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1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149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10篇
地质学   167篇
海洋学   555篇
综合类   213篇
自然地理   37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山地多民族地区农业文化景观的演变与当地地理空间的复杂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密切相关。运用遥感、GIS技术,并结合田野调查,点面结合,分析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橡胶文化景观的空间格局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受全球化的影响,西双版纳地区传统稻作文化正逐渐式微,因经济利益驱使导致橡胶种植面积急剧扩大,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这是橡胶文化景观兴起的主要空间演化机制。橡胶文化在给当地少数民族带来丰厚经济收入和促进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多样性的破坏,民族特色经济、文化的损害,民族发展互补性的减少以及民族经济共生关系的打破。民族感情和民族认同让位于经济利益,民族乡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民族共生关系受到影响,这些都集中体现在橡胶文化景观上。通过研究文化景观演变与民族关系的关联,可以丰富人地关系理论的内涵,引入民族因素和文化因素来思考民族地区人地关系,扩展当今全球化变革影响下民族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同时也在实践上为做好民族工作和构建新型和谐民族关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2.
陕西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化遗产景观是地域文化的符号表征,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则是地域文化代际传承的基本“遗传”单位和文化遗产景观形成的决定性因子。目前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研究已成为文化地理学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识别与提取隐藏在文化遗产景观内的文化基因,可反映出地域文化的基本特质。传统村落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遗产景观,整体上延续和传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集中体现在传统村落内的文化遗产景观之中,对传统村落进行遗产性景观基因识别研究可揭示地域文化的人文地理性和传统村落的社会文化性。基于地域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理念,以陕西省35个代表性传统村落为例,首先从宏观和中观尺度,分析了传统村落遗产性景观的文化环境特征;其次从微观视角,建立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方法,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的基因特征进行分析,识别出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特质。本文旨在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认识和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为实现传统村落的文化复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索Sysmex UF-1000i尿沉渣分析仪定量检测结果中细菌和白细胞计数在诊断尿路感染中的价值,阐明标本采集送检的不同对UF-1000i诊断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笔者医院2015年7月~2015年8月466例怀疑尿路感染的入院患者同时做细菌培养及尿常规的检验结果(A组标本),收集2016年3月下旬~4月上旬148例尿细菌培养清洁中段尿标本,接种之后立即送检尿常规检查(B组标本)。取两组标本的细菌及白细胞计数结果,以细菌培养为金标准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别绘制ROC曲线,求出尿沉渣细菌和白细胞计数诊断尿路感染的阈值,并计算其敏感度、特异性、阳/阴性预测值、假阳性/假阴性率和准确性,比较两组标本的各项指标。结果 尿沉渣细菌与白细胞定量检测最佳阈值,A组标本分别为101.7/μl与18.8/μl,B组标本分别为98.7/μl与11.1/μl。尿沉渣细菌与白细胞ROC曲线下面积,A组标本分别为0.604与0.661,B组标本分别为0.941与0.848。对B组标本而言,细菌与白细胞联合诊断尿路感染最佳敏感度为82.4%,特异性为92.1%,阳性预测值为77.8%,阴性预测值为93.8%,假阳性率为7.9%,假阴性率为17.6%,准确度为89.9%,并可将细菌培养降低70.9%。结论 UF-1000i尿液沉渣分析仪在诊断尿路感染中有早期筛选,辅助诊断的价值。标本达到无菌采集、中段尿并在2h内送检的要求才能使UF-1000i发挥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994.
The Athabasca Oil Sands contain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oil reserves consisting of approximately 168 billion barrels of currently recoverable bitumen. With 20% recoverable through open pit mining methods, this extraction process produces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fluid fine tailings (FFT) waste material, which must be deposited on site in tailings ponds. These ponds allow the waste sand, clay and residual bitumen to settle out of the water column, allowing for the water to be recycled for use again in the extraction process. It is vital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es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ochemical gradients (pH, Eh, Oxygen etc…) that form in these tailings ponds over time, with the goal of remediation and subsequent construction of end-pit lake systems once oil extraction has ceased.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the impacts of biotic and abiotic processes in fresh (newly processed material) and mature FFT (∼38 year old tailings) over a 52-week study, a specific experimental design was utilized in accordance with novel microsensor profiling techniques. The sulfide diffusive fluxes within mature biotic systems measured 37.6 μmol m−2 day−1 at the onset of the experiment, decreasing over time, as FeS mineralization progressed. In addition, DO fluxes also showed strong correlation to the physical affects of consolidation, and overall biological consumption of O2 at the FFT-water interface. This holistic study comparing different tailings pond materials provides insight regarding biotransformation and physicochemical controls effecting sediment oxygen demand associated with reclaimed wetlands and end pit lak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995.
