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08篇
海洋学   46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3 毫秒
81.
将150条斑马鱼随机等分为5组:2,3,7,8-四氯代二并二噁英(TCDD)4个染毒组(染毒剂量分别为0.1μg/L、0.2μg/L、0.4μg/L和0.8μg/L)和空白对照组,水质接触染毒5d后,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肝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力,研究TCDD对斑马鱼的脂质过氧化作用。结果发现,TCDD各剂量染毒组MDA含量均有所增加,其中0.2μg/L组差异显著(P<0.05),0.4μg/L和0.8μg/L剂量组差异极显著(P<0.01);各染毒组SOD活性均有所下降,其中0.2μg/L、0.4μg/L和0.8μg/L剂量组差异极显著(P<0.01);各染毒组GST活力均降低且差异极显著(P<0.01)。一定剂量的TCDD能引起MDA含量增加,使SOD和GST活力降低,对斑马鱼具有脂质过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82.
空气中系物的热脱附~气相色谱分析法具有精度高,预处理过程无有机溶剂参与的优点。通过优化的实验流程开展研究,对实验对象得到了优于4 ng的分析灵敏度。对10 ng左右的标准样品进行六次进样分析,相对标准偏差最大为10.3%,重复性较好。对20 ng左右的有证标准样进行六次分析,分析相对误差最大为10%。经实验表明,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法分析空气中痕量系物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83.
挥发性在环境中的长期暴露具有致癌和致其他疾病的风险,严重威胁着人的身体健康。分别于植物生长季(2004年7月)和非生长季(2005年1月),在苏北海岸带盐沼,采用静态箱技术,沿环境梯度原位测定通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大气中挥发性的浓度明显高于国家规定的最大允许浓度,在海—陆变化梯度上,大气挥发性浓度变化呈现V字形空间变化趋势;研究区大气中挥发性可能源于沿海工业和汽车排放以及外海海水溶解挥发性的横向输送。盐沼生态系统对大气中外源挥发性的自然移除特征主要表现在:1海岸带盐沼植物和土壤是大气中挥发性的重要汇,而且对其上生长的植物具有显著的物种依赖性;植物对外源输入的挥发性的自然吸收通量可能与其生物量、叶面蜡质含量和气孔丰度有关,而土壤的自然移除能力可能取决于土壤温度、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以及可溶性盐总量;2海岸带盐沼对于外源输入的挥发性的自然吸收通量具有显著的季节和空间变化,这种变化源于植物及其根际环境对挥发性的自然吸收能力和对生态因子响应敏感性程度的差异性;3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的入侵并没有增加海岸带盐沼对挥发性气体的自然吸收通量。  相似文献   
8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下水中苯并(a)芘的不确定度评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下水中并(a)芘含量的全过程分析,确定了测定结果不确定度的来源。采用不确定度连续传递模型,对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评定,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标准曲线进行拟合,确定了地下水中并(a)芘含量标准不确定度由样品取样量、样品定容体积及测定体积、样品重复性测定、标准溶液浓度和标准曲线拟合误差6部分不确定度合成。通过对2个不同含量样品测定结果不确定度评定,证明并(a)芘含量越低,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越大;且样品重复性测定和标准曲线拟合误差是测定结果不确定度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85.
传统的液液萃取技术主要采用与水不相溶的有机溶剂作萃取剂,这种异相萃取的传质速率一般较低,需反复振荡或多次萃取.本文建立了以乙腈-硫酸铵-水的双水相萃取体系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下水中并(a)芘和并(e)芘的方法,以密度比水小的乙腈为萃取剂,将其与水样混合(互溶)获得乙腈-水体系,然后加入硫酸铵,溶液澄清、分相后取上层有机相(乙腈)进样分析.考察了萃取剂的选择、双水相的形成条件、离子强度以及pH等对测定结果的影响.两种化合物线性范围为2.00~ 400.00 ng/mL,相关系数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为0.012~0.020 ng/mL,平均回收率为94.6%~97.3%,相对标准偏差为1.3% ~2.5%.与传统萃取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操作流程简单、快速的特点,可实现对野外环境水样进行原地样品前处理.  相似文献   
86.
