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170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476篇
海洋学   77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43年   2篇
  1934年   2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01.
定量分析煤灰中Cr(Ⅵ)含量对于控制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高毒性Cr(Ⅵ)的排放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Cr(Ⅵ)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是针对水、土壤、固体废弃物中的高浓度Cr(Ⅵ),前处理方法耗时长,检出限较高,不能有效测定煤灰中的低浓度Cr(Ⅵ)含量,因此有必要建立便捷、有效的煤灰中Cr(Ⅵ)高灵敏度检测方法。本文采用性提取剂,使用微波消解仪对煤灰进行前处理,对样品量、微波消解时间、微波消解温度等微波消解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共沉淀法分离消解液中的Cr(Ⅲ)与Cr(Ⅵ),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Cr(Ⅵ)含量。结果表明,当样品量为0.2 g,微波消解温度为90℃,消解时间为60 min时能够保证煤灰中Cr(Ⅵ)的完全提取及准确测定。方法检出限为0.00033μg/m L,测定下限为0.00134μg/m L,实际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平均值为87.2%。传统的二苯卡巴肼-紫外分光光度法的检出限为0.001μg/m L。与传统方法相比,本方法检出限降低,提高了检测灵敏度。  相似文献   
102.
对金沙江–红河富侵入岩带内的玉龙、北衙、铜厂–长安冲三个斑岩型铜、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研究。三个矿床成矿阶段的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有H_2O-NaCl气液两相包裹体,含钠盐、钾盐/方解石、金属子晶多相包裹体以及H_2O-CO_2包裹体。成矿期流体均一温度多在250~500℃之间,高者可达650℃及以上,盐度多在10%~50%NaCleq之间,成矿流体都具有高温、高盐度、富K、富CO_2的特点,显示典型的岩浆热液特征。并且,单个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分析也显示流体中除含有较高的成矿元素Cu、Mo、Pb、Zn等外,还含较高的K、Rb、Sr等元素,进一步证明成矿流体源自岩浆分异流体,且经历过从高温高盐度到高温中低盐度的演化。结合该区流体包裹体中广泛存在沸腾包裹体群的事实,进一步证实沸腾作用在斑岩型矿床中的普遍存在,并且说明其很可能是这些矿床金属元素沉淀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3.
文章根据泌阳凹陷钻井、地球物理测井、三维地震方面的资料分析,通过地震资料解译、层位综合标定、层位和断层精细解释、速度场建立、构造图制作,构建了泌阳凹陷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将泌阳凹陷核一段至核三上段划分为3个长期、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含岩系主要分布于核桃园组中,与层序单元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典型界面的地层切片和沉积体系识别显示,泌阳凹陷自核一段至廖庄组安棚次凹一直发育,到核三段逐渐萎缩;确定了核桃园组含岩系地层主要位于凹陷东南部深凹区的分布区域,可以指导钻井的部署。  相似文献   
104.
从高硅含铝原料霓辉正长岩中提取氧化铝时,硅以水合硅酸钠钙的形式排出。实验研究了水合硅酸钠钙渣的高效利用技术。利用水合硅酸钠钙自身的水解作用和在NaOH溶液中使之分解两种方法来回收其中的Na2O,所得NaOH溶液经蒸发浓缩后可循环利用。回收后剩余的固体渣用来制备硅灰石粉体。实验得出回收的优化条件为温度180 ℃,起始溶液的Na2O浓度为20 g/L,液固比为4∶1,洗涤6~7次。在此条件下,回收率可达90%以上。对回收后所得固体渣进行差热-热重分析,确定制备硅灰石粉体的煅烧温度。在820 ℃下煅烧2 h,制得颗粒尺寸为50~100 nm的α-CaSiO3纳米粉体,对其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5.
以囊果蓬(Suaeda physophora Pall.)、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 (C.A.Mey.) Bunge)两种植物幼苗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NaCl浓度处理下,一次昼夜温差(温差为27 ℃)变化对两种植物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NaCl胁迫下,同期囊果蓬的PSⅡ潜在活性Fv/Fo和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降低幅度较小,而梭梭则有较明显降低,而且囊果蓬显著高于后者;同期光合量子产量Yield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均以囊果蓬最大并显著高于梭梭,说明囊果蓬较梭梭具有强的对盐分和较大的昼夜温差变化的忍耐能力,其机体在盐分和较大昼夜温差变化下,并未受到较大的损伤,而梭梭的光合器官在相同的条件下却受到了较大的损伤,证明了囊果蓬更适合生长于同时具有盐渍和较大昼夜温差的地区。②通过实验发现梭梭的Yield值和ETR值到下午基本上能恢复到早上的水平,说明了其在前期的胁迫条件下,虽然光合器官上受到了破坏,但仍然能够通过光合调节适应环境的变化,以保持机体的活性。③囊果蓬在本实验条件下,光合器官虽然没有受到损伤,但200 mmol\5L-1 NaCl抑制了其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106.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红碱淖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利用GIMMS NDVI、SPOT VGT两种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和气候资料对红淖地区植被覆盖变化、气候变化进行了研究, 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角度分析了植被覆盖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957—2007年期间红淖地区温度上升趋势显著,降水经历了由少许的增加转向减少的过程,进入了一个相对干旱气候态。1982—2007年期间红淖地区植被覆盖变化趋势是在波动中逐渐增加,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①1982—1988年植被覆盖持续增加;②1989—1998年小幅波动,相对稳定;③1999年植被覆盖迅速下降,1999—2001年维持较低值;④2002年快速增加到较高水平,2007年达最大值。气候变暖使春季生长季节提前、秋季生长期延长。春季的降水量对春季的植被覆盖影响明显,春夏之交降水量对NDVI的影响存在一个月的滞后现象。生长季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与植被覆盖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夏季温度上升加速了地表蒸散发过程,同时降水具有减少的趋势,干旱对植被生长有抑制作用,夏季的植被覆盖却在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07.
