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82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284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The Pacific oyster (Crassostrea gigas) was introduced into Strangford Lough, Northern Ireland in the 1970s. It was assumed that loc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ould not facilitate successful reproduction. However, in the 1990s there were reports of C. gigas outside licensed aquaculture sites and this investigation set out to ascertain the current distribution, years of likely recruitment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species. C. gigas were found distributed widely throughout the northern basin during surveys;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suggesting C. gigas is not recruiting every year. Establishment of feral populations of C. gigas elsewhere have linked to habitat change. A pilot cull was initiated to assess the success rate of early intervention.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responding rapidly to initial reports of non-native species in a way that may curtail establishment and expansion. The method advocated in simple and can be recommended to the appropriate regulatory authorities.  相似文献   
112.
在培养基中添加鲍及牡蛎内脏团可溶物来培养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测定了藻细胞密度、藻细胞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结果表明,适宜添加量的鲍及牡蛎内脏可溶物对金藻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发酵过的内脏团比不发酵的促进效果更好。1∶1 000比例添加的发酵牡蛎内脏可溶物促进金藻生长的效果最好,其次是1∶100比例的发酵鲍鱼内脏可溶物;这2组的藻细胞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低于其它组。按1∶100比例添加的牡蛎内脏可溶物对金藻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3.
二倍体和三倍体牡蛎的外观鉴别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二倍体,三倍体僧帽牡蛎和太平洋牡蛎外套膜和生殖腺外部形态进行了周年观察。结果表明,从外套膜和生殖腺外观特征上的差异可鉴别出牡蛎二倍体和三倍体。1997年8月至1998年6月,分析了两种牡蛎样品266个,其鉴别准确率达96.99%。  相似文献   
114.
近江牡蛎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从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软体部分提纯得到纯度均一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的基础上,对该酶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酶的水溶液在65℃时活力稳定,而该酶的干品在1℃/min程序升温时在58.4摄氏度有一尖锐的吸热峰,在pH为5.2-10.0的范围内该酶的活力不受影响。该酶对H2O2和KCN均敏感,且能耐受Tsuchihashi氏试剂的作用。一些氧化剂,还原剂,变性剂可改变酶的活力,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发现,该酶在不同的升温速率下以及不同浓度的H2O2处理对酶的稳定性的影响与猪血,牛血SOD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5.
碳酸盐生物壳体的周期性生长纹层是记录气候环境变化的天然材料。随着原位微区测试技术的快速发展,高分辨率的同位素和化学元素组成的快速分析显著推动了古气候环境变化及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应用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对南黄海现代牡蛎Crassostrea gigas壳体韧带部的元素组成进行原位微区测试,利用内标元素43Ca进行元素比值的校正,探讨了牡蛎壳中化学元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研究的长牡蛎壳体中Mg/Ca、Sr/Ca、Na/Ca比值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周期变化。环境水体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对壳体生长速率影响较大,壳中白垩质方解石和叶片方解石生长层分别对应较高和较低的环境温度,白垩方解石层具有较高的Mg/Ca、Sr/Ca和较低的Na/Ca比值。Mg/Ca比值可指示牡蛎壳体生长环境水体温度,利用前人Mg/Ca比值公式计算可以恢复与器测资料相符的近岸海水温度结果。本研究对应用LA-ICP-MS分析技术开展高分辨率的生物壳体元素组成和环境示踪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6.
天津位于渤海湾西北部,海岸线长,牡蛎生物量大,但是关于天津海区牡蛎种类组成未见有详细报道。为了解此地区牡蛎物种多样性情况,本研究对天津沿海自南至北5个地点随机采集了约230个野生牡蛎,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利用种特异性(Species-specific)PCR分子标记及COI基因序列详细地分析了牡蛎物种组成。种特异性PCR可以快速鉴定并确认牡蛎种类,结果表明天津沿海牡蛎优势种为北方常见种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 gigas,另外一种不能通过种特异性PCR确定,但经形态鉴定及COI基因片段的Genbank Blast比对,确定其为猫爪牡蛎Crassostrea talonata。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结果表明大神堂有长牡蛎和猫爪牡蛎两种牡蛎,其余4个地点的牡蛎均为长牡蛎。总体来看,天津沿海牡蛎物种多样性较低,这与北方沿海潮间带牡蛎生长的生态环境如水温、盐度等有关。本研究采集的牡蛎个体普遍偏瘦小,可能与沿海频繁的人为采捕有关,此结果为我国天津沿海牡蛎的种类、分布及其他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为野生牡蛎的合理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7.
