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4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296篇
测绘学   93篇
大气科学   537篇
地球物理   101篇
地质学   316篇
海洋学   83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11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41.
2008年6—8月T639、ECMWF及日本模式中期预报性能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芗宁 《气象》2008,34(11):111-116
为更好地应用T639模式中期预报产品,对2008年6-8月T639 模式进行天气学检验,并与ECMWF、日本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模式均对亚洲中高纬环流形势的调整和演变具有较好的预报性能.综合来看,ECMWF模式对各系统及要素的预报最接近实况;日本模式和T639模式稍差,稳定性不如ECMWF模式;特别是T639模式对0808号台风凤凰(FUNG-WONG)路径及强度的预报与实况差异较大,而ECMWF及日本模式预报相对准确.  相似文献   
142.
从数值预报资料入手,结合风廓线雷达、多普勒雷达及自动气象观测资料对2008年9月14日飞船主着陆场区一次雹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雹暴过程中气象要素变化剧烈;侵入蒙古低压的冷锋带动中尺度辐合线移近场区时触发强对流迅猛发展;雹暴前期垂直风切变显著增大;深厚的对流不稳定层结、强烈的正涡度平流和垂直上升运动等是雹暴的主要成因;雹暴前期TBB值迅速降低,雷达RHI回波图上,在无回波穹窿区上部为雹源区;冰雹落在θse舌轴的北侧和高空锋区的南侧。  相似文献   
143.
亚洲农业气象服务支持系统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气象组织农业气象专业委员会(WMO CAgM)调查问卷基础上,结合有关气象或农业气象网站信息,从资料获取、分析工具、专用业务服务系统、信息传输系统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分析了WMO第二区协(RA-Ⅱ,亚洲)几个主要国家的农业气象服务支持系统的业务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最后给出了目前值得推广的几种服务支持系统及服务方法,对亚洲及全球农业气象服务支持系统的发展,特别是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支持系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4.
低纬高原罕见“雷打雪”中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郭荣芬  鲁亚斌  高安生  李磊 《气象》2009,35(2):49-56
应用常规高空资料、FY-2C卫星红外和水汽图像、加密自动站地面观测资料,结合新一代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综合分析了2008年2月28日夜间至29日凌晨发生在云南的"雷打雪"罕见天气现象.结果表明:南支槽和冷空气、西南低空急流的共同影响,是其发生的有利天气背景,其中强对流天气就发生在急流与锋面相互作用的湿度锋湿区内斜压不稳定的环境中.中-γ尺度对流云团生成并逐渐增强为中-β尺度对流云团是形成此次复杂对流天气的直接中尺度系统.多普勒雷达回波中,PPI上有回波强度达25~33dBz的"人字形"回波、钩状回波以及阵风锋的出现,相应VPPI上出现逆风区、低层零线"S"形暖平流及"牛眼"结构是"雷打雪"天气中降雨转为冰雹、阵雪过程中,中尺度对流系统由弱变强的典型特征.地面逐时温、压、湿、风的迅速演变特征表现为雷暴发生前增温增湿和增压,温度、气压出现峰值,且气压曲线显示为圆顶状的中尺度雷暴高压特征;风的变化则表现为风向呈逆时针旋转,偏北风增大并出现风速峰值.雷暴过境时,要素显示为降温增湿,出现露点锋.  相似文献   
145.
牛若芸 《气象》2009,35(5):112-119
对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T639、ECMWF、日本模式的中期预报性能进行了检验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模式对大气环流的演变和调整、850hPa温度升降变化趋势均有较强的预报能力,其中尤以ECMWF模式预报误差最小.3种模式对重大灾害性、转折性天气过程也有很好的指示性能,较成功地预报了3次全国性寒潮天气过程、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阴雨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形势特征及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146.
秦皇岛地区雾天气气候特征及预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交通线路的快速发展,雾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越来越大,浓雾天气常常引发交通事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危害性极大.应用秦皇岛1957-2006年"气表-1"资料,统计分析秦皇岛内陆、沿海地区雾天气时空分布特征,返查1981-2000年历史天气图,得出本地区出现雾的主要天气类型,筛选出影响雾的主要天气要素,建立MOS预报方程,为雾预报及临近预警信号的发布、解除提供有利依据,达到监测、预报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7.
2008年前汛期广东长连续暴雨过程的500hPa环流场特征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2008年5月下旬末~6月18日,广东遭受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龙舟水”袭击。通过分析这次长连续暴雨过程开始、持续和结束期的500hPa侯平均环流特征和稳定维持的大尺度环流场特征,发现欧亚中高纬维持两槽两脊或两槽一脊稳定的大环流形势,为暴雨的持续提供了弱冷空气;孟湾低槽为华南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加强西伸,使华南沿海地区暖湿气流加强而产生强降水。  相似文献   
148.
文章从西部旱区草地资源的现状、特征入手,分析引起退化的驱动因素,设计草地资源退化态势量度指标体系和方法,并以青海省德令哈市为例进行了研究。据此提出了加强生态建设、改革使用制度、实现法制化管理、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等合理利用西部旱区草地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9.
侯淑梅  朱晓清  史茜  唐巧玲  孟宪贵  刘畅  高荣珍  刁秀广 《气象》2023,49(11):1328-1342
2020年5月17日,山东省出现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简称“5·17”强对流),冰雹范围之广为近10年之首。对流风暴高度组织化,区域性的超级单体群以及一条长度超过500 km的强飑线造成此次极端强对流天气。利用ERA5再分析、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剖析了此次极端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结果表明:冷涡位于最有利于山东出现强对流的关键区,大尺度天气系统强迫强,对流层中层异常强的冷空气南下影响前期异常增暖的山东地区,造成“5·17”极端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异常程度更能代表动热力强迫的强度,异常程度达到2σ以上有可能造成极端强对流天气。当冷涡南下过程中强度减弱,但异常程度增加时,其东南象限仍能产生极端强对流天气。强的深层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对流风暴组织化发展,飑线的长轴走向与0~6 km垂直风切变矢量方向相同,新单体发生、发展、合并的区域位于风矢量差大值中心前沿。低层暖湿平流源源不断地向山东输送暖湿空气,是CAPE重建的机制,是超级单体群和长飑线得以长时间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  相似文献   
150.
An extreme monsoonal heavy rainfall event lasted for nine days and recurred in the interior of northern south China from June 13 to 21, 2022. Using region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nd ERA5 reanalysis data, the causes of this extreme monsoonal rainfall event in south China were analyzed and diagnosed. The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 A dominant South Asian high tended to be stable near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providing favorable upper-level dispersion conditions for the occurrence of heavy rainfall in south China. A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dominated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favoring stronger and more northward transport of water vapor to the northern part of south China at lower latitudes than normal. The continuous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The first stage (June 13-15) was the frontal heavy rainfall caused by cold air (brought by an East Asian trough) from the mid-latitudes that converged with a monsoonal airflow. The heavy rains occurred mostly in the area near a shear in front of the center of a synoptic-system-related low-level jet (SLLJ), and the jet stream and precipitation were strongest in the daytime. The second stage (June 16-21) was the warm-sector heavy rainfall caused by a South China Sea monsoonal low-level jet penetrating inland. The heavy rainfall occurred on the windward slope of the Nanling Mountains an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a boundary layer jet (BLJ). The BLJ experienced five nighttime enhancements, corresponding well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the rainfall center, showing significant nighttime heavy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Finally, a conceptual diagram of inland-type warm-sector heavy rainfall in south China is summariz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