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56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51篇
海洋学   29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3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41.
42.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中药金银花治疗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合并心肌炎的潜在关键靶点和通路,为新药研发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和UniPort数据库检索并规范金银花的药物成分和药物靶点,GeneCards、pharmGKB等数据库得到疾病靶点,通过Venn图获得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将交集靶点上传至STRING数据库对其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主要活性成分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II(ACE2)和新型冠状病毒3C样蛋白水解酶(SARS-CoV-2 3CL)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获得金银花作用于2019-nCoV感染合并心肌炎的7种活性成分和50个作用靶点,涉及509个生物学进程和148条通路。其活性成分木犀草素、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等通过调节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胱天蛋白酶3(CASP3)、趋化因子配体2(CC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等关键靶点治疗2019-nCoV感染合并心肌炎;主要涉及蛋白质结合、酶结合、趋化因子活性等生物过程和癌症通路、糖尿病并发症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AGE-RAGE)信号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其主要活性成分与SARS-CoV-2 3CL和ACE2结合度较好。结论:本研究初步证实了金银花可通过多种活性成分、多个靶点和多条通路发挥防治2019-nCoV感染合并心肌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43.
臭氧对物体表面IBV冠状病毒的杀灭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强氧化剂臭氧O3对物体表面的冠状病毒进行杀灭试验。不同物体表面经不同臭氧浓度、湿度、温度处理灭活的冠状病毒于10日龄鸡胚培养一代,进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检测。结果表明,臭氧浓度在高于60.3mg/m^3,作用时间超过15min时就可将表面皿表面的病毒完全杀灭。温度对臭氧的杀毒效果也有影响,即温度越高杀毒效果越明显,而湿度对臭氧消毒效果则没有影响。同时,表面的材料不同对臭氧的消毒效果也存在一定影响,对金属材料和玻璃器皿的消毒效果较好;对纸片和布片的杀毒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44.
利用本体建模的方法构建城镇公共安全事件链模型和传染病事件链传播模型,分析传染病事件的发生对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并选择典型案例分析其感染过程及原因,最后对新冠病例在长株潭地区的时空扩散特征以及在各县区疫情传播和变动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长株潭各县区的疫情扩散格局和综合风险格局存在显著差异.主城区的扩散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麻杏苡甘汤加味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分子靶标及可能的机制。方法:从TCMSP以及BATMAN-TCM数据库中按照一定规定方法挑选出麻杏苡甘汤加味的活性成分及主要分子靶标。从OMIM及GeneCards中获得COVID-19的靶点。利用Bioinformatics & Evolutionary Genomics平台获得麻杏苡甘汤加味-COVID-19的共同靶点,然后将共同目标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获得蛋白质网络模型,构建“有效成分-靶标”网络,并对共同目标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麻杏苡甘汤加味中有118个活性成分可能通过46个靶点发挥抗COVID-19作用,GO富集分析及KEGG富集分析显示麻杏苡甘汤加味在治疗COVID-19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影响脂多糖、细菌源分子、金属离子作用于氧化应激、凋亡信号通路等生物过程。方中的有效活性物质主要通过AGE-RAGE、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17等信号通路,影响细胞因子与配体的有效结合、磷酸酶的生成、血红素集合等有关。结论:麻杏苡甘汤加味中有118种成分具有抗COVID-19的作用,这些分子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影响血管通透性及凝血组织因子基因的表达、抗病毒、抗炎,从而缓解新冠病毒所致的肺损伤以及凝血功能障碍、微小血栓形成等。  相似文献   
4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不仅给人类健康造成了危害,也给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本文以江西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分布为案例,对空间数据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统计分析和缓冲区分析,并用灰色预测方法建立预测模型,最后通过不同表示方式制作多类型专题图,将疫情分布与地理信息系统相关联,实现空间数据可视化,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挖掘疫情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为识别重点防控区域、对疫情区域统筹规划、制定防控策略和预测某一地区疫情发展趋势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7.
目的:评价人工智能CT定量分析预测并评估COVID-19肺炎临床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齐齐哈尔第一医院发热门诊收治2020年2月1日至2021年1月20日COVID-19确诊患者46例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比较人工智能(AI)定量分析中病灶累及全肺感染体积、磨玻璃密度体积(GGO体积)和实性密度体积(SO体积)与临床分型的相关性。结果:普通型26例、重型16例和危重型4例,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乏力症状为主。重型和危重型更常见于年龄较大患者。3种临床分型肺部病变的CT表现均以GGO为主;普通型的全肺感染体积、GGO体积、SO体积比重型/危重型患者小,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全肺感染体积、GGO体积、SO体积均与临床分型具有显著相关(0.86、0.87和0.84)。结论:人工智能CT定量指标分析(感染体积、GGO体积、SO体积)与COVID-19肺炎临床分型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8.
49.
目的:探讨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胸部薄层平扫CT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收集2022年11月至12月我院感染科确诊COVID-19且胸部CT表现阳性的患者153例,所有患者自发病后1~14天行胸部薄层平扫CT检查和有较完整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60岁和> 60岁)和发病与CT检查的时间间隔(≤7天和> 7天)将患者各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CT表现特征的差异性。结果:153例COVID-19患者中,累及肺部(100%)、血管(93.5%)、气道(73.4%)和胸膜(70.1%),其中年龄组间的对比显示病变数量、部位、大小、容积和束带影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与CT检查时间间隔分组患者之间,病变的形态、密度、机化和纤维化以及胸膜受累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部薄层平扫CT可明确早期COVID-19的病变位置和范围,对COVID-19的定性诊断和鉴别有一定的特征,即以形态的多样化、胸膜内和血管周分布、肺泡为单元的间质性病变、早期混合性磨玻璃影常伴明显的机化和纤维化、胸膜局限性增厚而胸水极少等有助于COVID-19的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50.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后发生新冠肺炎的危险因素,增强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疾病的认知,为其临床诊治与预防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纳入内蒙古自治区某新冠肺炎指定治疗医院399例COVID-19患者,回顾分析奥秘克戎病毒引起的新冠肺炎的特征与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发生新冠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基础疾病史、实验室检查以及临床症状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IL-6、C反应蛋白差异有显著意义;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内分泌疾病史以及ORF1ab基因的CT值可能为发生新冠肺炎的危险因素;白蛋白则为保护因素。结论:年龄、基础疾病史以及C反应蛋白/IL-6升高,均会导致COVID-19患者发生新冠肺炎,应根据疾病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开展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