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21.
用36GHz和9.2GHz微波辐射计测量了不同厚度的水面油膜的亮度温度,应用并矢格林函数及起伏逸散定理进行了理论模式的数值计算,同实验取得了基本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22.
利用FY-1D极轨气象卫星分裂窗区通道计算陆表温度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理论和经验上已证明的地表温度与AVHRR窗区通道4、5的亮度温度存在线性或非线性关系, 通过对2818条全球晴空大气廓线做不同比辐射率地表的FY-1D窗区通道4、5辐射率的模拟计算, 推导出FY-1D极轨气象卫星的红外通道4、5亮温与地表温度的二次回归关系式。同时详细介绍了由这一回归关系式和FY-1D高分辨率图像传输 (HRPT) 遥测数据计算陆表温度的方法, 最后给出陆表温度计算结果的精度:用中国地面气象台站的0 cm地温观测数据与相同时刻的分辨率为0.01°×0.01°经纬度的卫星陆表温度相对比, 两者非常吻合, 绝大部分台站|ΔT|<3.0 K。  相似文献   
23.
将NOAA-11探测仪TOVS/MSU-ch.2亮温,对照分析四川省(20°-40°N,90°-110°E)境内1989年7月7日到12日几次重复出现的中尺度云团发展和降水过程,得到两点看法:①MSUch.2亮温可能表示700hPa附近中尺度天气的一种特征环境;②强中尺度对流云团可能在MSU-ch.2亮温分布的相对低值到高值过渡带内强烈发展,有时偏向高值区出现降水天气.  相似文献   
24.
利用AVHRR资料分析黑河地区地表特征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魏丽  钟强 《高原气象》1989,8(3):189-194
本文利用1985年7月13日15地方时过境的AVHRR卫星资料,分析了黑河流域及邻近(150km)~2范围的地表特征。分析给出了该地区太阳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行星反射率以及大气红外窗区亮度温度的空间变化;较详细地讨论了不同区域下垫面的一些辐射特性;最后对比分析了卫星估算和地面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25.
微波辐射计遥感海洋盐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微波辐射计遥感海洋盐度的原理,回顾了在海水微波辐射亮度温度模型,机载、星载微波辐射计遥感海洋盐度实验,以及星载微波辐射计研究计划方面的进展。指出了为提高海洋盐度测量精度和空间分辨率,在盐度遥感机理、微波辐射计、及盐度反演研究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6.
用震源扫描算法(SSA)研究列车源的运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震源扫描算法(Source-Scanning Algorithm,SSA)对2004年5月山东兖州试验时地震仪记录到的列车产生的一次振动波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3个短暂时间段内,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列车运动所产生的鸟巢形波形的精细结构.通过分段分离的方法,我们得到了3张有关震源分布的图像,图像显示列车正在由NW往SE行走穿过本区.扫描结果表明,列车震源经过适当预处理可以当作许多分散的小震源来分别处理,也显示了SSA方法处理象列车这种无法识别震相的数据波形具有的潜力.  相似文献   
27.
卢显  孟庆岩  顾行发  张晓东  蒋海昆  解滔 《地震》2017,37(4):144-151
选取2010年3月24日西藏聂荣MS5.7和MS5.5地震前后的中国FY-2E静止气象卫星热红外遥感亮温和长波辐射数据, 对红外辐射数据采用阈值法进行去云预处理, 基于Morlet小波方法计算地震前后的红外辐射功率谱变化, 探讨地震前后红外辐射异常演变规律及特征。 研究结果显示, 西藏聂荣地震前出现了亮温和长波辐射异常增强现象, 并且其异常持续时间和主要异常区域基本一致, 但亮温的异常幅度大于长波辐射的异常幅度。 本研究对于该区域利用热红外遥感数据进行地震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8.
 MODIS数据在林火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提出了MODIS在林火监测中的应用方法,其核心是利用MODIS热红外波段亮度温度阈值与植被指数相结合进行火点识别。对中、蒙、俄三国交界地区进行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检测火点,减小由裸土、水体和云引起的误判。  相似文献   
29.
四川芦山7.0级地震卫星热红外异常解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以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C/E亮温资料为数据源,采用功率谱相对变化法对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进行震例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显示:震前热异常具有明显时空特征,2013年3月底震中及其北部区域出现热红外异常,异常区范围随时间逐渐扩大、幅度陡增;4月13日左右异常面积达到最大,随后缓慢收缩,异常持续时间近一个月,异常幅度最大值达到9倍多,最大值后3天发震。该次地震热红外异常特征显著,易于识别,进一步验证了卫星热红外异常在地震预判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30.
一次冷涡天气系统中雹暴过程的地闪特征分析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利用地面雷电定位系统、多普勒雷达和卫星观测资料,对2002年6月1日山东地区冷涡天气系统下的3个雹暴过程的地闪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在同样的天气条件下,产生冰雹的3个强雷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地闪分布特征。通过云图和地闪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地闪主要出现在云顶亮温低于-50℃的云区内,其中负地闪分布比较集中,且偏向云顶亮温水平梯度大的一边,而正地闪则分布比较分散。地闪主要发生在大于40 dBz的区域内,负地闪通常簇集在强回波区(大于50 dBz)或邻近区域,有时密集的正地闪也出现在强回波区或临近区域,但稀疏的正地闪通常发生在强回波外围10-30 dBz的范围内,属于稳定性降水区。结合地面降雹观测资料发现降雹发生在正地闪比较活跃的阶段,正地闪频数峰值略微超前降雹时刻。比较密集的正地闪发生,通常预示着强对流天气(如冰雹、大风等)的发生。强雷暴在发展旺盛阶段通常表现的低地闪频数,可能是由“电荷抬升机制”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