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8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247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01.
102.
The regulation and expression of biological rhythms with respect to sex and ontogeny in deep-water benthic decapod crustaceans constitutes an exciting field in marine biology that is far from understood. Liocarcinus depurator , Munida intermedia and Munida tenuimana are ecologically key crustacean decapod species of the Atlantic and Mediterranean shelves and slopes, and their activity rhythms in the field are poorly known. Our aim was to measure the behavioural rhythms of these specie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defining their type of displacement ( i.e. endobenthic, nektobenthic or benthopelagic). Whether gender and ontogeny modulate the rhythmic behaviour of these decapods is unknown, and we sought to clarify this issue. A temporally scheduled series of trawl hauls and light intensity measures was performed on the western Mediterranean shelf (100–110 m depth) and slope (400–430 m), close to the autumn equinox and the summer solstice. The sex and the size of animals in the catches were analysed. Catch patterns were evaluated through waveform and periodogram analyses. Liocarcinus depurator was captured at night on the shelf, whereas on the slope, animals displayed peaks both in the middle of the day and night. Size-related differences (but no gender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its rhythmic behaviour, possibly due to 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 ( e.g. fighting) between juveniles and adults. Munida intermedia were weakly diurnal in October and both diurnal and nocturnal in June. Munida tenuimana presented no discernible rhythmicity in October, but was nocturnal in June. Both species showed no evident sex or size modulation of their behaviour. Data were interpreted assuming that all tested species present an endobenthic behaviour ( i.e. animals emerge from the substrate during the active phase of their behavioural cycle).  相似文献   
103.
早熟中华绒螯蟹眼柄视神经节对卵巢发育的生殖调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组织切片技术于光镜下观察了早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眼柄视神经节的组织形态结构,以体外培养法研究早熟蟹眼柄视神经节对同种甲壳动物中华绒螯蟹和异种甲壳动物克氏原螯虾卵巢发育的影响,并以放射化学测定法测定早熟蟹眼柄粗提物及单侧或双侧眼柄镊烫后对大颚器生物合成甲基法尼酯(MF)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熟蟹眼柄视神经节呈乳白色,椭圆柱形,外包一层黑色视网膜,由外髓、内髓、端髓3部分构成;端髓区域可明显区分3种类型的神经分泌细胞;早熟蟹眼柄视神经节对同种和异种甲壳动物的卵巢发育均有抑制作用;早熟蟹眼柄粗提物对MF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研究证实早熟蟹眼柄视神经节对卵巢的抑制作用较正常发育蟹弱,且对同种甲壳动物卵巢发育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异种动物.  相似文献   
104.
应用数量遗传学原理和全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了三疣梭子蟹80日龄和120日龄体重的遗传力。实验中的400只亲蟹均来自人工养殖的选育群体。通过群体间杂交,构建了37个全同胞家系包括13个半同胞家系,分别测定了80日龄和120日龄时大约30个个体的体重。利用SPSS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GL.M)过程,计算表型变量的方差组分,估计体重性状的遗传力。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80日龄和120日龄体重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在0.42—0.64和0.25—0.39之间。雌性遗传方差组分均显著大于雄性遗传方差组分,说明雌性遗传方差组分存在显著的母性效应。经过t检验,父系半同胞、母系半同胞方差组分估计的遗传力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全同胞方差组分估计的遗传力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可以认为基于全同胞方差组分估计的遗传力是对三疣梭子蟹两个发育阶段狭义遗传力的无偏估计值,估计值分别为0.53和0.35。说明三疣梭子蟹体重属于中度遗传力,对其选择育种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5.
近几年我国水电站过鱼设施设计已将过鱼对象游泳能力作为重要参考.以我国8个水电站主要过鱼对象为研究目标,在野外实验设施条件下测试了15种鱼(四大家鱼组、裂腹鱼组和鳅组)的感应流速和爆发游泳速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别分析了各组鱼体长及水温对游泳能力的影响,并构建了优化的游泳能力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四大家鱼组、裂腹鱼组和鳅组的感应流速和爆发游速皆与体长呈负相关,感应流速与水温也皆呈负相关关系.水温升高使四大家鱼组和裂腹鱼组的爆发游速能力增强,而水温对鳅组鱼的爆发游速影响不大,可能与鳅科鱼类特殊的腹部吸附行为有关.利用绘制的鱼感应水流和爆发未疲劳的数量百分比的生存曲线进行上行及下行过鱼设施流速设计.结果表明:当鱼感应水流的数量百分比为90%时,四大家鱼、裂腹鱼和鳅组幼鱼感应流速分别为3.00、1.67和3.22 BL/s,裂腹鱼和鳅组成鱼感应流速分别为1.27和2.09 BL/s;当鱼爆发未疲劳的数量百分比为90%时,四大家鱼、裂腹鱼和鳅组幼鱼爆发游泳速度分别为8.13、9.27和9.61 BL/s,裂腹鱼和鳅组成鱼爆发游泳速度分别为7.64和7.77 BL/s.当以裂腹鱼或鳅成鱼为主要过鱼...  相似文献   
106.
