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3篇
  免费   262篇
  国内免费   221篇
测绘学   303篇
大气科学   307篇
地球物理   510篇
地质学   352篇
海洋学   153篇
天文学   41篇
综合类   146篇
自然地理   11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The main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assess the mercury transport from an estuarine basin with a background of anthropogenic contamination during a spring tidal cycle (year 2009) and compare it with two previous tidal cycles (years 1994 and 1999), as part of a long‐term monitoring program. Results showed that effective mercury transport occurs both in the dissolved and particulate fractions (0.18 and 0.20 kg per tidal cycle, respectively), and despite an overall decrease in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results more than double previous findings on particulate transport in the system. These findings result essentially from changes in the tidal prism (net export of 2 million m3 of water), given that both dissolved and particulate concentrations did not increase over time. Hydrodynamic simulations were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hysical disturbance (dredging) and weather events (increased freshwater flow) in these processes, and results suggest the increased freshwater flow into the system as the main forcing function for the mercury transport increment. These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long‐term monitoring programs, since despite an overall improvement in local contamination levels, the enhancement of transport processes through hydrological changes increases environmental pressure away from the contamination source.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63.
双线道路识别与提取是城市路网综合的关键。提出了一种城市双线道路提取的方法。在构建好的道路网眼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双线道路网眼形态特征以及构成网眼路段之间的语义相似度,设计了识别双线道路网眼的综合指标。通过判断网眼综合指标确定最终的双线道路网眼,最后根据识别出的双线道路网眼提取出双线道路。实验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取出城市道路数据中的双线道路。  相似文献   
64.
基于均一化资料的中国大陆极端温度的长期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冰霜  马玉霞  赵天保  颜书豪 《气象》2016,42(3):339-346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这与暖日和暖夜增加,冷日和冷夜减少相关联。文章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发现。本文基于1960-2012年中国大陆542个台站均一化气温资料,通过将中国大陆划分为8个次区域,利用百分位定义法计算了极端温度指数序列,同时,运用时间趋势分析法,对中国大陆各区域极端温度和极端温度指数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从地理分布而言,中国大陆在过去53年除西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最低和最高温度有显著的升高趋势,其中,东北温度升高最为明显;从季节而言,冬季极端温度升高最为明显,夏季升高最少;最低温度明显升高,最高温度也有所升高,但是最低温度的升高幅度更大。冷夜和冷日出现频率呈减少趋势,暖夜和暖日出现频率呈增加趋势,其中以冷夜指数变化最为突出,均呈现一种区域差异的现象。本文利用更新的资料验证了前人的工作,也进一步分区分析,结果可为更多地区评估以及进一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5.
自动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精细化气候变化分析及气候预测服务亟待发展,对高分辨率优质量的气候资料需求不断增长。本文利用缺测率、对比差值、空间一致性、粗差率、一致率5个指标对2009—2014年浙江省2 209个自动站温度数据进行评估分析,运用开放式可调整的评分标准,选取数据质量稳定可靠的站点,满足气候研究与业务的发展需求。共取得91个一级可用站,499个二级可用站,363个三级可用站,一级站主要分布于宁波和嘉兴地区,二级和三级站在各地都有较均匀的分布。在全省气候统计分析中,可以根据需求利用可用站。此外,有可用自动站参与的温度分布图完美呈现了地形对温度的影响,也使城市化发展突显出来,精细化的气候分析能更有效的为高山地区耕种制度及城市建设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6.
艾青松  徐天河  孙大伟  任磊 《测绘学报》2016,45(Z2):132-138
根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星载原子钟自身的物理特性,采用武汉大学IGS数据中心发布的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1月1日共306天的事后钟差产品进行谱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3类卫星钟都存在一定的周期特性;其中GEO和IGSO卫星钟的主周期相对较为明显;GEO卫星钟的主周期依次为12、24、8和6h;IGSO的主周期为24、12、8和6h;而MEO的3个主周期为12.9、6.4和24h。依据各类原子钟的周期特性,同时对各天之间钟差的起始点偏差进行修正,并利用修正模型对北斗卫星钟差进行预报和精度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的预报模型能显著提升北斗卫星的钟差预报精度,北斗卫星钟差24h、12h、6h的平均预报精度分别能达到6.55ns、3.17ns和1.76ns。  相似文献   
67.
为了进一步研究移动测量系统的数据处理问题,该文根据点云的基本特征,归纳了由7个特征构成的点云原始特征向量,在此基础上,结合语义环境构建了由17个特征构成的点云扩展特征向量,并采用支持向量机模型对车载LiDAR点云进行行道树点云识别的一系列实验。实验中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和遗传算法对支持向量机进行参数寻优;采用不同特征向量和不同数目样本对点云进行学习和目标识别;分析了特征向量的学习曲线和识别精度。实验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模型能够在行道树点云识别中取得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68.
本文利用采集于我国三大油田的五种原油样品开展了长达210天的溢油风化模拟实验,并依据相对偏差和重复性限数学分析法,进行溢油风化过程分析和诊断比值应用效果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经过210天的风化,溢油鉴定诊断比值发生明显改变;其中来源于萜烷、甾烷和多环芳烃的诊断比值变化率要远低于正构烷烃,可用于中长期风化溢油鉴定。此外,研究发现,在这些有效诊断比值中有4个变化率较小,相对偏差低于5%,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更适合于重度风化溢油鉴定。  相似文献   
69.
70.
We present a pattern-based regionalization of the conterminous US – a partitioning of the country into a number of mutually exclusive and exhaustive regions that maximizes the intra-region stationarity of land cover patterns and inter-region disparity between those patterns. The result is a discretization of the land surface into a number of landscape pattern types (LPTs) – spatial units each containing a unique quasi-stationary pattern of land cover classes. To achieve this goal, we use a recently developed method which utilizes machine vision techniques. First, the entire National Land Cover Dataset (NLCD) is partitioned into a grid of square-size blocks of cells, called motifels. The size of a motifel defines the spatial scale of a local landscape. The land cover classes of cells within a motifel form a local landscape pattern which is mathematically represented by a histogram of co-occurrence features. Using the Jensen–Shannon divergence as a dissimilarity function between patterns we group the motifels into several LPTs. The grouping procedure consists of two phases. First, the grid of motifels is partitioned spatially using a region-growing segmentation algorithm. Then, the resulting segments of this grid, each represented by its medoid, are clustered using a hierarchical algorithm with Ward’s linkage. The broad-extent maps of progressively more generalized LPTs resulting from this procedure are shown and discussed. Our delineated LPTs agree well with the perceptual patterns seen in the NLCD ma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