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97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87篇
海洋学   18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采用基于高通量测序平台的SLAF-seq技术开发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微卫星标记,从获得的1 450个四至六碱基重复微卫星位点中随机挑选93个位点进行引物合成和多态性检测,最终开发出31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群体遗传学检测结果表明,31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4~29(均值13.48),观测杂合度(Ho)为0.281~0.875(均值0.650),期望杂合度(He)为0.557~0.958(均值0.838),多态信息含量值(PIC)为0.456~0.939(均值0.803),表明所开发的31个微卫星位点均具有较高的多态性.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表明,17个位点符合HWE("哈迪-温伯格"平衡),且各位点间不存在连锁不平衡现象.跨物种扩增结果显示,分别有27、20、20、18、9个微卫星标记在颌圆鲹(Decapterus macarellus)、长身圆鲹(Decapterus macrosoma)、无斑圆鲹(Decapterus kurroides)、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及金带细鲹(Selaroides leptolepis)中具有较好的通用性.本研究开发的多态性长碱基重复微卫星标记可为蓝圆鲹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保护提供有力的遗传学评估手段,亦可为圆鲹属和鲹科鱼类系统进化研究提供新的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22.
花岗岩构造研究及花岗岩构造动力学刍议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花岗岩可以视为一种很好的构造标志体,犹如褶皱、断裂一样。从花岗岩浆的形成、融体分离、岩浆上升到岩体定位以及变形改造的全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构造动力学信息。研究花岗岩浆上升、迁移和定位可以探讨构造块体抬升及区域构造动力学。岩体生长方式与构造块体的运动学、动力学有密切的关系,极性生长揭示了上、下构造块体或岩石圈之间的相对的近水平方向剪切运移。变形花岗岩体是一种区域尺度的应变标志体,可以进行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和流变学参数估算,为分析区域构造变形特征提供应变参数。以对不同期次、不同变形程度花岗岩体为间接标志体,通过锆石定年可以限定变形的时间,特别是有可能确定早期变形的时间。岩体定位深度的系统研究有利于了解构造块体的抬升和深部构造作用。花岗岩构造与花岗岩成因类型特别是其演变研究的结合是判别构造块体动力学背景以及其转换的有效途径。通过这几方面的系统研究和有机结合,可以提供丰富的构造动力学信息,是否可能发展成较系统的花岗岩构造动力学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23.
被动椭圆形标志物应变分析的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计算机数学模拟的方法更深入地探讨了椭圆形标志物应变分析技术(R_f/Φ去应变法、Shimamoto等提出的代数法、调和平均值法和算术平均值法)的适用条件。一共形成了十一组有代表性的应变前数组,四种变形路径:纯剪、单剪、纯剪加单剪和体变。当应变前数组在(-90°,90°)内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时,无论变形路径是哪一种(共轴的还是非共轴的),上述的所有方法都是适用有,且以代数法最佳。当应变前数组具有优选方位(单峰分布)且变形路径为共轴递进变形时,在一定条件下,R_f/Φ法能用来估计应变。经分析发现当应变足够大时,调和平均值法是一种简单快速的应变计算法。  相似文献   
24.
根据1:20万区域化探填图数据,从黔西南金的地质地球化学背景分析出发,应用地球化学块体理论和方法预测金矿远景资源量,分析微细浸染型金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综合找矿标志和评价准则,探讨金的成矿条件和找矿方向。综合分析认为,黔西南金的成矿条件优越,成矿物质来源丰富,资源潜力巨大,尚有较大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25.
Abstract: Two adjacent volcanogenic massive sulfide (VMS) deposits, the Main Malusok and the Malusok Southeast, are delineated within Barangay Tabayo, Siocon, Zamboanga del Norte, Mindanao, Philippines. These deposits comprise massive to semi-massive sulfide lenses representing the down-dip equivalent of oxidized gossans. The massive sulfides have a primary mineral assemblage of pyrite-chalcopyrite-sphalerite with significant amounts of supergene copper in the form of chal-cocite. Owing to structural and metamorphic overprinting combined with intense alteration, primary textures are generally obliterated. Rock types a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dominant mineral assemblages whereas the main lithologic units comprising the Malusok volcanic package are divided based on the position of each unit relative to the mineralized zone. The main lithologic units are designated as the hanging wall, the host, and the footwall sequences. In correlating the stratigraphy of the Main Malusok zone with that of the Malusok Southeast zone, a chlorite/epidote-rich interval located at the base of the hanging wall sequence serves as a distinct stratigraphic marker from which all lithologies are referred to.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stratigraphy of the two areas show that massive to semi-massive sulfide lenses are confined within a single stratigraphic interval representing the favorable horizon for the entire Malusok area. However, differences exist relative to style of mineralization and configuration of the altered interval between the Main Malusok and the Malusok Southeast VMS deposits. Based on characteristics exhibited by each individual deposit,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Main Malusok VMS deposit overlies a feeder zone whereas the Malusok Southeast sulfide lenses represent satellite deposits and transported blocks.  相似文献   
26.
