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77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110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福建兴化湾水体有机氯农药污染状况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利用气相色谱-电子检测器对福建兴化湾河水和海水中的19种有机氯农药(HCHs、DDTs等)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几种有机氯农药尽管已停止生产多年,但在河水及海水中仍有残留.二者的有机氯农药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0.96~56.31,5.78~161.64 ng/L ,同国内外其他港口海区及河流相比,其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丰水期河水中DDT的降解产物主要为DDE,而海水中DDT的降解产物主要为DDD.同时,对有机氯农药现状的分析表明,近年来仍有有机氯农药污染的输入,其农药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六六六和滴滴涕上.  相似文献   
112.
南中国海海水中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的含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沿海化工生产基地的大量投入运营及海上危险化学品运输业的日益增长,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我国海洋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有机氯农药及多氯联苯在近海环境中普遍检出。为了对南中国海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现状有所了解,本文利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对南中国海海水中的15种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进行测定,两类化合物各检出6种。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海域表层海水中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类化合物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92.30ng/L和1.16~76.24 ng/L,200 m层海水中分别为0~69.85 ng/L和0~49.63 ng/L,500 m层海水中分别为0~56.68 ng/L和0~26.47 ng/L。由此可看出,该海域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的含量分布特征大致呈现为:表层200 m层500 m层,原因可能是污染源主要来自周围地表径流或大气输入,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染物吸附于悬浮体由表层向下层迁移。与国内外相关海洋环境中有机农药及多氯联苯含量水平相比较,南中国海海水中有机农药和多氯联苯的含量低于国内大部分水域,但高于国外已知海洋水体中的含量。南中国海中有机农药和多氯联苯含量和分布特征的取得为下一步对海洋环境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3.
北京郊区地表水中有机氯农药残留水平及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机氯农药滴滴涕(DDT)、六六六(HCH)等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很难生物降解,对环境及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尽管我国从1983年起已禁止使用,但现在的土壤、水等环境样品中仍有不同程度的检出。水资源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要素,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自然资源。以往已有学者对北京部分河流地表水中有机氯农药残留进行过研究,发现存在不同程度水体污染。近年来,经过各方大力控制水体污染和环境治理,北京地区地表水中仍有有机氯农药残留,其残留现状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选择北京郊区为研究区域,采集了温榆河、北运河、延庆、房山、昌平、顺义等地区地表水,分析了水体中DDTs和HCHs污染物的含量以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DDTs、HCHs在北京郊区地表水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DDTs含量为ND~1398 ng/L,HCHs含量为387~14642 ng/L。本文同时研究了DDT与其代谢产物DDE、DDD的组成比例以及HCH同分异构体的组成特征,对北京郊区地表水中DDTs和HCHs的污染来源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4.
在水温(28±1)℃条件下,诺氟沙星药浴给药(10 mg·L-1)和药饵给药(30 mg·kg-1)连续5 d后,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分析诺氟沙星在中国对虾体内的残留及消除规律。结果表明,2种给药方式下,诺氟沙星在中国对虾肝胰腺、肌肉等组织中的分布和消除差别较大。药浴给药后中国对虾肝胰腺和肌肉中药物达峰时间分别为9和24 h,药峰浓度分别为1.36,0.25μg.g-1,消除半衰期分别为29.87和40.19 h;药饵给药后中国对虾肝胰腺和肌肉中药物达峰时间均为4 h,药峰浓度分别为0.79,0.113μg.g-1。2种给药方式下药物在对虾肌肉中的消除曲线分别为C(t)浴=0.2449e-0.4138t和C(t)饵=0.4066e-0.5364t;消除半衰期分别为40.19和31.01 h。根据诺氟沙星在水产品中的残留限量标准(50μg·kg-1),2种给药方式下,肌肉中诺氟沙星浓度均在给药后24 h低于此残留限量;肝胰腺中浓度经药浴给药后216 h低于此残留限量,药饵给药后96 h低于此残留限量。药浴给药和药饵给药后,肌肉中药物浓度达到此残留限量的休药期分别为3.84和3.90 d。  相似文献   
115.
太湖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及遗传毒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赵中华  张路  于鑫  李正魁 《湖泊科学》2008,20(5):579-584
采用GC-ECD对太湖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氯农药含量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太湖20个采样点均有不同程度的有机氯农药检出,16种有机氯农药总量为4.22-460.99ng/g(dw),北部湖区、潮心区以及沿岸区等均有高值点出现,与沉积物有机质含量、氮磷营养盐含量分布并不一致.检出率最高的有机氯农药组分为DDTs、HCHs.DDTs含量检出顺序为P,P'-DDT>P,P'-DDD>P,P'-DDE,说明环境中可能仍然具有DDT箱入特征;HCHs中?HCH,?HCH检出相当,怃-HCH检出较高,主要为早期残留.结合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系(Ames)试验研究太湖典型溯区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遗传毒性,初步确定可能的生态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116.
