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3篇
大气科学   1篇
海洋学   136篇
综合类   4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以精制鱼油和豆油作为脂肪源,配制质量分数0.48%、0.97%、1.50%和1.97%等4种不同水平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 HUFA)的饲料,并饲喂斜带石斑鱼幼鱼50 d,研究不同水平n-3 HUFA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lus coioides)幼鱼生长及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n-3 HUFA水平对实验鱼增重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都有显著影响(p<0.05).以增重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为参考指标,通过回归分析,斜带石斑鱼幼鱼对饲料中n-3 HUFA的适宜需要量(质量分数)为1.27%~1.42%;各实验组的鱼体肥满度不受饲料中n-3 HUFA水平的影响,保持在1.4左右;内脏比与肝体比随饲料中n-3 HUFA水平升高而呈现降低趋势;各实验组鱼体肌肉常规营养成分不受饲料中n-3 HUFA水平的影响,肌肉中的n-3 HUFA随饲料n-3 HUFA水平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92.
调查了大亚湾海域13种石斑鱼(Epinephelus spp.)寄生单殖吸虫群落,结果发现有10种鱼感染单殖吸虫,占调查鱼种类的四分之三,检获单殖吸虫16种,隶属于3科5属,其中拟合片虫属(Pseudorhabdosynochus spp.)10种;除鞍带石斑(E.lanceolatus)和拟青石斑(E.fasciatomaculosus)外,8种鱼可分别感染3—7种单殖吸虫;感染单殖吸虫种类最多的是玳瑁石斑(E.quoyanus)达7种,次之是青石斑(E.awoara)和养殖的橙点石斑(E.bleekeri)均感染6种;各单殖吸虫种类中,感染强度最大的是拟合片虫(P.serrani))(棕点石斑,E.fuscoguttatus)128只/尾,次之是石斑拟合片虫(P.grouperi)(青石斑)62只/尾,接下来是斜带拟合片虫(P.coioidesis)(大斑石斑,E.macrospilos)59只/尾和杯阴拟合片虫(P.cupatus)(玳瑁石斑)49只/尾;平均密度最高的是棕点石斑上检获的拟合片虫128只/尾;在检获的16种单殖吸虫中,8种可分别寄生于2种或2种以上石斑鱼,石斑鳞盘虫(Diplectanum grouperi)和拟合片虫在6种石斑鱼上都能检获,符合广寄生单殖吸虫种特征。有5种鱼检查尾数5尾以上的,其中玳瑁石斑单殖吸虫感染率最高62.07%,其内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宿主体长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3.
通过自制小型循环水系统养殖实验,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幼鱼(35.50 g±4.58 g)生长及系统水质指标的影响。实验设1、2和4次/d 3个投喂频率实验组,每组3个重复。水温控制在25℃±2℃,每15 d取样测鱼体质量,每天取水样测定水质指标,实验周期为45 d。结果表明:不同投喂频率条件下,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的增质量率、饲料转化率差异显著(P0.05);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增质量率呈现显著升高趋势,饲料转化率呈现先显著升高后又显著降低趋势;特定生长率也呈上升趋势,2次/d和4次/d组显著高于1次/d组(P0.05),2次/d和4次/d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增质量率、饵料转化率和特定生长率都呈现显著降低趋势(P0.05)。在0~15 d,4次/d组增质量率最高,其值为46.30%,分别是1次/d和2次/d组的1.31倍和1.11倍,2次/d组的饲料转化率最高,其值为158.95%,分别是1次/d和4次/d组的1.30倍和1.13倍,氨氮、亚硝酸盐含量和p H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氨氮随投喂频率增加而升高,而p H随投喂频率增加而降低。综合认为,在循环水养殖模式下,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适宜投喂频率为2次/d。  相似文献   
94.
构建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核苷酸结合结构域(Nucleotide-binding domain,NOD)1及2基因的表达载体pEGFP-Nod1和pEGFP-Nod2,与报告基因质粒pNFκB-Luc及内参质粒pRL-TK共转染HEK293T细胞,以脂多糖(LPS)、肽聚糖(PGN)、胞壁酰二肽(MDP)、及二氨基庚二酸(DAP)为细菌类似物代表,以多聚肌苷酸-胞苷酸(Poly I:C)、多聚尿苷酸(PolyU)、多聚脱氧腺苷酸-脱氧胸腺苷酸[Poly(da:dt)]为病毒类似物代表,研究病原类似物刺激后核因子κB(NF-κB)的活化程度。结果表明,斜带石斑鱼Nod2基因可通过NF-κB信号途径识别多种病原成分;Nod1基因可识别DAP,对其他配体呈抑制作用或未通过NF-κB信号通路发挥作用。斜带石斑鱼Nod1及Nod2基因可不同程度地通过NF-κB信号途径识别病原成分。  相似文献   
95.
以斑带石斑鱼与黑边石斑鱼为材料,胸腔注射秋水仙碱溶液,取全肾经空气干燥制片法制片。姬姆萨染色和银染,分析核型及Ag-NOR带,结果表明斑带石斑鱼的核型为2n=48、48t、NF=48。黑边石斑鱼的核型为2n=48、48t、NF=48。在最小一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上均具有明显的次缢痕。银染结果显示该次缢痕部位即为核仁组织者区域。  相似文献   
96.
