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19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华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风成砂主要分布于鲁西蒙阴盆地上侏罗统三台组、辽西金—羊盆地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土城子组、冀西北尚义盆地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土城子组/后城组(原阎家窑组)、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志丹群和甘肃下白垩统河口群。各地风成砂岩均具高角度大型—巨型板状、楔状交错层理及平行层理,分选较好—好,磨圆次棱角状—次圆状等沉积特征。对华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风成砂赋存层位以及风成砂岩形成时代进行了对比,将风成砂主要划分为3个时期,即基末利期—贝利阿斯期、凡兰吟期—欧特里夫期和欧特里夫期—阿普特期,且从鲁西到甘肃风成砂岩形成时代逐渐变新。通过上述5个地区风成砂的古风向研究发现,当时西北风盛行,古地磁研究显示风成砂岩发育于N25°—N45°之间区域。根据当前全球风带分布特征,认为华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处于西风带上,为行星风系所控制。通过对比南半球同期风成砂岩古风向研究,提出全球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均处于西风带上。结合风成砂及相应层位沉积特征、沉积环境的研究,初步推测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华北N30°以北地区为干旱寒冷气候,而N30°以南地区则干旱炎热,华北北部整体处于海拔较高的山地环境,山间盆地发育,火山活动频发。燕辽生物群与热河生物群的演替过程与风成砂沉积相耦合,体现了古地理、古环境对生物群发展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93.
广西田林县龙江垌见晚石炭世的珊瑚格架礁,分三层旋回式生长于海百合碎屑滩上。造礁生物为丛状群体珊瑚Diphyphyllum sp.,附礁生物主要是海百合、腕足动物、藻类和有孔虫。造礁生物种群间仅是共同栖息生存,缺乏长期、稳定、复杂的生态关系,礁体生物群落成熟度低,除Diphyphyllum sp.搭建格架外,缺少其他造礁方式,在当时多变的水动力条件下,只形成了未成熟的层礁。对于龙江垌珊瑚礁生态特征形成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石炭纪中期全球地质构造变化影响、微生物群团和藻类造礁作用不明显、海百合的强大竞争作用使底栖生物群落受到抑制、Diphyphyllum sp.生态特点使其造礁能力差。  相似文献   
94.
土壤次生碳酸盐碳氧稳定同位素古环境意义及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土壤次生碳酸盐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是反映古气候与古环境的重要代用指标,其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分别受土壤CO2中C同位素组成和大气水的O同位素控制。在一定深度的土壤中,土壤次生碳酸盐δ^13C就主要受当地植物类型(C3植物和C4植物等)控制。土壤次生碳酸盐样预处理中剔除土壤中原生碳酸盐以及有机物污染尤为重要。土壤中次生碳酸盐C、O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在土壤发生学、古气候恢复、古生态重建以及全球变化研究中应用日益广泛,但解译时可能受应用年代范围、成岩作用、原生和次生碳酸盐混杂、土壤碳酸盐多元发生等因素影响,其应用机理和范围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5.
陕西秃尾河晚三叠世孢粉植物群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基于陕西北部秃尾河地区上三叠统发现的孢子花粉化石 31属 4 8种的研究,建立了研究区晚三叠世孢粉植物群。根据孢粉植物群的特征探讨了该区晚三叠世生态环境及其与石油和煤炭形成的关系。研究结果认为,暖湿 (或湿热 )气候条件下的湖泊和沼泽沉积环境有利于油气和煤炭的形成  相似文献   
96.
在湖泊沉积物实验方法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泥炭中硅藻的提取方法,并利用扫描电镜在金川泥炭中首次发现了硅藻,根据其形貌特征确定了科属,发现研究区硅藻以生活在浅淡水中的舟形藻科为主,该类硅藻可能具有一定的季节意义。  相似文献   
97.
河南省恐龙蛋类型及古生态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世全  罗铭玖 《河南地质》1996,14(3):186-194,T001
河南省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恐龙蛋化石产地之一,具有含蛋层位多,数量大,类型全,原始状态保存以及可供研究的K/T界线等特点,据初步统计,已有7科,10属,19种之多,且与霸王龙,鸭咀龙,蜥脚类及轮藻,孢粉,痕迹化石等共生。本文评述了恐龙蛋化石的分类系统,地层划分与时代,古生态物特征及古气候等,并论述了恐龙绝灭的问题。  相似文献   
98.
湖北省黄石地区栖霞组出露良好,化石丰富,是化石古生态分析的理想地区。通过化石统计、化石形态功能分析、埋藏学分析和围岩沉积学研究,本区栖霞组中共识别出五个化石群落(从下往上):①Crurithyris-Orthotetina(CO)群落;②Schuchertella-Sponge(SS)群落;③Hayasakaia(H)群落。④Spouse(S)群落和⑤Tyloplecta-Paracaninia(TP)群落。化石群落及岩相特点在纵向上和横向上的一致变化,表明本区栖霞组形成于一南高北低的缓坡沉积环境,整个栖霞组为一大的海侵序列构成,各种化石群落和岩相的发展演化均是在这一缓坡沉积背景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99.
黔中、黔南三叠纪古生态、古群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对黔中、黔南三叠纪古生物群的古生态,古环境作研究后,提出了中三叠统青岩组(或新苑组)中深水瓣鳃、菊石群落的堆积形成机理;贵州龙水生爬行动物群繁盛、埋藏、保存受控于拉丁期全球大海退以及特殊的台地边缘“S”形浅滩带上出现的半封闭海湾;同时,建立了由台地至深水的4个遗迹化石组合,牙形刺和瓣鳃类化石从浅水至深水沉积层中的分布系列。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