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8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80篇
综合类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文研究了L-多巴、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物质对魁蚶幼虫的变态诱导作用。结果显示:10-4mol/L的L-多巴有较为显著的诱导能力,而各浓度组多巴胺都不能诱导幼虫变态,且高浓度L-多巴和多巴胺对幼虫有毒害效应。10-4-10-6mol/L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都能表现出诱导作用并且对幼虫无害,为应用于魁蚶的苗种生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32.
Abalone 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 is an important economic mollusk.The settlement and metamorphosis are two critical stages during its development period,which has direct influence on abalone survival and production.The influence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hydrogen peroxide) on abalone embryo and juvenile development were examined in this study.Larvae of 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 were induced to settlement and metamorphose by exposure to seawater supplemented with hydrogen peroxide.They had the best performance at 800 μmol/L.The concentration of 1 000 μmol/L or higher was toxic to the larvae,as the larvae could settle down only at benthic diatom plates without complete metamorphosis.In addition,H2O2 adding time was critical to the larval performance.24h after two-day post-fertilization was proved to be the optimal adding time.In this paper,two action mechanisms of hydrogen peroxide are discussed:(1) hydrogen peroxide has direct toxicity to ciliated cells,thus cause apoptosis;(2) hydrogen peroxide,as a product from catecholamines' autoxidation process in vivo,can reverse this process to produce neuro-transmitters to induce abalone metamorphosis.  相似文献   
33.
以不同浓度的氯化钾(KCl)溶液处理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樽形幼虫,处理不同时间后,分析KCl对仿刺参幼虫附着变态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使用较低浓度的KCl溶液(10、30和50 mmol/L)分别诱导仿刺参樽形幼虫6、12和24 h均可以显著提高其附着变态率,诱导24 h附着变态率分别提高27.67%、32.67%和19.67%。较高浓度的KCl溶液(100、300和500 mmol/L)也可以诱导仿刺参幼虫附着变态,但随着KCl浓度的升高和诱导时间的延长,幼虫死亡率逐渐升高。低浓度KCl溶液,特别是在30 mmol/L诱导仿刺参幼虫12 h时,可以显著提高幼虫的附着变态率,增加发育的同步性,降低死亡率,对仿刺参幼虫变态的诱导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4.
报道了KCl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erolato Link)浮游幼虫变态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在水体200 mL,幼虫20只,KCl连续作用12 h的条件下,当KCl浓度不超过8×10-3 mol/L且幼虫日龄小于12 d时,诱导变态率为0~15%,诱导效果不稳定;当KCl浓度达到11×10-3 mol/L且幼虫日龄达到15 d时,浮游幼虫变态率超过95%.在水体850 L,幼虫2.0×105~2.5×105只,KCl连续作用9 h的条件下,KCl浓度为17×10-3mol/L,日龄15 d的幼虫变态率达90%.浮游幼虫日龄越大,KCl添加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KCl诱导变态作用越明显.KCl对方斑东风螺幼虫有毒性作用,日龄越小,浓度越大,作用时间越长,毒性越大.日龄12 d的浮游幼虫,KCl添加浓度11×10-3mol/L作用20 h诱导变态的稚螺,未发现其生长和存活受到KCl的不良影响.综合本实验的结果,KCl诱导变态较为安全有效的条件是:浮游幼虫日龄不小于15 d,添加浓度11×10-3~14×10-3 mol/L,作用时间不超过12 h.  相似文献   
35.
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是中国主要的海洋养殖经济物种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商业价值,附着变态是牡蛎幼体从受精卵发育到成体所需的重要阶段,其分子机制的研究对牡蛎养殖育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筛选牡蛎幼体附着变态过程中的差异表达的蛋白,进一步利用质谱技术鉴定幼体附着变态过程中发育相关的关键蛋白,共筛选出128个差异蛋白,鉴定并注释了39种蛋白.通过对差异表达蛋白功能分析,筛选获得了与纤毛组建相关的筑丝蛋白和与稳定钙离子胞内浓度相关的钙网蛋白,为揭示牡蛎幼体面盘组织及纤毛的退化消失和钙离子有效诱导幼体附着变态的机制提供分子数据.同时还获得了调节脂肪酸β-氧化、三羧酸循环和糖酵解重要生理功能的关键酶蛋白:乙酰辅酶A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以及调节无脊椎动物机体能量存储和释放的酶蛋白:精氨酸激酶和ATP合成酶,进一步阐明了牡蛎幼体在附着变态过程中能量调节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36.
河蟹大眼幼体及Ⅰ期仔蟹变态成活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和定 《海洋科学》2000,24(8):18-20
近年来从春节前后早繁的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 (简称河蟹 )蟹苗到6月份的后期蟹苗 ,在大眼幼体培育成Ⅱ期仔蟹的过程中 ,均出现大批死亡现象。Ⅰ期仔蟹大量上滩死亡 ,给养殖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也给正常的养蟹生产带来了混乱 ,养殖大棚、池塘的利用率大大降低 ,养殖计划无法实施 ,经济损失巨大。国内对其研究有过一些报道 ,但均为单、双因子试验的结果[1 ,3]。作者在两年的研究过程中 ,比较了苗种质量、培育盐度、池水透明度、饵料品种4因子3水平下各因子对M~C2 变态成活率的影响 ,借以找出影响M~…  相似文献   
37.
1999年5~6月对大西洋浪蛤进行人工繁殖试 验。结果表明,大西洋浪蛤一年能达到性成熟,一个繁殖季节产卵一次,卵为球形,卵径为 50~60μm;在23℃左右水温下,受精卵经16~20h发育成D形幼虫,幼虫浮游期为16~20d; 壳长260~290μm时为附着变态阶段。幼虫培育盐度要求在16以上。  相似文献   
38.
39.
冠瘤海鞘同种群聚的化学诱因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冠瘤海鞘成体被囊萃取物和幼体萃取物及不同的幼体密度对冠瘤海鞘(Styela canopus)幼体附着和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冠瘤海鞘被囊萃取物和幼体萃取物在5%和10%的浓度下均促进冠瘤海鞘幼体的附着和变态,但被囊萃取物的诱导效果明显强于幼体萃取物;幼体密度高于25只/cm3时,促进冠瘤海鞘幼体的附着和变态;幼体密度低于10只/cm3时,幼体的附着和变态不受密度影响.这些结果提示海区中冠瘤海鞘的同种群聚可能与其被囊或幼体内含诱导幼体附着和变态的化学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40.
本实验研究4种单胞藻与海洋红酵母(Rhodomonas sp.)搭配以及单胞藻混合投喂对刺参浮游幼虫体长生长及变态存活率的影响。采用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f.minutissima)、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和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与海洋红酵母分别以1∶0、0.8∶0.2、0.6∶0.4、0.4∶0.6、0.2∶0.8和0∶1的比例搭配投喂刺参浮游幼虫,观测浮游幼虫每天的体长变化以及变态成活率。结果表明,单胞藻与海洋红酵母以适当比例混合投喂能提高刺参幼虫的体长日增长率,单独投喂海洋红酵母的刺参变态成活率也显著高于单独投喂单胞藻组。采用2种单胞藻以0.5∶0.5的比例混合投喂浮游幼虫,结果表明牟氏角毛藻与小新月菱形藻混合投喂组刺参浮游幼虫的变态成活率高于牟氏角毛藻与等鞭金藻的混合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