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9篇
  免费   192篇
  国内免费   186篇
测绘学   269篇
大气科学   90篇
地球物理   685篇
地质学   389篇
海洋学   418篇
综合类   101篇
自然地理   195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41.
太湖秋季光学活性物质空间分布及其遥感估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4年秋季在太湖进行的一次大范围水体吸收系数、散射系数、辐照度比等生物光学特性及光学活性物质浓度的测定和计算,分析了秋季太湖光学活性物质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水体生物光学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内陆浅水湖泊非色素颗粒物、浮游植物色素和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的半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42.
滇西沘江流域水体中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测定流经兰坪金顸铅锌矿区的沘江水体中Pb、Zn、Cd、As的含量和底泥中重金属元素的化学形态的含量,分析了重金属元素的分布和化学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沘江水遭到了Cd污染,底泥已经成为重金属元素的蓄积库,以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Ⅲ级)衡量,Pb、Zn、Cd和舡分别超标3.4倍、15.8倍、106倍和2.6倍。沘江水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峰值在矿山附近的下游,而底泥中重金属元素的峰值在矿山下游30-50km的地方,矿业活动、水流变缓、pH等水体环境条件的变化都能影响水和底泥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底泥中的Pb以碳酸盐结合态为主,Zn和Cd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而As以残渣态为主。Pb、Cd、Zn三种元素的环境有效态含量比较高,对沘江流域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巨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43.
鱼耳石中锶和钡富集的影响因素及其环境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鱼耳石中元素锶和钡主要来源于鱼类生存的水体,这两种元素通过腮或肠进入内耳淋巴液,继而以类质同象的方式沉淀在耳石晶格内部空位和晶格间隙中。耳石结晶沉淀的整个过程不仅受生物的调控作用,而且还受到外界环境,如水体元素浓度、盐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耳石中某种元素的浓度与其在水体中的浓度之比(元素富集系数)与鱼类所生存的环境之间具有一定的响应关系。在以上各种因素中,水体元素浓度对耳石元素富集系数的影响最为显著。一般来说,耳石中某种元素的含量与水体中相应的元素浓度呈正相关关系,而水体中元素之间就耳石中的富集过程也存在一定的相互促进或抑制作用,如Sr对Ba为协同作用,Ca对Sr、Zn为拮抗作用。另外,水体盐度或温度与元素富集系数之间不存在简单的线性相关关系,而是因鱼种、水体综合环境及元素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鱼种一定的情况下,耳石中元素富集系数与水体盐度和温度存在良好相关关系。基于以上相关性分析,可以认为耳石中元素富集系数与环境因子(水体元素浓度、盐度、温度)之间存在响应关系。因此,可以选用那些受环境影响大但对自身调控影响小的元素(如:Sr、Zn、Pb、Mn、Ba、Fe、Li、Ni、Cd)来建立耳石与水体环境之间元素富集系数的定量化模型,并利用这种响应关系及定量化模型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和渔业管理。  相似文献   
44.
太湖人湖河道沉积物中生物利用磷和营养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太湖入湖河道的营养状况,研究了太湖西部河流沉积物生物利用磷的组成与分布。研究结果显示,北部沉积物中营养元素较高,南部较低;沉积物中生物利用磷的含量次序为藻类可利用磷(AAP)〉NaHC03提取磷(0LP)〉水溶性磷(WSP)易解吸磷(RDP),其中AAP是重要的生物利用磷,AAP的比例越高,富营养化程度越高。AAP与营养元素的相关性在不同区域河道有所不同,北部河道与总氮(TN)、总磷(TP)相关性较好,中部和南部河道与沉积物有机质总量(TOM)相关性较好。沉积物的生物利用磷受不同污染源影响较大。对比河道沉积物与湖泊沉积物的特征,发现湖泊沉积物中生物利用磷(BAP)/总磷(TP)、藻类可利用磷(AAP)/总磷(TP)都高于河道沉积物,表明湖泊沉积物中的磷更容易被植物吸收。  相似文献   
45.
水生观赏植物在湿地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生观赏植物的利用是湿地恢复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湿地景观整体效果。在湿地的池边水畔、岩石缝隙、水面等不同的环境中种植各种水生观赏植物能给人一种自然美的感觉。水生观赏植物的姿态、色彩及清香,加强了水体的空间感和美感,并具有净化水体的生态作用。如北京翠  相似文献   
46.
采用浮游植物指示法评价了福州省山仔水库2005年不同季节水体的富营养状况,结果表明:冬、春季库区水体处于中—富营养水平,夏季发生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水华”,水体处于富营养水平,秋季水体处于中营养水平.由于浮游植物的生长状况受到多因素的影响,有必要进一步结合其他评价方法对整个水体的富营养状态做出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47.
1IntroductionPhosphorus,an essential nutrient for the primaryproductivity in freshwater systems,is an important fac-tor controlling lacustrine eutrophication.Although ex-ternal input of phosphorus has been assumed as the vi-t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eutrophication of lakes(ZhuJun et al.,2005),the remobilization of phosphorus insediments has a distinct influence on it as well(Bostr m et al.,1982).The concentrations of totalphosphorus(Ptotal)in the sediments are often related tothe trophic st…  相似文献   
48.
胡明月  黄怀曾 《岩矿测试》2005,24(4):249-253
利用矿物磷灰石低溶度积特征,以晶体磷灰石作晶胞,引入氟、钙等离子,诱使水中溶解性磷酸盐在磷灰石晶体上沉淀、结晶,使水溶液中磷浓度明显降低。探讨了钙、磷灰石、氟、氯的加入对降磷效果的影响,初步分析了生成产物的结构。实验溶液中磷初始浓度约为5 mg/L,经磷灰石结晶后,最低可降至10μg/L以下,除磷效率可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49.
东莞盆地位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入海口处,盆地内为农业经济发达地区,主要经济作物为水稳、香蕉、荔枝和萝岗登等。按盆地的农业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将盆地划分为3个农业生态区和6个农业种植区,研究成果表明,萝岗橙和稻谷中的营养元素与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有效态含量之间具有消长规律。经过生态地质调查发现,盆地内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较严重,生物圈也开始受到污染。根据有关的评价方法与计算,东莞盆地内地质生态系统得分为61.9分,属质量较差等级。  相似文献   
50.
太湖沉积物和湖岸土壤的污染元素特征及环境变化效应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8  
太湖沉积物和湖岸土壤具有相似的物质组成,具有相同的物源,通过补给区的径流,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元素随着土壤迁入湖泊,由于沉积物和土壤物化条件的不同,它们的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含量有差异。土壤中氮,磷的总量和有效态均比沉积物中高,表明有一部分营养物质进入了水体;营养元素高的沉积物均靠近城镇,其原因为居民生活污水排放,土壤和沉积物中多数重金属元素尚未超过自然背景值,只有沉积物中Cd和Pb,土壤中的Cu,Cd和Hg超过,但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大多比土壤中高,特别在北部沿岸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大大超过平均值,这种不正常的高值是由人类不合理的废水,废物敢排放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