黄河口滨岸潮滩不同生境下翅碱蓬氮的累积与分配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8年5~11月,采用定位研究方法对黄河口滨岸潮滩不同生境下翅蓬(Suaedasalsa)氮的累积与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潮滩翅蓬(JP1)和低潮滩翅蓬(JP2)不同器官生物量均具有明显季节变化特征,总体表现为JP1高于JP2,二者枯落物量均呈递增变化;JP1、JP2根、茎和枯落物的全氮(TN)含量在生长季均呈递减变化,符合指数衰减模型,而叶的总氮(TN)含量波动变化明显;二者不同器官及枯落物的氮累积量和累积速率(VN)季节变化明显,JP1地上部分的氮累积量和VN一般明显高于JP2,且二者地上部分氮累积量和VN均明显高于地下;JP1、JP2不同部分的氮分配比差异明显,其中叶的分配比最高,分别为(46.91±16.97)%和(55.21±9.79)%,说明叶是翅蓬重要的氮累积器官;二者氮的年吸收量和最大现存量分别为5.29g/m2、2.63g/m2和13.76g/m2、3.19g/m2;二者氮的吸收系数(0.0145和0.0065)均较低,而利用系数表现为JP2(0.8243)>JP1(0.3844),JP1在氮的吸收方面要强于JP2,而在利用方面却低于JP2。JP1和JP2生物量、TN含...  相似文献   
108.
赣南河草坑铀矿田蚀变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章着重对河草坑铀矿田近矿围岩蚀变特征、分带特征以及蚀变期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因表生氧化作用,近地表蚀变岩石多表现为紫色,向下转变为绿色;交代以钾交代为主,而钠交代较弱;矿田蚀变依据时间先后可划分为5个阶段。剖面系统取样分析结果揭示:在蚀变、矿化及成矿过程中U与Fe2O3、Be、Pb、W等呈正相关关系;U与Cu、Zn因矿化类型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相关关系,而U与Mo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9.
柿竹园钨锡多金属矿床矽卡岩中碱交代脉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柿竹园钨锡多金属矿床地处南岭中段,矿种多、规模大、共生组分丰富,是世界罕见的超大型钨锡钼铋多金属矿床。区内发育有大量不同类型的脉体,包括酸性岩浆岩脉、云英岩脉、交代脉等,其中发育于矽卡岩中的交代脉是矿区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的矿体。本文通过详实的野外地质调研、显微镜下岩相学鉴定以及电子探针测试分析,发现大部分交代脉中以钾长石、斜长石、石英、萤石为主,白云母含量较少,一般小于3%,含少量黄玉、电气石等矿物,并非前人所称的"云英岩脉"或"云英岩网脉",脉体外侧发育较多的石榴子石、透辉石等矽卡岩类矿物,脉体及其两侧含有较多的白钨矿、磁铁矿等氧化物。从矿物组合和矿化特点上分析,交代脉总体质成分含量较高,发生了较强的交代作用,脉体的形成与矽卡岩演化关系密切,可进一步分为:早期阶段交代脉,富斜长石、黑钨矿,形成矽卡岩,对应矽卡岩演化的矽卡岩阶段,是黑钨矿的主成矿期;晚期阶段交代脉,富钾长石、白钨矿、磁铁矿,表现为交代矽卡岩,对应矽卡岩演化的退变质阶段,是白钨矿的主成矿期。综上,柿竹园矿床矽卡岩中交代脉,制约和影响着矽卡岩的形成与成矿,贯穿矽卡岩演化过程的矽卡岩阶段和退变质阶段,其形成的矿体为矽卡岩型矿体。  相似文献   
110.
绿柱石晶体在结晶生长过程中,其结构通道中通常可容纳少量的金属离子、氢化物、过渡金属离子、水分子及二氧化碳分子(Andersson,2006;Krambrock,2002)。与Ⅱ型水分子关系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