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9篇
  免费   227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1360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282篇
海洋学   380篇
综合类   198篇
自然地理   20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91.
丁超营  熊永良  林超才 《测绘科学》2013,38(3):175-177,180
利用GPS仿真测量技术不需野外观测即可获得大量所需观测数据,可用于最优GPS选点、最优作业方案制定、各种复杂环境下GPS测量精度和可靠性研究、各种GPS应用研究等领域。本文给出了GPS仿真的原理、方法及误差模型,利用Visual Basic.Net语言对ArcGIS进行了二次开发,编制了基于DEM的静态GPS观测值的仿真软件,并通过仿真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最优测站位置和最佳的观测时段。  相似文献   
892.
在局部特殊地形如细窄的沟渠等地带,水流方向可能是惟一的,即当前点的水应全部流入下游惟一的格网点,此时若采用多流向算法不仅会导致水流方向产生较大误差,而且可能影响区域汇水面积的精确计算。为解决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水流路径算法,该算法通过以各格网点为中心建立3×3窗口范围内的局部趋势面,利用该点在局部趋势面中的正切曲率和流线曲率选取合适的单流向或多流向算法来确定并计算该点的水流流向及流量分配比例。最后通过实例证明了该方法在水流累积量计算中的良好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格网DEM沟谷段和分水线段的提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93.
针对工业用地在国有建设用地中占较大比重,特别是工业用地中低效利用的现象严重,为提高地区土地节约集约水平,建立三维工业用地信息管理系统,供决策者作为辅助工具,提高土地利用率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Stamp三维GIS平台,以金坛市DOM和DEM为本底数据,综合集成二维工业占地现状数据,以建筑物高度为基础动态生成三维宗地模型,以宗地容积率、建筑密度和经济指标等为评价指标,对宗地利用效率、集约度进行监测、统计和分析,在三维环境支撑下建立集工业用地信息动态汇集、快速建模、分级渲染、直观展现和综合分析为一体的工业用地信息管理系统,辅助决策者监管和处置低效利用土地。  相似文献   
894.
提出了一种基于散点图矩阵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的方法,并依此构建了DEM地形描述误差与分辨率、相对高差、凹凸系数的关系公式。实验结果表明,所得公式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95.
基于DEM的中国山地空间范围定量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为止,中国的山地空间范围尚没有一致的划定和界线.在众多影响山地和非山地划分的因素中,山地的界定标准和地形起伏度计算尺度最为重要.山地是一个令许多科学工作者难于严密定义的科学对象和学术用语,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统一的山地定义出现.该文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提出4种关于我国山地的定量界定标准,结合作者关于地形起伏度计算尺度的研究,分别得出4种定义下的我国山地的范围和面积.通过与现有资料(《中国地貌类型图》)的对比和分析,确定适合于我国的山地定量界定标准,并最终计算出我国山地面积为658.81万km2,占国土面积的68.2%.  相似文献   
896.
鄱阳湖沙湖越冬白鹤的数量分布及其与食物和水深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摸清白鹤(Grus leucogeranus)的食物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的资源状况和水深对白鹤活动的影响,于1999~2010年期间,对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沙湖越冬的白鹤数量分布及其与食物刺苦草块茎和水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沙湖设置固定植物样线,每隔50~l00m记录刺苦草及其块茎的数量和生物量,在视野能覆盖整个沙湖的制高点,定点观测白鹤的数量、分布和白鹤所处的水深.在这12a越冬期间,沙湖白鹤的多年总平均数量为46只,其中2002年、2006年和2009年冬季超过90只.11月至翌年1月是白鹤在沙湖比较稳定的时期,超过50只,其中12月是白鹤数量最多的月份,达到120只.白鹤在沙湖的中部偏南地带活动,北部和南端的数量很少.从栖息的植被带来看,白鹤几乎全部在以苦草(Vallisneria spp.)和眼子菜(Potamogeton spp.)为优势沉水植物的区域活动.沙湖刺苦草块茎的平均干重为5.92 g/m2,2005年、2006年和2008年的干重接近或者超过12 g/m2,2010年最少,仅为0.10 g/m2.在1999~2010年期间,沙湖白鹤数量与刺苦草块茎干重不相关,隆冬12月至翌年1月的白鹤平均数量与刺苦草块茎干重的相关系数为r=0.231.在沙湖,有58.15%的白鹤在水深为5~27 cm的环境中活动;其次,有30.63%的白鹤是在水深为40~45 cm的环境中活动.而没有白鹤在旱地和水深及至腹部(46~50 cm)的环境中活动.2010年鄱阳湖特大洪水对白鹤的影响比较大,发现有白鹤到草地上觅食的现象.  相似文献   
897.