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是导致多种海水鱼类神经性病害的致病原。发病及死亡的石斑鱼除了表现神经异常症状外,无明显的临床病症,体表及内脏组织也未发现明显病变及寄生虫感染。2003年4~8月,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从福建南部人工养殖的5种石斑鱼即紫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马拉巴石斑鱼(E.malabaricus)、青石斑鱼(E.awoara)、赤点石斑鱼(E.akaara)和云纹石斑鱼(E.moara)中检出5个神经坏死病毒分离株。检测了76份石斑鱼样品,这些石斑鱼NNV病毒的平均感染率约为90%。对这些病毒的RT—PCR产物421bp核酸进行了测序和序列分析,其相同的序列超过99%。将这些序列与GenBank的石斑鱼(Epinephelus spp.)神经坏死病毒相关基因序列作比较,同源性在97%以上。对神经坏死病毒在石斑鱼体内的分布也进行了分析,在脑和眼组织的检出率最高,部分病鱼的肝、脾和肾组织也能检出病毒。结合流行病学特征,可确认神经坏死病毒为该传染病的主要致病原。RT—PCR方法是检测NNV等病原的一种理想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7.
为了明确分布于中国海域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青石斑鱼(E.awoara)、巨石斑鱼(E.tauvina)、六带石斑鱼(E.sexfasciatus)和宝石石斑鱼(E.areolatus))等石斑鱼属(Epinephelus)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作者采用PCR和DNA测序技术,测定了5种石斑鱼属鱼类的核糖体DNA ITS1序列,获得其ITS片段长度分别为537、536、535、528、532 bp。研究结果表明:5种石斑鱼r DNA ITS1序列的碱基组成趋势相似,A+T含量皆低于C+G含量,A+T含量最低为宝石石斑鱼(37.6%),最高为六带石斑鱼(41.5%);基于Kimura-2双参数模型计算得到上述石斑鱼种间遗传距离在0.0000~0.3002。基于MP法、ML法和NJ法构建的3种分子系统树表明,r DNA ITS1序列与形态呈同步进化关系,宝石石斑鱼与其他4种石斑鱼的亲缘关系较远,表明在所研究的物种中最早分化而出,而点带石斑鱼与青石斑鱼的亲缘关系最近,分化的时间最晚。  相似文献   
98.
点带石斑鱼亲鱼培育、产卵和孵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陈国华  张本 《海洋与湖沼》2001,32(4):428-435
采用经埋植外源激光法诱导所得的点带石斑鱼功能性雄鱼和人工养殖的雌鱼进行亲鱼培育、产卵和孵化的试验研究,在1999-2000年的两年中,繁殖仔鱼7103万尾,结果表明,雌鱼的绝对生死力为535.01万粒卵,相对生殖力为810.21粒/g体重,水泥池中培育的点带石斑鱼能自然产卵与水温相关,水温高于24℃时,产卵呈一定的周期性,即连续产卵5-7天,停产数天后再开始下一个产卵周期;水温低于24℃时,产卵受到抑制,水温对胚胎发育有明显的影响,水温25.5-28.5℃胚胎发育时间为21h53min,仔鱼活力好,盐度为30-33时,胚胎发育正常盐度降低造成孵化率下降。  相似文献   
99.
李云  蔡生力 《海洋与湖沼》2011,42(2):244-250
以海水硬骨鱼类斜带石斑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投喂和腹腔注射半胱胺盐酸盐(CSH),研究半胱胺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激素(GH)及其受体(GHR)mRNA水平的影响,以初步揭示半胱胺促进斜带石斑鱼生长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长期投喂CSH可以显著提高斜带石斑鱼的相对体重增长率。投喂和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CSH均能明显促进斜带石斑鱼脑垂...  相似文献   
100.
氨氮和亚硝酸盐对斜带石斑鱼苗的急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乐云 《海洋科学》2012,36(5):81-86
研究了水温(25±0.5)℃,盐度30~31,pH值7.9~8.1,溶解氧4.5~5.5 mg/L条件下氨氮和亚硝酸盐对不同规格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苗的急性毒性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氨氮对平均全长4.4cm的斜带石斑鱼苗的24、48、72、96 h LC50及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5.62、3.50、2.93、2.68及0.27 mg/L,对应的非离子氨及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23、0.14、0.12、0.11及0.011 mg/L;氨氮对平均全长10.5 cm斜带石斑鱼苗的24、48、72、96 h LC50及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58.6、56.2、53.3、51.4及5.13 mg/L,对应的非离子氨及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2.41、2.32、2.20、2.12及0.21 mg/L;亚硝酸盐对全长4.4 cm的斜带石斑鱼苗的24、48、72、96 h LC50及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288.4、281.8、270.4、267.3及26.7 mg/L;亚硝酸盐对全长10.5 cm的斜带石斑鱼苗的24、48、72、96 h LC50及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354.8、346.7、280.5、208.4及20.8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