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8篇
  免费   266篇
  国内免费   658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963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38篇
海洋学   436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91.
城市阻碍效应对局地台风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彩军  唐玉琪  顾问  韩志惠  王晓峰 《气象》2019,45(11):1611-1620
城市阻碍效应是城市化影响降水形成过程的可能物理机制之一,在于其改变了风场、风场辐合,甚至改变了天气系统本身,进而改变了湿度平流,最终影响城市降水的落区、强度。风速越大,城市阻碍效应越明显。现有关于下垫面对台风降水影响研究主要着重分析地形及地表状况对台风降水落区及强度的影响,但对作为下垫面因子之一的城市对台风降水的影响作用考虑明显不够。全面系统回顾国内外有关城市阻碍效应对降水影响研究进展,以及下垫面对台风降水影响研究进展。上海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同时平均每年受到2~3个台风影响。已有研究关注到了城市阻碍效应对上海局地台风降水影响作用,但是,对于表征台风降水的城市阻碍效应还存在明显不足。最后具体给出了未来有关城市阻碍效应在上海局地台风降水研究中的应用思考。  相似文献   
992.
分析1981—2014年7—9月影响皖北东部地区的台风特征,统计不同台风路径和降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同路径下皖北东部出现暴雨的环流场特征,结果表明:(1)西北行、陆面转向、海面转向和其他类路径的台风都可以影响皖北东部,并产生降水。其中产生降水个例最多的台风路径为陆面转向类,次多为西北行类。(2)台风影响时无降水、非暴雨和暴雨3类降水个例的500 hPa平均环流场对比分析表明:当有台风影响皖北东部时,配合西风槽或副高阻挡更有利于产生强降水。(3)西北行类台风暴雨的环流场特征是华北到河套存在西南-东北走向高压带阻挡使台风停滞少动;海面转向类台风暴雨环流场特征是河套东部存在低槽与台风相互作用;陆面转向类台风暴雨环流场可以分为3类:贝湖两槽一脊型、贝湖单槽型和副热带高压阻挡型。  相似文献   
993.
1998年台风与飓风异常成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1998年,西北太平洋台风年发生频数创下14个的谷值,打破了建国以来1951年全年生成20个台风的最低纪录。而在同年,大西洋飓风发生数目却创下了14个的近年最高纪录。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分析了台风发生与越赤道气流活动异常之间的关系。发现:1998年夏季(6~9月)东半球90 E~180 区间里越赤道气流明显地偏弱,而0~90 E区间里,特别是位于40~45 E的索马里急流处,越赤道气流极强,是造成1998年南海及西北太平洋台风发生数目特少的重要原因。而1998年大西洋飓风发生数比气候平均发生数目明显偏多以及当年强烈飓风造成重大灾害的主要原因,也正是由于1998年夏季40 W及75 W处越赤道气流异常强劲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994.
不同初始场及侧边界对台风路径数值预报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利用T213L31及T106L19所提供的初始场及侧边界就不同初始场及侧边界对台风路径数值预报的影响进行了敏感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从总体平均距离误差来看,初始场及侧边界的改进可以明显提高台风路径数值预报能力。通过不同的初始场及侧边界的相互组合(T106L19的初始场及侧边界;T106L19的初始场、T213L31的侧边界;T213L31的初始场、T106L19的侧边界;T213L31的初始场及侧边界),对不同类型的台风路径预报、对初始场及侧边界的敏感性进行了初步试验。结果表明:非转向阶段的台风对初始场较为敏感,而转向阶段的台风对侧边界及初始场都很敏感。  相似文献   
99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以及新一代天气雷达和区域自动站资料,对2014年登陆热带气旋(TC)"海贝思"减弱为热带低压(TD)后的残留云带造成的中尺度暴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残余低压环流带来的强降水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属于典型的台风螺旋云带中尺度雨团;西南和东南急流的暖式切变、辐合和辐散中心与高低层次级环流的耦合发展,均有利于螺旋云带中的中尺度系统发展。另外,分析利用单雷达反演热带气旋近中心风场的VAP扩展应用方法反演的风场,进一步证实了残余低压的螺旋云带中存在明显的围绕TD中心的中尺度螺旋结构,强降水主要由TD螺旋云带下的中尺度雨团产生。  相似文献   
996.
