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6篇
  免费   1152篇
  国内免费   764篇
测绘学   1228篇
大气科学   884篇
地球物理   1581篇
地质学   1186篇
海洋学   658篇
天文学   143篇
综合类   418篇
自然地理   274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53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86篇
  2020年   125篇
  2019年   230篇
  2018年   172篇
  2017年   193篇
  2016年   180篇
  2015年   235篇
  2014年   295篇
  2013年   233篇
  2012年   313篇
  2011年   257篇
  2010年   242篇
  2009年   271篇
  2008年   287篇
  2007年   248篇
  2006年   209篇
  2005年   234篇
  2004年   197篇
  2003年   197篇
  2002年   162篇
  2001年   202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133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119篇
  1995年   122篇
  1994年   118篇
  1993年   94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65年   7篇
  1962年   3篇
  1954年   4篇
  193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南海海面高度和输运流函数: 全球 变网格模式结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研究南海环流结构和变异及其与外部水域的关系, 我们建立了一个嵌套于全球大洋环流模式中的高分辨率中国近海环流数值模式. 给出模拟所得南海月平均以及年平均的海面高度和流函数分布, 与TOPEX/POSEIDON资料比较表明, 所得海面高度距平与观测十分一致. 基于这些结果, 讨论了南海的环流结构, 尤其是上层环流结构. 结果表明: 对于表层海水来说, 黑潮在冬、春和秋季均通过吕宋海峡入侵南海, 夏季则表层没有入侵. 但对于整个海水而言, 全年均有海水从太平洋通过吕宋海峡进入南海. 这一差异表明, 在夏季, 太平洋的海水是在次表层和中层入侵南海的.南海北部陆坡附近全年受气旋式环流控制. 夏季的南海南部反气旋流圈、越南东南离岸流和冬季的南海南部气旋流圈都得到了很好的再现. 南海海面高度和海面高度距平之间的差异明显. 表明, 在利用卫星高度计资料研究南海的上层环流时, 长期平均海面高度的空间分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2.
从全球数字地震台网的长周期记录中,选择了震中距小于90的27个台站的54个P波震相和44个S波震相资料.首先,用波形反演方法确定了2001年1月26日印度古杰拉特(Gujarat)MS7.8地震的地震矩张量、震源机制、震源时间函数和时空破裂过程等震源参数.通过矩张量反演,并根据Kutch Mainland断层的走向、地震烈度的空间分布、余震震源的空间分布和震害的空间分布,确认2001年1月26日印度古杰拉特MS7.8地震的发震断层的走向为92、倾角为58、滑动角为62,即一走向近东-西向、断层面向南倾斜、以逆冲为主的左旋-逆断层.这次地震所释放的地震矩为3.51020 Nm,矩震级MW=7.6.然后,借助合成地震图,采用频率域求谱商的方法,得到了依赖于台站方位的27个P波震源时间函数、22个S波震源时间函数以及平均的P波震源时间函数和S波震源时间函数.对震源时间函数的分析表明,这次地震是一次连续的破裂事件,开始比较急遽,但结束比较迟缓,总持续时间约19 s.最后,以所提取的P波和S波震源时间函数为资料,采用时间域的反演技术得到了断层面上滑动的时空分布.滑动量在断层面上的静态分布表明,断层面上的最大滑动量约为7 m.断层面上的最大应力降约为30 MPa,平均应力降约为7 MPa.滑动量大于0.5 m的区域在走向方向长85 km,在断层面倾斜方向宽约60 km(相应地,在深度方向约51 km).破裂向东扩展约50 km,向西扩展约35 km.滑动量大于0.5 m的区域的主要部分呈椭圆形,其长轴取向与断层滑动方向一致.表明此区域破裂扩展的方向即是断层错动的方向.这种现象对于走滑断层情形是多见的,但对逆冲断层情形却少见.断层面上初始破裂点以东、以上部分面积大于初始破裂点以西、以下部分的面积,这是破裂非对称性的表现,表明破裂具有自西向东、自下向上单侧破裂的特征.从滑动率随时空变化的快照可以看出,滑动率在第4 s达到最大值,此时滑动率约为0.2 m/s,滑动基本上发生在破裂起始点及其周围.从第6 s开始,起始点的破裂基本结束,破裂开始向外围扩展.破裂向西的扩展速度明显小于向东的扩展速度.在第15 s,这种环形的扩展基本结束.自16 s以后,主要是一些零星的破裂点分布在破裂区的外围.从滑动量随时空变化的快照看,破裂自起始点开始后,逐渐向四周扩展.主要的破裂(滑动量大于5 m的区域)在6~10 s,具有明显的自西向东、向上的单侧破裂特征.在第11~13 s,破裂的西端向西、向下有所扩展.整个破裂过程持续约19 s.在整个破裂过程中的平均破裂速度约为3.3 km/s.   相似文献   
83.