在与单元素异常处理方法比较基础上,应用多元素空间分布与空间定量组合求异方法,以吉林白山地区1∶ 20 万化探测量数据处理分析为例,进行空间定量组合求异模型研究,建立了该区的中大比例尺因子--泛克里格模型,应用DEM 原理表达三维元素空间分布模型,并给出地质解译。结果表明: 多元空间定量组合求异法较传统单元素求异法不仅精度更高,更能反应元素空间的内在结构与关联性,且提供了更多的地学信息,尤其使DEM 的三维表达更为直观。  相似文献   
898.
东营凹陷广布的始新统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滩坝砂岩具有十分巨大的勘探价值和潜力。对沙河街组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的精细勘探,要求对古水深展开水深量化再造的研究。文中在对东营凹陷47口含沙四上亚层段低位域层段多门类微体古生物分析和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地层划分基础上,确定量化估计水深的古生物替代标志,获得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获得较高分辨率(2m等深线表示)的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低位体系域沉积期间古水深量化等值图;(2)东营凹陷是一个以滨浅湖(水深0~15m)为主的湖泊;(3)湖盆具"北深陡南浅缓"的特点,湖边高地或隆起向湖方向深入的岬角一带与陡坡冲积环境相邻;(4)湖盆凹陷内"东西分异"的次级地貌格局,从东向西,出现较深水区、中央深水区和西南浅水带,其长轴均为北东-南西走向。上述结果可与前人研究比较或验证,表明文中所获的多门类微体化石叠合水深量化标志和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899.
基于DEM渭河上游流域的活动构造量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渭河上游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横跨近东西向的秦岭北缘构造带和近南北向的贺兰山构造带的复合部位,是青藏高原向大陆内部扩展增生的前缘部位.晚更新世以来,伴随着青藏高原的不断隆升与扩展,研究区构造活动程度强烈.同时,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的扩散作用和南北构造带活动的叠加作用影响,造成流域内部构造活动相对程度的差异性,因而需要对其分区域分析.本文利用DEM数据和3S技术,对区域地形地貌进行三维可视化和统计分析,提取地貌的参数指标,如面积-高程积分(Hi)、流域盆地不对称度(AF)、河长坡降度(SL)、山前曲折度(Smf)、谷底宽度与谷肩高度的比值(Vf)、盆地形状指数(Bs)等,然后对地貌参数指标等级进行算术平均化(S/n),可得到区域的相对构造活动程度(Iat),分为低、中等、高和较高四类等级.分析结果认为:渭河上游流域相对构造活动程度(Iat)值为1.50,流域相对构造活动程度等级为2级,属于区域活动构造程度高的地区.其中六盘山东麓断裂南端和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天水-武山断裂和漳县断裂)构造活动程度(Iat=1.33)较强,面积约占流域总面积8.79%.而研究区东南部的八渡-虢镇断裂和陇县-岐山断裂构造活动程度中等,反映了晚更新世以来,该区域构造活动减弱.研究结论与野外地质和地貌调查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00.
针对中国沿岸水域存在大量水深测量空白区和我国全球海道测绘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对IHO"众源测深"理念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国家众源测深体系的基本思路。通过设计国家众源测深体系结构模型,从政策和技术两个层面归纳体系建设的关键内容,并给出首选示范建设水域建议,提出了一条有效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