1323号强台风菲特特点及预报难点分析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许映龙  吕心艳  张玲  黄奕武 《气象》2015,41(10):1222-1231
1323号台风菲特突然西折和近海强度维持是业务预报的主要难点,也是其风雨预报偏差的主要来源。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实时业务数值预报模式和NCEP再分析资料(1°×1°),对“菲特”的特点和预报难点以及造成强风雨的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主要结论如下:东亚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迅速增强导致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是“菲特”路径突然西折的主要原因;副热带西风急流入口区右侧的强辐散是“菲特”近海强度维持及其北侧强风雨发生的主要动力机制;“丹娜丝”的存在除了为“菲特”强降雨的发生和维持提供充足的水汽输送外,还有利于副热带高压的西伸,也是“菲特”路径发生西折的主要原因之一;业务预报中,对对流层高层流场(尤其是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分析以及双台风相互作用的关注不够,可能是“菲特”路径、强度和风雨预报出现较大偏差的重要原因;此外,当台风路径集合预报发散度较大或不同集合预报系统出现截然不同的路径预报结果时,采用多模式集合预报订正技术将是提高台风路径预报准确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97.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2011年影响山东半岛的两次台风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台风影响产生的强降水除与台风本身的强弱、移动速度、登陆后减弱快慢有关外,还与副高的强弱、位置有关。台风"米雷"影响时,副热带高压中心呈纬向分布,并与东北高压脊同位相叠加形成高压坝,造成"米雷"在荣成市成山镇登陆并缓慢西进;台风"梅花"影响时,副热带高压中心呈经向分布,华北地区有弱槽活动,造成"梅花"在朝鲜半岛北部海岸登陆。两个台风产生的暴雨多发生在台风中心路径左侧2个经度内,暴雨区与水汽辐合中心基本吻合,但"米雷"产生的暴雨基本是自身的能量产生的,"梅花"产生的暴雨是由台风和西风带弱的系统相互作用造成的。两次台风均给山东半岛带来了暴雨,降水中心均出现在台风中心左侧2个经度内和500h Pa上θse大于72℃的高能区内,"梅花"较"米雷"的能量场中高能区的水平范围要大得多。"米雷"强度明显弱于"梅花",但两者强降水强度和落区却相似,主要是因"米雷"在荣成市登陆后西行缓慢,有利于降水的增加和持续;山东半岛东部的山地地形对暴雨起到了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998.
采用FNL再分析资料和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JTWC)资料,运用中尺度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分别使用增长模繁殖法(Breeding of Growing Mode,BGM)和集合卡尔曼变换方法(Ensemble Transform Kalman Filter,ETKF),对1209号台风"苏拉"进行了台风路径的集合预报试验,并对预报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BGM或ETKF初始扰动的集合预报系统,集合平均预报对风场、温度场、位势高度场的预报效果均优于控制预报;ETKF方法的预报改进程度较BGM方法更大,且对风场和温度场预报技巧的优势尤为明显。BGM方法所得到的集合成员离散度小于ETKF方法,对大气真实状态的表征能力不及后者;两种扰动方法的集合平均都明显改善了台风"苏拉"的路径预报结果,尤其是控制预报在福建沿海第二次登陆后移速过快的问题,但对台风登陆位置预报的改进不明显;此外,采用ETKF方法的集合平均对台风"苏拉"路径预报的改进效果远优于采用BGM方法的集合平均预报。  相似文献   
999.
硬悬挂钻井隔水管涡激振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深水钻井过程中遭遇强台风,基于安全性考虑要求钻井平台悬挂隔水管提前撤离的问题,采用软件SHEAR7针对HYSY981钻井平台硬悬挂隔水管系统避台风撤离作业过程中,受南海一年一遇海流作用时诱发涡激振动(VIV)的情况,研究航速与悬挂长度对VIV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浮力块覆盖率越高,隔水管系统张力越小;浮力块分布对隔水管系统VIV响应影响较大,25%交错布置方案VIV响应最弱。隔水管并非越短越好,要综合考虑洋流剖面、隔水管配置和平台航行的影响;在不同悬挂长度及航行条件下的VIV响应,在撤离作业前应尽量避免在高流速区布置浮力单根,撤离作业时应尽量采用顺流而避免平台逆流航向。  相似文献   
1000.
An integrally coupled wave-tide-surge model was developed and then applied to the simulation of the wave-typhoon surge for the typhoon Isewan (typhoon Vera (5915)), which is the strongest typhoon that has struck Japan and caused incalculable damage. An integrally coupled tide-surge-wave model using identical and homogeneous meshes in an unstructured grid system was used to correctly resolve the physics of wave-circulation interaction in both models. All model components were validated independently. The storm surge and wave properties such as the surge height, the significant wave height, wave period and direction were reproduced reasonably under the meteorological forcing, which was reprocessed to be close to the observations. The resulting modeling system can be used extensively for the prediction of the storm surge and waves and the usual barotropic foreca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