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84篇
测绘学   118篇
大气科学   84篇
地球物理   139篇
地质学   175篇
海洋学   44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0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31.
杨忍  徐茜  余昌达 《地理科学》2016,36(7):1017-1026
利用综合评价、耦合协调度、空间滞后模型(SLR)等模型,对2000~2010年的中国分县农村综合发展水平及2010年的分县道路交通优势度进行综合测度,解析其两者的空间耦合协同特征,并探索道路交通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2000~2010年,中国分县的农村综合发展水平的东、中、西差异格局未突破,农村综合发展水平整体提升了33.20%。东部地区的农村发展进入优化整合提升阶段,中、西部地区在政策、产业转移、城镇化、工业化等驱动下农村综合水平提升较快,乡村多维空间历经转型重构。 2010年,县域道路交通优势度呈现出典型的“点-轴”的地域结构特征,存在东、中、西部和交通枢纽中心地与外围地区之间的地域差异,其与农村发展水平耦合协同性整体较差,处于轻度失调以下状态占县(区)总数的88.25%,西部地区协调度普遍低于0.40,交通发展与农村发展协同性较好地域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域和道路交通优势极核及轴带的县(区)。道路交通等级、密度、可介入性等影响农村综合发展。道路密度对农村发展正向影响较大,国道、省道、县道沿途邻近可进入性强,对农村综合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高速公路和铁路有景观生态学“廓道”性质,空间上起连通作用,结构的不可穿越性,封闭性影响可介入性,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和火车站空间布局对农村发展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地级市交通中心地对农村发展带动影响明显,大城市的强聚集能力易促成周边县区的农村发展“灯下黑”的地域结构特征。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的等级、阶段对农村发展的传导效应及区域交通建设的超前或滞后的科学判断核心理论,将是人文经济地理学及乡村地理学亟待关注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32.
旋翼无人机具有起降条件简单、便于操控、垂直起降、影像清晰、安全系数高等诸多优点,适合应用于小范围平坦地区的摄影测量。本文以六旋翼无人机航摄系统完成小区域大比例尺正射影像图制作为实例,介绍了该型无人机系统的组成、功能特点及作业方法,并对航测成果精度进行检核。结果表明:在像控点布设位置、密度符合要求的情况下,旋翼无人机航摄基本能满足1∶2 000正射影像图制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3.
针对极化SAR图像的伪彩色融合问题,本文提出了最佳指数模型结合HSV变换的伪彩色融合的方法。首先,将4个极化数据进行滤波去噪处理,计算4个极化通道的OIF值,以OIF值为依据选择3个极化方式作为最佳极化组合,并分别赋予RGB颜色通道,得到伪彩色融合图像;然后,将RGB彩色图像变换到HSV色彩空间,分别提取出色度分量H、饱和度分量S、亮度分量V1;同时,将颜色合成之外的第四个极化通道的灰度值作为亮度分量V2,将V1和V2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新的亮度分量V。最后,将新的分量V和分量H、S逆变换到RGB空间,得到新的伪彩色融合图像。利用RADARSAT-2全极化数据进行了实验,并和分解伪彩色结果对比,从主观观察和客观定量两个方面对伪彩色融合图像的质量进行了评价,验证了Pauli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4.
针对时空数据可视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由可视分析模型(VAM)和交互协同模型(ICM)组成的多视图协同可视分析模型,将可视分析过程划分为数据变换、数据分析、可视映射和可视绘制4个过程;以可视分析过程中的参数作为协同主题,利用观察者模式,实现关联视图在交互过程中的协同一致;设计了Web环境下,基于"图数协同"和"图图协同"交互模式的多视图协同可视分析架构;构建了犯罪时空数据可视分析原型系统,并利用系统分析了福州市扒窃案的时空分布规律,对涉案价值较高的扒窃案进行了犯罪模式分析。  相似文献   
135.
针对利用TM影像进行土地利用传统分类精度不高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综合应用影像纹理与光谱特征对TM影像进行土地利用模糊分类的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流域TM影像的光谱及纹理特征信息进行压缩与融合,并对融合后的TM影像数据进行3个组别的多尺度分割,在影像分割对象单元的基础上应用面向对象的模糊逻辑隶属度函数法实现影像的软语义分类。相对传统分类方法而言,该方法在充分利用影像光谱信息的基础上综合了影像的纹理信息,且分类理论思想更加符合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规律,分类精度有了显著的提高,为TM影像分类方法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6.
为了验证和分析高分一号卫星影像的正射精度,填补相关研究的空白,该文采用有理函数模型对高分一号卫星PMS传感器多光谱影像进行正射校正,采集检查点检验多光谱影像的几何正射精度。实验结果表明,高分一号卫星PMS相机多光谱影像正射精度能够满足1:25 000比例尺地形图的更新要求,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7.
复杂多通道带乘性噪声系统的最优固定域平滑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 1种在更弱的乘性噪声限制条件下系统的状态最优估计算法。在最优滤波算法的基础上 ,进一步给出了在线性最小方差意义下最优的固定域平滑算法。针对该算法所进行的仿真研究已表明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8.
该文把增强式学习方法应用于多障碍环境中机器人路径规划 ,并将增强式学习和路径规划相结合 ,通过工作空间势场的自适应优化学习 ,实现机器人的全局路径规划 ,即得到从任何初始位置开始的最优路径。与传统的人工势场方法相比 ,该方法避免了势场中局部极小点所引起的陷阱区域 ,并且所得到的路径具有最优特性。计算机仿真实验结果表明 ,这种学习方法能有效的解决多障碍环境中的机器人路径规划问题  相似文献   
139.
南海中尺度海洋现象研究概述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李立 《台湾海峡》2002,21(2):265-274
南海是一个地形复杂的半封闭海盆,受季风,黑潮等因素的作用南海呈现独特的中尺度变异特征,一些中尺度信号的强度可以和南海定常环流的强度相比拟,甚至更强,本文回顾了近20a来南海中尺度海洋现象研究的进展,并就南海的黑潮入侵,黑潮涡环,次海盆尺度多涡环流,浅海亚潮波动,近岸陷波,海洋锋等中尺度现象做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140.
Fens, which are among the most biodiverse of wetland types in the USA, typically occur in glacial landscapes characterized by geo‐morphologic variability at multiple spatial scales. As a result, the hydrologic systems that sustain fens are complex and not well understood. Traditional approaches for characterizing such systems use simplifying assumptions that cannot adequately capture the impact of variability in geology and topography. In this study, a hierarchical, multi‐scale groundwater modelling approach coupled with a geologic model is used to understand the hydrology of a fen in Michigan. This approach uses high‐resolution data to simulate the multi‐scale topographic and hydrologic framework and lithologic data from more than 8500 boreholes in a statewide water well database to capture the complex geology. A hierarchy of dynamically linked models is developed that simulates groundwater flow at all scales of interest and to delineate the areas that contribute groundwater to the fen. The results show the fen receiving groundwater from multiple sources: an adjacent wetland, local recharge, a nearby lake and a regional groundwater mound. Water from the regional mound flows to an intermediate source before reaching the fen, forming a ‘cascading’ connection, while other sources provide water through ‘direct’ connections. The regional mound is also the source of water to other fens, streams and lakes in this area, thus creating a large, interconnected hydrologic system that sustains the entire ecosystem. In order to sustainably manage such systems, conservation efforts must include both site‐based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as well as regional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groundwater source areas.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