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和RACE技术克隆了三疣梭子蟹类维甲酸X受体2(PtRXR2)基因cDNA全长(登录号:KF914662),并通过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研究了该基因在三疣梭子蟹不同组织及不同蜕皮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PtRXR2基因cDNA全长1718bp,包括5’非编码区(5’-UTR)141bp、3’-UTR 209bp和开放阅读框1368bp,编码455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和等电点为49.75kDa和6.79。(2)PtRXR2推导氨基酸序列的Blastp结果显示,PtRXR2与已知甲壳动物RXR的一致性为74%—99%,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PtRXR2与其它甲壳动物RXR聚为一支。(3)qRT-PCR结果显示PtRXR2在C期三疣梭子蟹Y器官、鳃、眼柄和大颚器中表达水平较高,肝胰腺中的表达水平最低。其它6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居中。(4)不同蜕皮阶段,PtRXR2在Y器官、眼柄和胸神经中均是AB期表达水平最高,E期最低,这可能与上述器官的细胞增殖主要发生在AB期有关;肌肉中的PtRXR2表达水平在AB和C期较高,E和D期最低,与肌肉的生长和营养物质积累主要发生在这两个阶段相对应;肝胰腺中的PtRXR2表达水平在AB期最高,C期最低,这暗示PtRXR2主要参与肝胰腺中的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对于C期的营养代谢调控可能不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7.
基于受精卵早期发育形态学的观察,对利用氯化钾诱导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三倍体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受精卵在产出后经历了变圆、体积膨大及卵黄团物质位置移动的过程;在15℃下,中华绒螯蟹受精卵在产出后40 min左右释放第一极体,80 min左右孵化膜形成并举起,5 h左右第二极体释放;氯化钾诱导中华绒螯蟹三倍体的优化参数为:产卵后1.5~2.0 h,用6 g/L的氯化钾处理4 h;孵化膜形成并举起可以作为中华绒螯蟹三倍体诱导开始点的形态学标记,其最高诱导率可以达到100%.实验结果为实现中华绒螯蟹三倍体苗种的批量生产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8.
109.
三疣梭子蟹乳化病血液生化指标诊断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珊  王国良  陈寅儿 《台湾海峡》2006,25(4):473-477
对患乳化病的三疣梭子蟹进行了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与健康三疣梭子蟹相比,病蟹肌酐、总胆固醇、Na^+、Cl^-、Mg^2+、Ca^2+等含量明显上升,而血糖、总蛋白、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等含量却显著下降.通过感染试验的追踪检测,并与对照组相比,感染后24h含量发生明显变化的血液生化指标为血糖、总胆固醇、总蛋白、谷草转氨酶和Mg^2+,此5种指标可作为三疣梭子蟹乳化病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0.
在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单体筐养养殖系统中, 试验了生态掩体(砂盒)中不同的砂粒粒径大小以及砂层厚度对梭子蟹幼蟹摄食行为与生长特性的影响。砂粒粒径设三个水平,分别为: >2mm、<0.2mm 以及混合砂; 砂层厚度有0cm、2cm、5cm、8cm 四个水平。试验共进行6天, 结果表明: 砂粒粒径及砂层厚度对梭子蟹幼蟹的摄食与生长都有明显的影响。从砂粒粒径看, 幼蟹在细砂(SPS)中挖洞休息, 蟹体与砂面呈30—45°角, 仅露眼睛及触角在外。一天内有3—6 次进食,总进食时间为(142.7±22.52)min, 在摄食次数、总进食时间、平均摄食量[(0.2427±0.0137) g/gBW]、以及蜕皮及成活率都远高于其它粒径组, 该组中幼蟹的体重增长最快, 增加了(0.814±0.113)g, 增长率为91.5%±3.43%; 而该组的饵料系数(FCR)最低为1.17±0.11。因此, 筐养养殖系统砂掩体的砂粒粒径最好为0.2 mm 以下。砂层厚度也有类似结果, 5 cm 以上厚度养殖效果最佳。平均摄食量为(0.2087±0.0046) g/gBW, 该厚度下, 幼蟹无死亡、100%蜕皮, 体重也增加最快, 增加了(0.791±0.121)g, 增长率为88.9%±3.74%, 饵料系数(FCR)达到1.37±0.23, 表明筐养系统掩体中砂层厚度要在5 cm 以上。三种保护性酶类(SOD, POD, CAT)活性随着砂粒粒径变小和砂层厚度增加而降低, 而消化酶类(淀粉酶、蛋白酶、脂酶)活性则表现与保护性酶类相反特性。从两类酶的活性变化也能证实, 在优选条件下(细砂、厚度>5 cm), 幼蟹所受的胁迫在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