从微藻粒径大小、饵料密度以及营养价值角度,选取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分别作为硅藻、绿藻和金藻的代表,开展了不同规格的香港巨牡蛎对3种微藻在同等密度、同等生物量混合条件下的摄食选择性研究。结果显示,香港巨牡蛎在两种不同混合藻条件下对3种不同微藻摄食选择性有显著性差异(P<0.01)。3种藻相同密度混合条件下,大、中、小3种规格香港巨牡蛎更倾向摄食粒径较大的亚心形扁藻,且贝类规格越大选择倾向性越低,摄食选择效率分别为0.32、0.35、0.48,对球等鞭金藻无明显选择性。3种藻等生物量混合条件下,香港巨牡蛎对亚心形扁藻和球等鞭金藻的摄食有选择性,且规格大小对选择效率影响显著(P<0.01),个体越小选择性越强,小规格香港巨牡蛎倾向滤食亚心形扁藻(P<0.01),大、中规格更倾向摄食粒径较小的球等鞭金藻。两种混合条件下,香港巨牡蛎都对牟氏角毛藻都有负的选择效率,而且牟氏角毛藻密度越高负值绝对值越大。微藻的细胞大小、形状、营养价值以及香港巨牡蛎的个体大小都对摄食选择性有着明显的影响,香港巨牡蛎的摄食选择性在现场海区中还明显受到生境及食物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8.
牡蛎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较高,素有海洋"牛奶"之美称。然而,由于养殖环境的污染,国内多数养殖牡蛎体内的大肠杆菌含量超标,危害公民健康。因此,研发养殖牡蛎净化技术日显重要。为此,本文以我国南方重要的养殖牡蛎(葡萄牙牡蛎,也称福建牡蛎)为对象,设计了三种净化方法 (大蒜素灭菌法、紫外灭菌法、混合灭菌法(大蒜素+紫外线)先灭菌处理海水6h,然后将牡蛎养殖灭菌后的海水中,并在0 h、12 h和24 h时分别对其软体组织进行取样,检测菌落总数和大肠杆菌含量,以探求最佳净化牡蛎方法。结果显示,三种方法都能够对牡蛎体内的菌落总量和大肠杆菌含量起到显著的净化作用。比较而言,大蒜素净化效果最佳,经12 h和24 h的净化后,牡蛎体内的大肠杆菌含量(MPN/100 g)由最初的2 307降至为240和189,显著低于紫外灭菌法的744和322以及混合灭菌法的384和359。经大蒜素净化24 h后,牡蛎体内的大肠杆菌含量为189 MPN/100 g,低于欧盟和我国双壳贝类养殖水域划分依据中规定的大肠杆菌含量≤230MPN/100 g时可以直接上市并供生食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9.
在良种选育过程中,为了尽快得到稳定可遗传的优良性状,常采用近交方式进行纯系选育,而近交会导致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下降。为了解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多代近交和自交家系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生长情况,本实验选用长牡蛎近交4代(F4代)、近交5代(F5代)家系和雌性同体自交1代(自交1代)家系,采用8对多态性高的微卫星序列进行分析,同时对其成体的三个时间点生长数据进行了显著性差异分析。实验结果表明,8对微卫星位点在野生对照组中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F4代、F5代和自交1代3个家系的遗传多样性明显下降,平均等位基因数(Na)由17.00下降到2.00,平均观测杂合度(Ho)由0.538下降到0.44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由0.826下降到0.297;哈迪-温伯格平衡(HWE)检验结果显示,8个位点在三个家系和野生对照组中均不同程度偏离HWE平衡(P0.0062)。F4代、F5代、自交1代和野生对照的生长性状指标分析表明,和野生对照相比,三个家系生长指标明显提高,对于自交一代而言,与自交实验组亲本选择的偶然性有关。同时,三个家系三个时间点的壳长、壳宽生长性状没有显著性差异(除330日龄壳宽和630日龄壳长),F5代生长性状指标壳高和湿重均大于F4代和自交1代,且差异显著;但F4代和自交1代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通过本研究发现,F5代可以继续用来进行生长性状新品系的选育,自交1代多样性降低程度相当于F5代,但多样性的降低对成体的生长性状影响不明显,仍可以用做相关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20.
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是中国主要的海洋养殖经济物种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商业价值,附着变态是牡蛎幼体从受精卵发育到成体所需的重要阶段,其分子机制的研究对牡蛎养殖育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筛选牡蛎幼体附着变态过程中的差异表达的蛋白,进一步利用质谱技术鉴定幼体附着变态过程中发育相关的关键蛋白,共筛选出128个差异蛋白,鉴定并注释了39种蛋白.通过对差异表达蛋白功能分析,筛选获得了与纤毛组建相关的筑丝蛋白和与稳定钙离子胞内浓度相关的钙网蛋白,为揭示牡蛎幼体面盘组织及纤毛的退化消失和钙离子有效诱导幼体附着变态的机制提供分子数据.同时还获得了调节脂肪酸β-氧化、三羧酸循环和糖酵解重要生理功能的关键酶蛋白:乙酰辅酶A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以及调节无脊椎动物机体能量存储和释放的酶蛋白:精氨酸激酶和ATP合成酶,进一步阐明了牡蛎幼体在附着变态过程中能量调节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