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235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643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44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81.
利用WRF模式对2017年6月9日重庆合川区一次局地暴雨过程开展对流可分辨尺度的模拟试验,比较三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降水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试验均能模拟出此次降水的主要分布特征,而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能够显著影响降水落区和强度的模拟。MYJ方案对强降水的模拟最好,能较好地模拟出降水触发的时间和位置;其次为BouLac方案,触发时间偏晚约2 h,降水落区与MYJ方案相近;YSU方案模拟的降水分布偏差较大,降水触发的位置和落区偏北。湍流混合强度是造成落区模拟差异的主要原因,通过影响1.5 km高度以下风场分布改变造成此次局地强降水过程的西南涡位置,进而影响到降水的落区。基于YSU方案的湍流混合减弱试验证明了湍流混合强度与降水落区的关系。  相似文献   
782.
利用局地增长模培育法对两次典型飑线过程进行了对流尺度集合预报试验,通过与传统增长模培育法对比,检验了局地增长模培育法的实际预报效果.通过概率匹配平均处理后,将降水预报结果与实况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用分数技巧评分来代替传统公平技巧评分实现对降水结果的合理检验,得出结论:1)在飑线降水预报上,局地增长模培育法优于增长模培育...  相似文献   
783.
利用常规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7月8日黑龙江省出现的一次局地强降水进行了中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由于暖区内低层暖平流强迫发生的,具有局地性强,降水强度大的特点;深厚的湿层和弱的垂直风切变为此次强降水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超低空西南急流和中层干入侵造成的对流性不稳定促进的局地强降水的发生;在地面辐合线的触发下,高垂直液体含水量值的维持在雷达特征上形成了后向传播的“列车效应”。  相似文献   
784.
基于传统增长模繁殖法(Breeding Growing Mode,BGM)和局地增长模繁殖法(Local Breeding Growing Mode,Local-BGM)生成初始扰动成员,对一次冷涡暴雨过程进行集合预报试验,从多方面比较两种方案的预报效果,并且在邻域概率法(Neighborhood Probability,NP)中引入时间邻域,评估概率预报结果。结果表明,引入局地化思想的Local-BGM方案能够生成比传统BGM方案更合理的初始扰动,具有很明显的局地特征。对于扰动变量的预报,Local-BGM方案在均方根误差和离散度等方面均表现更好,同时能够提高各量级降水的预报技巧。邻域集合概率法能够综合各个集合成员预报的降水信息得到优于集合平均的概率预报,分数技巧评分更高。并且在考虑时间不确定性后,无论是控制预报、集合平均还是邻域集合概率法,分数技巧评分均有很大改善,并且降水阈值越大改善效果越明显,能够为极端强降水天气提供较为客观的概率预报信息。  相似文献   
785.
基于同化资料和数值模式,文章研究了北向索马里流(norward Somali current,NSC)的季节特征和产生机制。NSC在5月开始出现,在8—9月向北延伸至近15°N,并形成一个强盛的反气旋式环流。10月下旬, NSC开始减弱,并于11月消失。NSC由局地沿岸风和东侧西传的海洋波动共同激发。在5—7月,在局地西南沿岸风的协助下,东非沿岸流(EACC)跨越赤道进入北印度洋,形成了NSC。在8—10月,即便无局地西南沿岸风,在来自阿拉伯海东边界的海洋波动和EACC共同作用下,依旧能形成NSC。研究表明,局地沿岸风虽能诱发近岸的环流结构,但NSC关联的影响范围较大的反气旋式环流结构则由西传的海洋波动所激发。  相似文献   
786.
季群  包云轩  汪婷  吴俊梅  陈粲 《气象科学》2023,43(2):155-166
昆山地处长三角超大城市群中,在热岛效应上受到了上海、苏州等大、中城市的显著影响。利用2014—2017年昆山气象站网逐小时观测资料分析昆山城市热岛强度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归一化建筑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Built-up Index,NDBI),揭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扩张对该市热岛强度的影响,并通过一套用于城市气候研究的系统的场地分类方法—局地气候分区体系(Local Climate Zones,LCZ),探讨了不同城市用地的热岛强度特征。研究发现:昆山市热岛强度总体呈现夜间强、白天弱的特征。季节变化上表现为秋季最强,冬季次之,春季和夏季较弱;昆山市城市热岛强度处于逐年增长的过程,各镇中平均年际热岛强度增长率最高可达0.19℃·a^(-1)。高热岛强度范围由东南向西北延伸,湖陆风效应对昼夜热岛强度的分布及其变化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水体的作用,昆山市NDBI与夜间热岛强度的相关性较差,而与白天的热岛强度呈高度正相关。各镇不同的功能分区对热岛效应有显著影响,且当各镇的平均NDBI每增加0.1时,白天平均热岛强度会增加0.16℃;不同LCZ类型的热岛强度具有显著的差异,且地块城市化程度越高,热岛效应越强。密集低层建筑区(LCZ 3)和工业厂房(LCZ 10)的热岛强度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开阔低层建筑区(LCZ 6)与茂密树木区(LCZ A)热岛强度表现出相似的变化特征;森林绿地(LCZ A、LCZ B)对热岛效应有缓解作用;水体(LCZ G)在白天有一定的降温效果,在夜间则会加剧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787.
海陀山作为北京冬(残)奥会的主要室外赛场之一,其复杂的地形对风场的精细化预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亟需开展加密的风场观测提高对复杂地形下局地环流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的认识,并为提升赛区精细化预报与服务提供数据支撑.基于2019年度海陀山观测试验,利用加密自动气象站、激光测风雷达、涡动相关仪、云高仪等多源数据,对海陀山风场的水平...  相似文献   
788.
赵昭  周博闻 《气象科学》2021,41(5):631-643
日间对流边界层最显著的结构特征是在热力作用下所形成的组织化对流。与小尺度湍涡不同的是,组织化对流具有边界层尺度的垂直相干性,可实现垂直贯穿边界层的非局地物质和能量传输。本文针对对流边界层中的动量混合,探究组织化对流对动量输送的贡献。以高精度大涡模拟数据为研究资料,通过傅里叶变换、本征正交分解和经验模态分解3种滤波方法,分离组织化对流和背景湍涡,计算与两者相关的非局地和局地动量通量,发现与组织化对流相关的非局地动量通量是总通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主导混合层中的垂直动量输送。而后,基于协谱和相位谱分析,探究组织化对流的空间结构对动量传输的影响,发现在热力主导的不稳定环境中,单体型环流结构对动量的传输效率较低。而在风切较强的近中性环境中,滚涡型组织化结构可使垂直和水平流向扰动速度的相位差减小,从而提升动量传输效率。研究结果表明,边界层方案需要包含非局地动量通量项,其参数化应考虑整体稳定度对传输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