制药废水浊度去除率为78.1%~94.7%,COD去除率为48.0%-87.5%,生活污水浊度去除率为85.3%~92.5%,对墨汁溶液的脱色率为53.2%以上。因而认为该菌株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絮凝剂产生菌。  相似文献   
74.
贵州红枫湖沉积物有机质的酶及微生物降解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文章通过DNA、α-葡萄糖苷酶和硫酸盐还原菌等的变化,研究了贵州红枫湖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酶及微生物降解.有机质在微生物及其分泌的胞外酶的作用下被降解,在沉积物深度11cm以下被降解到相对较低的含量.DNA的分布表明表层9cm的沉积物深度内微生物的活动较为强烈,是微生物降解有机质的主要位置.α-葡萄糖苷酶在悬浮层含量最高,达0.75μmol/min*g干沉积物,提示有机质中的淀粉和糖原等物质在悬浮层降解较为激烈,被大量分解;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α-葡萄糖苷酶活性减弱,在有机质降解明显开始变缓的11cm沉积物中,α-葡萄糖苷酶活性已降低到0.17μmol/ming干沉积物.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红枫湖沉积物表层7cm是硫酸盐还原菌的主要分布位置,结合有机质和SO2-4含量的研究结果,提示红枫湖沉积物中SO2-4不可能成为有机质氧化的主要电子受体,硫酸盐还原的限制因素也不是有机质供应.  相似文献   
75.
Following recent applications of numerical modelling and remote sensing to the thermal bar phenomenon, this paper seeks to review the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on the effect of its circulation on lacustrine plankton ecosystems. After summarising the literature on thermal bar hydrodynamics, a thorough review is made of all plankton observations taken in the presence of a thermal bar. Two distinct plankton growth regimes are found, one with production favoured throughout the inshore region and another with a maximum in plankton biomass near the position of the thermal bar. Possible explanations for the observed distributions are then discussed, with reference to numerical modelling studies, and the scope for future study of this interdisciplinary topic is outlined.  相似文献   
76.
潘响亮  邓伟  张道勇 《地理科学》2003,23(6):740-745
磷脂脂肪酸(PLFA)是研究地下水微生物生态的一种新兴技术,它比基于培养基的传统方法有许多明显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样品中的PLFA总量可以通过转换因子估算地下水微生物的生物量,但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差异和环境的物理变化都是潜在的误差来源,以传统微生物技术互补和选择合适的转换因子可提高结果的可靠性;PLFA还可以被用来指示地下水微生物在各种环境压力下的生理状态;用特定的PLFA生物标志物、PLFA的组成模式、指纹技术来描述地下水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变化特征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同微生物PLFA的重叠、背景值的干扰和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以PLFA技术为主导,借助于数学统计方法,结合传统微生物技术、核酸鉴定、同位素示踪等多种技术可望有效地消除各种干扰因子,从而揭示完整的地下水微生物的生理生态,为地下水污染的生物修复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7.
An evalu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P concentrations in streamflow, P fractions andthe microbial biomass P pool was made of bed and bank sediments along a lowlandstream in New Zealand.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increased downstream. However,most P fractions decreased downstream (total P decreased from c. 400 to 250 mg kg-1) in bed sediments, while P in streamflow remained relatively constant (generally < 0.005 mg l-1) and sediment microbial P increased from 2 to 8 mg kg-1. An investigation of P release from dried and rewetted sediments showed that solution P (CaCl2-P) increased, on average > 300%, and proportional to the size of the microbial biomass P pool before drying, except in sediments with much organic carbon (OC). When supplied with a P source (1 mg l-1) and then simultaneously with a C source (glucose, 100 mg l-1), all sediment behaved similarly and biotic sorption accounted for, on average, 27 and 34% of the total sediment uptake, respectively (maximum of 58%). The quantity of P taken up was related to the initial size of the microbial biomass P pool,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P as influenced by organic P complexes and OC. The sediment microbial biomass represents a transient, but small store of P could be useful to indicate bioavailable P inputs.  相似文献   
78.
三江源生态环境监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王江山  李海红  许正旭 《气象》2003,29(11):49-51
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主要由遍布全省各典型生态系统区的生态环境监测站网、卫星遥感信息接收处理系统,信息收集、处理、模拟、评价系统,综合信息服务与反馈等部分组成。建立环境监测系统的目的是对青海省的生态环境进行系统监测和评估,及时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公众提供准确、全面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于2003年5月1日开始业务运行,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79.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工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半干旱区是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最有潜力的地区。可是,该区生态环境脆弱,并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利用系统工程学的原理,从农业生态地质环境容量的角度出发,对该区的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的演化过程和演化模式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出了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工程研究模式。在调控社会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水、土、生物资源,保护治理生态环境,提高自然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抑制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力,使该区农业生态环境得以恢复和重建,建立起稳定持续发展的农业基地。  相似文献   
80.
长春市城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积累及其微生物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长春市城市土壤中重金属Cu、Zn、Pb、Cd已有了显著积累。在重金属的胁迫下,土壤微生物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微生物代谢活动明显增强,但微生物生物量却有较大的降低。微生物生理生态参数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总有机碳的比值(Cmic/Corg)和代谢商QCO2(微生物呼吸作用强度与微生物量碳的比值)变化异常。研究表明,微生物特性可作为城市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含量变异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