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7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6年   2篇
  193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日本海域地壳结构基本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日本海域内完成的多条地震测深剖面及其它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该域地壳结构特点以及Benioff带特点.日本海域地壳结构具有陆壳、洋壳区别和两分、三分两类;Benioff带在不同方向上具有不同倾角,延伸深度差别较大;日本海开裂的动力源自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所产生的多期挤压和引张应力场.  相似文献   
32.
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Mw9.0)后发生的大海啸被认为是由延伸至日本海沟处一条俯冲带浅部的断层破裂所致.这是不同的地震和大地测量反演程序所揭示的结果[1-2];然而,精确的同震位移逆倾斜向上极限值仍然没有被明确界定.在此,我们介绍了地震前和地震后穿越破裂带内的海沟重复进行的多波束水深测量结果,以估算其逆倾斜向上极限值,并量化海底位移.  相似文献   
33.
1主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发生了以宫城县近海为震中的M9.0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其后,特大海啸袭击了东北地方太平洋沿岸。根据震源区和机制解等的分析确定,这次地震是在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和陆地板块边界发生的板间地  相似文献   
34.
日本学术界已经注意到,各种环境问题中,海洋环境问题是最难解决的,棘手的原因有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更多的则是社会层面的问题。因此,将社会学引入海洋环境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目前阶段,日本海洋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在海洋观教育的基本脉络之下,分成海岸带、"森林?河流?海洋的共生"、潮间带、海洋漂浮垃圾等专题研究动向,而这些研究动向之所以形成又是与日本海洋立国的需要有着必然的联系与规律。海洋环境问题的研究是21世纪一个热点领域,有必要引进海洋国家日本关于多元化海洋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的观念和研究模式,在国际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中国的海洋环境社会学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35.
引言 文部科学省作为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本部(以下简称地震本部)的事业局,在圆满推进地震本部的各项审议和活动的同时,还把减轻地震、海啸灾害作为目标,从事配备海底观测网、南海海槽和日本海等海域的调查、全国主要活断层调查等各种关于地震的调查研究.这里介绍的是文部省2013年度将实施的主要规划.  相似文献   
36.
日本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全球地震按数量20%发生在日本。造成的损失也很大。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的9.0级地震是日本有历史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  相似文献   
37.
利用变分资料同化技术对P矢量方法进行优化处理,并采用此优化后的P矢量方法优化计算了日本海环流和日本海主要海峡的体积输运.日本海的主要环流系统,比如对马暖流(TWC)及其分支,东朝鲜暖流(EKWC)和日本近岸分支(JNB),极地锋海流(PFC),和日本海中的反气旋式涡,都能够被很好地一一反映出来.另外,优化后的P矢量方法...  相似文献   
38.
江国明  赵大鹏  张贵宾 《地球科学》2009,34(6):1001-1011
双差分地震定位法采用了一维射线追踪法和直角坐标系, 不适合于复杂速度模型中的地震定位.本研究采用三维射线追踪技术和球坐标系改进了双差分定位法, 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为了检验新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以日本海地区下方的深发地震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比4种复杂速度模型中双差分定位结果, 分析速度结构对双差分定位的影响.结果表明, 改进后的双差分定位法受速度结构变化的影响较小, 而且当震源区的速度模型越接近真实速度结构时, 定位结果的精度越高, 这为利用深发地震研究地球深部构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9.
日本海环流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日本海作为东北亚地区最大的边缘海,是西北太平洋上的重要海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使得日本海的环流结构呈现独有特征,如日本海内的亚极地锋现象,复杂多变的涡旋,北部形成的深水团等。概述了日本海环流状况,着重介绍了对马海峡、郁陵海盆环流情形和日本海特征水团;总结了目前仍存在的争议问题,如对马暖流源头、对马暖流空间结构等;指出了目前日本海尚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如对马暖流流量的长期变化及其原因、东韩暖流消失现象及其机制、日本海特征水的传播路径及其影响因素、日本海的某些变化产生原因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响应等。  相似文献   
40.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日本海内波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日本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使得该海域内波表征极为复杂,遥感是大范围观测内波的有效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内波的探测研究。本文利用MODIS、GF-1和ENVISAT ASAR遥感影像,开展了日本海内波特征研究。通过提取内波波峰线,生成了日本海内波空间分布图;获取了内波的波峰线长度和传播速度,并基于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反演了内波振幅。研究结果表明,日本海内波分布范围宽广,不仅大陆架沿海区内波分布密集,深海盆地也探测到了大量内波;日本海北部45°N附近海域有少量内波出现,利用高分影像探测到朝鲜陆架浅海区有大量小尺度内波,大和海盆、大和隆起的西南部海域没有发现内波。日本海内波波峰线长达100多千米,深海区的传播速度大于1 m/s;浅海区内波振幅约10 m左右,深海区可达60 m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