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6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174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1.
以没有放流幼虾的1987年的河口区仔虾相对数量和8月份幼虾数量比值(109)为系数(a),以ni=axi式(ni是i年自然补充量,x_i是i年河口区仔虾相对数量),估算胶州湾中国对虾有关年份自然补量。将各年8月份幼虾数量(Ni)扣除自然补充量后,再按捕捞系数(k)为0.75,以Ci=(Ni—ni)k/R式估算放流虾的回捕量和回捕率(C)。结果表明,1985,1986和1988—1990年回捕率分别为16.05,11.23,8.49,13.69和17.40%。对虾放流增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12.
海水养虾池的几种致病弧菌生态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研究了对虾养成期中养殖海水和虾体中弧菌的数量变化、种类组成及其相关因素,初步探讨了弧菌数量与虾病的关系。结果表明,无论养殖水和虾作中弧菌检出率均为100%,养殖水中弧菌测值为2.3×102~4.9×105个/dm3,均值1.78×105个/dm3;虾体中弧菌数是4.4×102~2.9×106个/g,均值为2.9×104个/g。出现于虾体和养殖水中的弧菌有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创伤弧菌(Vibriovulnificus)、河弧菌(Vibriofluvialis)和模拟弧菌(Vibriomimicus).其中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是各地的优势种。检测期间,虾池水的生化和理化因素较稳定,对弧菌数量无明显影响。个别虾池出现虾病与弧菌数量较高有关。以分离菌株进行浸染试验的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能使对虾出现与病虾同样的病症。  相似文献   
213.
214.
对福建省连江县养殖对虾的虾病流行情况和发病规律及流行过程中水环境化学、浮游植物、微生物等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对虾疾病的传染性、传播途径,以及病原与各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的对虾种类发病症状基本一致,典型症状为甲壳白斑,甲壳下水肿。该疾病的流行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发病前期(1-7d);发病中期(持续时间约10—15d);发病晚期(对虾暴发性死亡时间仅为2—5d)。该流行病是杆状病毒引起并发细菌性传染病,可借海水和病虾尸体为媒介,通过消化道和体表面在不同种虾体间迅速传播。  相似文献   
215.
216.
虾类消化道菌群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虾类消化道内生活着大量的细菌,它们成为虾体内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机体的生长与健康。文章综述虾类消化道菌群的来源、组成以及作用。这些细菌主要来源于水体和食物中,常见的优势菌主要有发光杆菌属、弧菌属、气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等。消化道菌群既可以为宿主提供营养、辅助消化,又能够拮抗病原、影响宿主的健康。它们的组成与变化既与虾类自身的种类、发育时期以及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也受到包括水环境的盐度、温度、氧气浓度、饵料和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17.
对虾广泛发病和大量死亡是全球虾类养殖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近年来由于疾病的困扰,使我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对虾养殖受到严重制约,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所以通过营养免疫学的手段控制虾病成为全球研究热点。正因为如此,世界范围内对虾类的营养免疫学研究空前高涨,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文从免疫指标和抗病力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虾类营养免疫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虾类营养免疫学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18.
凡纳对虾、细角对虾和斑节对虾的RAPD鉴定标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随机引物扩增DNA多态性(RAPD)技术分析比较了凡纳对虾,细角对虾和斑节对虾的分子标记。研究结果发现有3条引物(OPX-12,OPX-14和OPX-17)可扩增出重复稳定的图谱;3种对虾各有特定的RAPD标记:凡纳对虾有OPX-14^0940,OPX-17^1080,OPX-12^0760,细角对虾有OPX-14^1350,OPX-17^0850,OPX-12^1490,斑节对虾有OPX-14^0690,OPX-17^2260,OPX-12^0810。这些可作为3种对虾的鉴定标记。  相似文献   
219.
220.
饵料种类和摄食水平对中国对虾蜕皮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采用鱼肉、虾肉、蛤肉、沙蚕、配合饲料和以上 5种饵料的等干重混合物投喂体重为 ( 1.5 3 0± 0 .0 47) g的中国对虾 3 0d ,并对体重分别为 ( 2 .988± 0 .2 0 0 )g ,( 7.960± 0 .45 0 ) g ,( 14 .177± 0 .868) g ,( 19.0 12± 1.413 )g 4个规格的中国对虾采用配合饲料分别按每天体重 0 % ,0 .5 % ,1.0 % ,1.5 %和过量 5个摄食水平进行投喂 2 8d ,对中国对虾的蜕皮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证明 ,饵料种类对中国对虾的蜕皮次数 (MT)、蜕皮量、蜕皮能占摄食能的比例及每次蜕皮的体重增长都有显著影响。实验期间中国对虾的蜕皮次数范围为 2 .3 1~ 3 .98次 ,蜕皮能占摄食能的比例为 1.16%~ 2 .72 % ,每次蜕皮的体重增长为 0 .14 1~ 0 .488g。不同摄食水平对中国对虾的蜕皮能占摄食能的比例及每次蜕皮的体重增长都有显著影响 ,前者随摄食水平的提高而下降 ,后者随摄食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摄食水平对 ( 2 .988± 0 .2 0 0 ) g的对虾的蜕皮次数 (MT)和蜕皮的干重、氮含量、能量的影响较大 ,而对其余 3个规格的对虾影响较小。摄食水平对对虾每次蜕皮的干重、氮含量、能量及单位体重每次蜕皮的干重、氮含量、能量的影响仅表现为饥饿或较低摄食水平与其它摄食水平差异显著 ,而更高的摄食水平对它们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