中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变化对土地生产力影响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王卫  李秀彬 《地理科学》2002,22(1):24-28
在土地持续利用与管理研究中,土地质量变化对土地生产力影响的定量研究是核心内容之一。借助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函数法,构建了我国耕地的生产函数模型,定量模拟了我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变化的边际产出率性和边际生产力。初步结果表明,由于我国长期存在耕过度利用导致有机质含量及肥力下降问题,当前提高耕地质量的增产潜力十分可观。  相似文献   
84.
灌淤土壤可溶性盐分空间变异性与棉花生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在灌淤土壤上进行了棉田土壤可溶性盐分的空间变异规律与棉花生长关系系统研究。传统统计学分析表明土壤盐分测试数据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在一定取样间距下,土壤可溶性盐分的田间合理取样数目为27。半方差分析显示:土壤可溶性盐分具中等的水平变异性,但随着聚样深度的增加未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异特性;随着棉花的生长发育,土壤可溶性盐分呈现出逐渐减弱的时间变异规律,采用直线或曲线拟合方程估计了可溶性盐分的半方差图及其参数,并绘制了其相应的等值线图。土壤可溶性盐分与棉花产量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可溶性盐分含量与棉花产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且花铃期的相关性较播前显著。研究结果为提高田间试验有效性以及盐渍化土壤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5.
中国北方百年四季降水趋势与海平面气压形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钱维宏  刘大庆 《地理学报》2003,58(Z1):49-60
根据中国东部33站1884~1995年的四季降水进行了经验正交函数(EOF)开展,得到了前三个模态随时间的演变,重点分析与我国北方降水变化有关的趋势及与同期海平面气压距平的关系.夏季降水的第一模态反映在长江和黄河中部与华南沿海的降水位相相反.这一降水模态在20年前的变率较大.当夏季东北亚出现稳定的地面高压距平,中国东部处于气压槽中时长江和黄河中部降水偏多,而当地面高压距平稳定于我国西北和低压距平处于东部海上时降水为负距平.夏季降水的第三模态表现为以长江为界的南北反向变化.秋季降水的第二模态表现为以长江为界的南北反向变化,第三模态表现为东部沿海与西部的反向变化.这些降水模态与一定环流形势相联系,特别是秋季降水的第三模态受台风路径的环流形势所决定.冬季降水的第一模态中心也出现在长江和黄河中部,年代际变化的幅度趋于增强.对春季降水,第一模态表现为长江及其以北的降水与华南的降水反位相.2~3年变化幅度大于年代际变化的幅度.第2模态反映出华北和东北的降水与其它地区的降水位相相反,存在30年左右的位相转换关系.北方地区的春旱从1980年代开始有所加重.  相似文献   
86.
三种地统计学图像纹理用于遥感图像分类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运用LANDSAT TM数据对三种地统计学纹理量测方法用于图像分类的性能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研究发现,基于绝对值变差函数的纹理具有更好的性能。经典的变差函数和基于方根的变差函数的性能依赖于提取纹理时所用的窗口大小。  相似文献   
87.
大庆油田部分三元复合驱抽油井结垢现象比较严重。井中结垢损害抽油设备,增加了生产成本。通过运用XRD,IR,SEM和化学分析手段对抽油井垢的研究发现,垢的主要化学成分为CaO和SiO2,其含量分别为67%和28%,油井垢中的主要矿物成分是罕见矿物——六方球方解石。六方球方解石呈微晶状(1—10μm),并常常以微晶聚集的球粒状出现,同时伴生有无定形SiO2。呈游离态的SiO2和有机质对于六方球方解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8.
一种求带约束的离散Minimax问题的区间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一步讨论了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都是Lipsehitz连续的带约束的离散minimax问题,给出了罚函数的区间扩张,提出了解该约束离散minimax问题的区间算法。算法给出了问题的minimax值所在范围以及minimax点所在位置。定理和数值算倒说明该算法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89.
岩体可爆性分级物元分析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提出用物元分析进行岩体可爆性分级的新方法。该模型将岩体可爆性类别、分类指标及其特征值作为物元,根据岩体可爆性分级标准建立关联函数,通过计算综合关联度判断岩体可爆性类别,用实例与其他方法进行了对比,得到一致的结果。该方法计算简便、分类合理,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90.
地下工程围岩分类模糊推理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现场获取的影响地下工程围岩分类的几种主要因素视为判别围岩类别论域上的模糊子集,利用建立的地下工程围岩分类模糊逻辑推理系统对围岩类别进行模糊逻辑推理运算,获得与实际情况相一致的围岩类别的判定,直接为地下工程的信息化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