地下水中半透膜采样方法的室内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菲  郑海涛  李琳 《矿物岩石》2005,25(1):113-116
利用含有三油酸甘油酯的半透膜装置进行室内模拟实验,得出有机氯农药在水相和半透膜之间分配的平衡时间和富集系数.平衡时间除δ—BHC为234h和p,p′-DDE、o,p—DDT为70h外,其余组分均为594h;α—BHC、六氯苯、β—BHC、γ—BHC、δ—BHC、七氯、艾氏剂、七氯环氧、p,p′—DDE、狄氏剂、异狄氏剂、p,p′—DDD、o,p—DDT、p,p′-DDT富集系数分别为:0.061,0.071,0.098,0.066,0.033,0.014,0.007,0.062,0.108,0.052,0.029,0.032,0.061ml/h。七氯、艾氏剂、o,p—DDT、p,p′-DDE以及p,p′-DDT组分在膜中的平衡浓度远小于它们在水中浓度,不适于用此种方法进行富集;异狱氏剂和p,p′-DDD组分在膜中的平衡浓度与水中的浓度相当.也不适于用此种方法;α—BHC、六氯苯、γ-BHC、δ-BHC、七氯环氧和狄氏剂的在膜中最大的富集浓度为2倍左右;β-BHC在膜中最大的富集浓度为4倍左右体现了对这些组分的浓缩作用.适合用这种方法进行富集。  相似文献   
117.
以太湖的重污染湖区-五里湖为例,以有机氯农药和多环芳烃为主要目标化合物,分析了疏竣湖区底泥中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蓄积规律和对生态的潜在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五里湖疏竣湖区底泥中的多环芳烃类有机物在深度上呈指数分布特征,上层底泥中的含量显著高于下层,但对湖区生态没有显著影响;五里湖底泥受到一定的有机氯农药的污染,以六六六和DDE等污染为主,但对比生态风险评估指标仍属于生态安全的底泥.疏竣堆场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含量仅为五里湖疏竣底泥的1/6,在堆场使用后8个月后,堆场底泥中16种优先检测的多环芳烃含量与湖区底泥仍相当.但堆场使用后,堆场的水花生秸秆内多环芳烃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其总含量增加为原来的6倍,有四种多环芳烃含量超过了生态风险效应区间低值但低于效应区间高值.原秸秆内不含有的苯并[a]蒽和(屈)也被检出,说明堆放五里湖疏竣底泥后对植物产生了一定的生态威胁.  相似文献   
118.
洪湖特色水产品对湖水及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积累模式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对洪湖水体、表层沉积物和特色水产品(鲫鱼、莲藕等)进行了调查采样,采用美国EPA方法进行了有机氯农药的提取,用带有电子捕获器的气相色谱(GC-ECD)进行了有机氯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六六六和滴滴涕各异构体在湖水、表层沉积物、特色水产品中绝大部分都有检出,湖水中六六六和滴滴涕的质量浓度远低于其在表层沉积物和特色水产品中的质量分数,这与有机氯农药疏水亲颗粒和溶脂性的特性有关.以分配系数、生物积累因子和生物区系-底泥生物积累因子为基础,建立了洪湖特色水产品对水体及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积累模式,所得结果能够为洪湖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措施的决策与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9.
海南洋浦湾近百年来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下的环境沉积记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杨海丽  郑玉龙 《海洋学报》2008,30(4):95-103
2005年8月在海南洋浦湾内湾取得1根柱状样,在铅-210定年的基础上分析沉积物粒度、总有机碳含量及其同位素值(δ13C)、总氮含量及其同位素值(δ15N)、生物硅含量、重金属(镍、镉、铬、铜、锌、铅)含量及有机氯农药(六六六、滴滴涕)含量等参数发现,111cm至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总氮、生物硅含量升高,特别是从45cm至表层,它们的含量明显增加,说明该湾内有富营养化趋势。由有机碳与总氮的原子比和有机碳同位素指示的物源信息可知,该湾内有机质来源为藻类和陆源脉管植物的混合,且以陆源输入为主。陆源有机碳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917。自23cm至表层有机碳同位素明显偏轻,氮同位素偏重。从111cm至表层,重金属和有机氯农药含量升高。综合分析各环境指标可知,洋浦湾近百年来环境演变可分为三个时期,即20世纪70年代以前、70年代至90年代、90年代至21世纪初,洋浦湾经历了未污染期、轻度污染期、显著污染期。  相似文献   
120.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status of organochlorine pollutants in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y and adjacent waters, the concentrations of hexachlorocyclohexane (HCHs) and 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 (DDTs) in shellfish collected in study area from 2006 to 2007 were determin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 (GC). The concentration range of HCHs was (ND-12.13)×10-3 mg/kg wet weight and averaged at 0.54×10-3 mg/kg while the concentration of DDTs was in the range of (4.06-281.73) × 10-3 mg/kg with a mean of 57.52×10-3 mg/kg in the survey areas. The concentrations of DDTs in the shellfish were higher than HCHs', so that DDTs could be considered as typical organochlorine pollutants in the areas. The concentrations of DDTs in the shellfish were higher than HCHs', so that DDTs could be considered as typical organochlorines pollutants. The HCHs in all the shellfish conformed to the first level of criterion (0.02 mg/kg) of the Marion Biology Quality (GB 18421-2001), and that of DDTs in most samples were beyond the first level (0.01 mg/kg) but conformed to the second level (0.10 mg/kg). On average, α-HCH and δ-HCH occupied the most part of HCHs, while O,P'-DDT and P,P'-DDT occupied the most part of DDTs. The concentrations of organocholorine pesticides in shellfish samples varied in site and in species. The highest level occurred at the Shengsi (SS), followed by Yangkougang (YKG), Lvsi (LS), Dongyuan (DY) and Beibayao (BBY), low concentrations were observed at Changsha (CS), Beidaodi (BDD), and Gouqi (GQ). The concentration of HCHs and DDTs in most sites decreased clearly from 2006 to 2007 except for YKG, DY, BDD, LYS, and SS. All of abov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study area was slightly affected by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 special by DD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