以海水中7种系物为研究目标,利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准确测定海水中系物的含量,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海水中系物的挥发、降解等衰减过程,探讨海洋微生物对系物降解贡献率。结果表明,7种系物性质相似,在不同保存条件下,海水中系物各组分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海水中系物的衰减过程受温度影响明显,室温23°C条件下比低温4°C条件下海水中系物衰减更快,低温4°C时系物衰减完毕时间约125h,而室温23°C时则为24h。天然海水中间二甲、邻二甲相对更容易挥发或降解,而乙烯、则相对滞后。敞口保存下天然海水中系物浓度的降低更多是挥发造成的,微生物降解贡献率相对较小;密封保存下以微生物厌氧降解为主,其对系物降解贡献率明显高于敞口保存,累计可达83%,室温23°C下微生物降解系物时间更短,但低温4°C下微生物降解系物更完全。在适宜的温度和密封条件下天然海水中微生物降解对于海水中系物的去除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7.
利用浸渍法制备负载型V2O5/Na2SiO3催化剂,并通过XRD、IR、TG-DSC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结构和热分析表征。在以Na2SiO3为载体的基础上,以V2O5为催化剂,通过改变V2O5的负载量,考查了不同负载量的V2O5催化剂对氧化为酚的催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V2O5的负载量为1%时,V2O5的催化性能最好,这是由于V2O5高度分散于Na2SiO3载体上,增大了活性组分V2O5的表面积,从而增加了其活性中心个数及活性组分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增加了其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88.
利用LevelⅢ逸度模型对并[a]芘在辽河口湿地大气、水体、土壤、沉积物和植物中的分布进行模拟,通过灵敏度分析确定了模型的关键参数,并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成功模拟了各相中并[a]芘浓度分布,并根据模拟结果计算了各相间的迁移通量。结果表明:大气、水体、土壤、沉积物和植物中并[a]芘的浓度分别为7.79×10-11、2.52×10-6、6.32×10-4、1.10×10-3和1.51×10-8 mol/m3,模型计算浓度与同期实测浓度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土壤和沉积物是并[a]芘最主要的储库,占区域总量的94.0%;大气和水的平流输入是该区域并[a]芘的主要来源,占总输入量的99.3%,大气和水的平流输出是其损失的主要途径,占总输出量的92.8%;各相间迁移通量以水体向沉积物的迁移通量为最大,依次为沉积物向水体和大气向土壤的迁移。  相似文献   
89.
为了解石油烃类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自然衰减规律,以、萘、菲作为目标污染物,采用实验场地4种天然砂土作为含水层介质进行了室内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单组分和混合组分溶液中,、萘和菲在地下含水层介质中的自然衰减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不同含水层介质中,和萘的衰减速率大小顺序为粉砂>中砂≈粗砂>砾砂,而菲的自然衰减速率大小顺序为粉砂≈中砂≈粗砂>砾砂;微生物降解在和萘的自然衰减中起重要作用,而固相吸附在菲的自然衰减中起重要作用。3种物质共存时,和萘的自然衰减加快,菲的自然衰减减慢。  相似文献   
90.
以蒙脱石(Mnt)为主要原料,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16)为疏水改性剂,壳聚糖(CS)为交联剂,通过超声法、溶胶凝胶法和冷冻干燥制得有机蒙脱石/壳聚糖气凝胶(CS-C16Mnt)。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比表面积及孔结构(BET)等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超声溶胀使C16Mnt片层扩张、叠层裂开, CS通过静电作用和氢键与C16Mnt结合,且CS-C16Mnt具有气凝胶典型的三维网络结构。吸附和吸收实验表明, CS-C16Mnt具有良好的有机污染控制能力。当C16Mnt与CS的质量比为10∶1、超声时间为10 min时,处理效果最好,在气相环境中对的吸附量达720.9 mg/g,在液相环境中对不同油和有机溶剂的吸收量为14.4~29.0 g/g。此外, CS-C16Mnt具有操作简便、易于回收等优势,是具有应用潜力的有机污染治理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