生物质燃烧颗粒物有机示踪化合物的测定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2002年7月-2003年7月的北京市大气粗、细颗粒物样品中的左旋葡聚糖等糖类化合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左旋葡聚糖主要存在于细颗粒中,可以作为示踪化合物来研究生物质燃烧现象。生物质燃烧对北京市大气颗粒物有较重要的贡献。对应于12%-40%的PM2.5有机碳和10%-33%的PM10有机碳。北京市在2002年10月和11月受到明显的生物质燃烧的影响,可能由于农田秸杆焚烧和秋季落叶焚烧。2003年5月7日颗粒物样品受到直线距离约为1000km以外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林区森林大火烟雾的影响。生物质燃烧事件具有突发性,可以长距离传输;生物质作为农村生物燃料的使用其燃烧排放具有经常性和持久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7.
1 Introduction Generallyknownasacodominantgeneticmarker ,microsatellitehasbeenwidelyusedinstudiesonpopu lationgenetics,high resolutiongenotyping ,genemap ping ,evolution ,linkageanalysis ,conservationbiology ,behaviouralecology ,relationsbetweenparasite…  相似文献   
28.
Specifying the location of a rural residence is a common geographic problem. Most addressing systems are designed for urban areas and are not applicable to rural areas. The mile marker addressing system meets all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a rural addressing system. With the addition of computer mapping techniques, rural addressing can be done efficiently and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a county's computer mapping system. Projects in New Mexico provide several examples of computerized rural addressing projects.  相似文献   
29.
本研究旨在从DNA分子水平上研究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等相关信息,以期为保护其野生群体种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生物素—磁珠富集法筛选微卫星标记,构建中国鲎基因组微卫星文库。基因组DNA经Fast Digest Tru1I酶切后,选取400 bp~1000 bp片段,用生物素标记的(GT)15、(CT)15混合探针与其杂交,杂交复合物与链霉亲和素磁珠结合,捕获含有重复序列的微卫星片段,纯化后连接PMD19-T载体克隆,构建基因组微卫星文库。从334个阳性克隆中随机选取196个片段大于400 bp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共获得127个微卫星序列,其中完美型占69.3%、非完美型占11.0%、复合型占19.7%。除探针使用的GT和CT的重复序列外,还筛选到多碱基GCT、TGG、AAAC、ACAA、GATTT、TTTTA的重复序列。根据微卫星序列设计选择合成40对引物,结果显示其中3对具有较高多态性,可作为进一步评价中国鲎野生种质资源等遗传信息的有效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30.
棘皮动物(echinoderms)是海洋生境中所特有的无脊椎动物重要类群,本文全面比较分析了棘皮动物29个物种的线粒体全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主编码基因的分析结果显示,海胆纲Echinoidea和海参纲Holothuroidea物种的基因排列完全相同;海星纲Asteroidea物种之间的基因排列也完全相同,然而与海胆纲、海参纲相比,存在一个长片段的倒位。海百合纲Crinoidea的栉羽星Phanogenia gracilis和花形羽枝Florometra serratissima主编码基因的基因排列完全相同,地中海海羊齿和海百合Neogymnocrinus richeri与此相比,均存在一个蛋白质编码基因(nad4L)的易位。蛇尾纲Ophiuroidea真蛇尾目Ophiurida的3个科(阳遂足科Amphiuridae、辐蛇尾科Ophiactidae和栉蛇尾科Ophiocomidae)主编码基因的基因排列完全相同,而同属于真蛇尾目,另外一个科(真蛇尾科Ophiuridae)的白色真蛇尾Ophiura albida和灰色真蛇尾Ophiura lutkeni,与同目的前3个科相比,存在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nad1、nad2和cob)的倒位。蛇尾纲蔓蛇尾目Euryalida的海盘Astrospartus mediterraneus,与真蛇尾目5个线粒体基因组相比,存在主编码基因的重排。棘皮动物线粒体单基因的变异位点特征显示,nad5、nad4和nad2基因是理想的分子标记基因。基于29个线粒体基因组的氨基酸序列,通过两种方法(邻接法和最大似然法)所构建系统发生树的拓扑结构完全一致。支持其下分的5个纲(蛇尾纲、海参纲、海胆纲、海星纲和海百合纲)均为单系群。线粒体基因组的数据支持棘皮动物动物在纲层次的亲缘关系为:(((海胆纲+海星纲)+海参纲)+蛇尾纲)+海百合纲,海百合纲作为棘皮动物中最为古老的类群,位于系统发生树的根部。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构建的系统发生树,支持所有的科均为单系群;综合系统发生树及主编码基因的基因重排分析,均支持真蛇尾目并非单系发生,真蛇尾目的有效性还值得今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