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7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6年   2篇
  193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日本海神蛤(一种象拔蚌)为名贵贝类,近年来我国已逐渐发展成为日本海神蛤最大的消费市场,商业潜力较大。为探究日本海神蛤繁殖特性,于2019年1月至3月,以采自日本海海域的日本海神蛤为材料,在大连庄河市贝类育苗场,通过室内人工升温促熟方法,结合精卵排放观察和数理统计,求算日本海神蛤生物学零度及有效积温。结果显示,运用二点法、直线回归法和有效积温法求得日本海神蛤生物学零度分别为–0.87℃、–1.14℃、–0.90℃,有效积温分别为356.21℃·d、366.69℃·d、357.31℃·d。综合3种方法,求得日本海神蛤生物学零度及有效积温的平均值分别为(–0.97±0.14)℃和(360.07±5.76)℃·d。研究发现,与其他贝类相比,日本海神蛤性腺发育的生物学零度较低,这可能与日本海神蛤冷水生活的适应性及繁殖习性有关。在日本海神蛤室内人工苗种繁育过程中,结合日本海神蛤性腺发育的生物学零度和产卵的有效积温特点,通过调控生境水温,可以加快性腺发育速度,达到提早繁育效果。本研究为日本海神蛤在自然海域的苗情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对我国北黄海日本海神蛤养殖产业发展和资源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2.
163.
2011年MW9.0的日本东北地区近海大地震在日本海沟附近产生了最大超过50m的同震滑动,这可能导致该区域进入了应力近乎完全卸载的状态。为检验上述假设,我们利用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在震后1年左右时间得到的钻孔资料,以及对震前应力状态的推断结果,确定了陆楔前缘的原地应力状态。根据孔壁崩落法对水平应力方向与应力大小的估算结果,以及在破裂向海沟轴方向传播过程中同震位移增大的现象,可推断原地水平应力在地震过程中变小了。这种应力变化显示出板块界面的前缘发生了相对自由的滑动,该结论与地震引起了断层弱化和发生了近乎全部的应力降等观测结果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164.
日本海西部大陆坡沉积物柱状样中的自生碳酸盐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地球化学和碳氧同位素组成的系统研究。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碳酸盐主要组成矿物为颗粒状自生高镁方解石微晶,放射状自生文石微晶仅在一个层位出现。结合碳酸盐的地球化学组成,认为研究区碳酸盐来自于富Ca2+、Mg2+和HCO3-流体的沉淀。中度亏损的13C(-33.85‰~-39.53‰)表明碳来自于甲烷的厌氧氧化,同时,这也是研究区海底存在甲烷冷泉的重要证据。重氧同位素比值(5.28‰~5.31‰)则指示着富18O流体来源,而该流体应源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综上可知,研究区碳酸盐来自于研究区甲烷冷泉上升流的沉淀,指示着海底更深处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与分解。  相似文献   
165.
日本海的末次盛冰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海末次盛冰期的沉积层几乎都是以交替出现的深色纹层、浅色纹层状和均质沉积物为特征。根据日本海中部和南部两个岩心记录的末次盛冰期的沉积特征和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讨论了低海平面时期东亚季风对日本海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24.2~17.8cal.kaBP,日本海南部纹层沉积的分布均对应了夏季风的相对增强,表明季风降水输入是引起该时期日本海底层水含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在夏季风的控制下,低盐富营养的东海沿岸水的强弱变化使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海水温度也在24.2~17.8cal.kaBP期间出现低值并剧烈变化。30~24.2和17.8~15cal.kaBP,受增强的冬季风(夏季风减弱)影响,日本海水体的流通性较强,底层水溶解氧含量相对较高。对23~17.5cal.kaBP日本海的表层海水温度出现异常高值的原因存在很多争论,一般认为是由于季风降雨输入量大于蒸发量、表层水盐度普遍降低、水体出现密度分层、水层间的垂直交换受到限制所致。  相似文献   
166.
程宇龙  万世明 《沉积学报》2023,(6):1714-1738
【意义】海洋表层初级生产力及其生物泵过程是海洋碳循环的关键环节。日本海作为西北太平洋一个主要的边缘海,其晚新生代古生产力演化与区域构造/火山活动、东亚季风/西风、洋流演变、全球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等密切相关,是探寻地球系统科学的极佳窗口。【进展和结论】得益于一系列国际大洋钻探计划(DSDP 31、ODP 127/128和IODP 346)等航次的相关研究,有关日本海古海洋演化,尤其是古生产力演化重建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认识。日本海古生产力的常用代用指标包括沉积物的微量元素组成、生物标志物、生源组分含量及同位素组成、微体古生物化石种属特征等。在地质时间尺度,日本海表层初级生产力主要取决于浮游生物必需的主要营养盐(氮、磷和硅)和微量营养盐(铁、锰、钴、锌、铜等),而日本海的营养盐主要通过风尘输入、火山活动、表层和深层洋流携带过来。在构造时间尺度,日本海古生产力的长期演化及其驱动机制(如风尘、火山铁肥和洋流贡献)尚不清楚,区域构造演化与海道开合、全球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火山活动及亚洲风尘输入演化等可能是关键驱动因素。在轨道—千年尺度,日本海沉积了深—浅色的韵律层,表层生产力大体表现出冰期降低而间冰期...  相似文献   
167.
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的古海洋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缘海的存在使大陆和大洋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变得相当复杂。在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的控制下,边缘海和大洋之间时而连通时而隔绝,各种古气候变化信号都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基于近期有关西北太平洋边缘海的古海洋学研究成果,简要概述了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以及北太平洋地区自中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演化特征,并认为它们与全球其它地区一样也受控于因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引起的太阳辐射率的变化,大尺度的气候变化具有与地球轨道偏心率周期相对应的100ka周期,而41ka的小尺度周期则受地球自转轴斜率变化的控制。一些突发性的气候变化则是由气候不稳定性、海峡的关闭与开启和其它一些地球气候系统的非线性活动所驱动。但同时作为中高纬度边缘海,它们的古海平面、古海水温度、古洋流等古海洋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还受到冰盖扩张和退缩、构造运动、冰川性地壳均衡补偿、东亚季风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区域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