海水养殖池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和生物酶活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连云港市对虾养殖池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Tessier连续萃取法,研究了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Zn、Pb、Cd、Cr、As、Mn)的赋存形态和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重金属Cu和Zn以有机-硫化物结合态为主要的赋存形态,Pb以铁锰氧化物态为主要的赋存形态,Cd以可交换态(平均33.47%)和碳酸盐结合态(平均31.16%)为主要存在形态,Cr和As主要以残渣态存在,Mn的铁锰氧化物态比例最高。脲酶的活性范围为0.45—8.96mg/(g·24h),碱性磷酸酶活性范围为2.45—6.69mg/(g·24h),过氧化氢酶活性范围为0.14—2.36m L/(g·min),转化酶活性范围为0.45—10.45mg/(g·24h)。脲酶活性与Cd、As的可交换态、Cd的碳酸盐结合态、Cu、As的铁锰氧化物态、Zn、Pb、Cd、Mn的有机硫化物态之间显著相关;碱性磷酸酶活性与Zn、Cd的铁锰氧化物态显著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Cd的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及残渣态、Cu、Cd、As的铁锰氧化物态、Zn、Pb、Cd、Mn的有机硫结合态之间显著相关;转化酶活性与Cu、Cd、As的可交换态、Cd的碳酸盐结合态、Cu、Cd、As的铁锰氧化物态、Zn、Pb、Cd、Mn的有机硫化物态、Cd、As的残渣态之间显著相关。酶活性可以用来指示海水养殖池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形态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996.
我国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河蟹)养殖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和辽河流域, 经过多年的人工养殖、跨流域引种和增殖放流等活动可能会对其遗传特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利用29个微卫星标记对3个水系的野生和养殖群体进行了遗传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 29个SSR标记共检测到943个等位基因,各位点等位基因数在11-52之间, 平均为32.52个; 各位点的平均观测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723和0.876,仅5个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中;各位点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864,其中28个为高多态性位点(PIC>0.5)。(2) 6个群体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杂合度水平(HO=0.702-0.744);香农信息指数(I,介于2.566-2.661)显示6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依次为:长江野生>长江养殖>黄河野生>辽河养殖>黄河养殖>辽河野生。(3)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来源于种群内个体间和个体内部的变异分别为14.02%和85.88%,群体遗传分化指数FST仅为0.0008-0.0050,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处于较低水平(FST<0.05);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结果显示,长江野生群体单独聚为一支, 其余5群体共同聚为大一支, 其中长江养殖群体、黄河野生群体与黄河养殖群体聚为一小支,辽河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聚为另一小支。(4) 瓶颈效应分析显示,所有群体近期均经历过有效种群的降低。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显示显示,6种群内个体的遗传组成混杂,不能根据其遗传结构划分出最佳理论群体数。综上所述,三水系野生和养殖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长江和黄河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略高于养殖群体;三水系河蟹野生群体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长江养殖群体、黄河野生及养殖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较小可能与其跨流域引种及养殖群体逃逸造成其种质混杂有关。  相似文献   
997.
魁蚶(Anadara broughtonii)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贝类,筏式养殖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2014年5月至2015年1月,测定了不同季节灵山湾筏式养殖魁蚶及其3种潜在食物源(表层颗粒有机物SPOM、底层颗粒有机物BPOM和附着微藻AM)的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结合胃含物分析研究了海区食物源结构的季节变化对魁蚶食物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魁蚶及其食物源的稳定同位素比值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魁蚶的δ13C值(-19.6‰~-19.2‰)介于SPOM (-23.3‰~-21.8‰)、BPOM (-22.1‰~-21.2‰)和AM(-17.0‰~-16.0‰)之间,δ15N值范围集中在8.7‰~9.9‰。冬季魁蚶的δ13C值最低,δ15N值则最富集。水体颗粒有机物(主要由浮游植物组成)是魁蚶的主要食物来源(60.0%~77.8%),以夏季的饵料贡献率最高;海区再悬浮作用使BPOM的贡献率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30.8%~47.1%);而养殖网笼上的附着微藻也可为魁蚶提供约22.1%~40.0%的食物。研究揭示了筏式养殖魁蚶可以混合滤食颗粒有机物和附着微藻,附着微藻是其重要的食物补充。  相似文献   
998.
刘海映  张嵩  邢坤  陈雷  张秀芹 《海洋科学》2016,40(11):121-128
为研究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仔虾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盐度适应性,作者分别实验分析了盐度突变和渐变对其累积存活率、摄食率和掘穴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仔虾盐度耐受能力较强,突变组的仔虾存活盐度为15~45,渐变组的仔虾存活盐度为5~54;仔虾的适宜盐度为21~33,24 h存活率在80%以上;盐度对口虾蛄的摄食影响较大,突变盐度为21~33时,仔虾摄食较为活跃,低于18或高于42基本不摄食;盐度渐变组摄食活跃范围为19~38,低于9或高于50基本不摄食;盐度突变对口虾蛄仔虾掘穴的影响显著,盐度突变至21和33时,掘穴时间极显著延长。本实验结果可以为口虾蛄的人工养殖和增殖放流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999.
根据某锡多金属选矿厂的十多年选矿废水及尾矿库溢流水污染特性,分析研究尾矿库溢流水防治措施,为科学有效处理同类型的选矿废水及尾矿库溢流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INTRODUCTIONSaboty,pH,nitrogenousandphosphatenutrientShaveirnPohantfunctonsinthecIJltUreofbenthicdiatoim.Chen(l977)suggestalthatN,P,FeandSinutrientsshouldbeaddedt0thes3OfiltetalanWhterforculturingbenthicdintoim.AmongthenutrientS,theusualratioofNt0Pwasl0.pHwnrnaintainedat8.O-8.2.AuStin(l99())ProVedthattheNfPrati0shadirnP0rtanteffch0nthegroWthandCellcomPositionoftheatta-chedtoabaloneorganjsimrnaiulyconsistingofvariouskindsofbenthicdint0im,thusind~yhadsubsequenteffchonjuvedeabal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