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124篇
综合类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71.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温度、光照强度和盐度对海柏(Polyopes polyideoides)果孢子的放散及附着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10~26℃的条件下,海柏果孢子均能够完成放散附着;18℃时,海柏果孢子放散附着速度最快且总量最大,而当温度低于5℃或者高于30℃时,海柏果孢子的放散附着受到抑制,几乎不放散附着;海柏果孢子放散附着的适宜光照条件为80?mol/(m2·s),光照强度过高时海柏果孢子的放散附着明显受到抑制;盐度为22~36之间利于果孢子的放散附着,当盐度低于8,高于40的时候,海柏果孢子由于受到了盐胁迫,几乎不放散及附着。  相似文献   
72.
海水直流冷却水系统金属腐蚀、污损生物附着及其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从海水及其特性出发 ,重点阐述海水直流冷却水系统的腐蚀和污损生物附着特点、危害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73.
冠瘤海鞘幼体附着和变态的离子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人工海水中三种金属离子K+,Mg2+和Ca2+分别在不同浓度下对冠瘤海鞘(Styelaca nopusSavigny)幼体附着和变态的影响,同时采用K+通道阻滞剂TEA检验其可兴奋细胞膜上的K+通道特性,对冠瘤海鞘幼体附着和变态的离子控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K+的浓度为20~40mmol/dm3时诱导幼体附着和变态的效果最佳,低于45 mmol/dm3和高于80mmol/dm3的K+浓度都表现出抑制效果;Mg2+浓度在0~32 mmol/dm3时显著促进幼体附着和变态,达88mmol/dm3时起抑制作用;在人工海水中无论添加或减少Ca2+,均有效抑制幼体变态.TEA不能阻抑增加K+的诱导作用,这表明冠瘤海鞘幼体可兴奋细胞膜上的K+通道对外部TEA不敏感.另外,人工海水中缺乏K+或Ca2+或K+浓度达80mmol/dm3都会对冠瘤海鞘幼体产生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74.
海洋细菌在生物表面和非生物表面附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吖啶橙染色荧光显微镜检结合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海洋细菌在多种生物和非生物表面附着的情况。细菌的附着过程是端生鞭毛首先附着,随后菌体横卧在表面上,然后生长出侧生鞭毛或粘多糖的纤丝,使菌体牢固地附着。硅藻表面没有细菌附着,细菌只附着在硅藻个体之间的间隙内;多管藻及石莼表面有大量细菌附着,多管藻表面还有大量硅藻附着。死贝壳表面有大量球菌、杆菌、丝状细菌及硅藻附着。挠足类动物表面的附着细菌主要是弧菌。  相似文献   
75.
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附着基异养细菌区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湾扇贝附着基上分离出61株异养细菌,对其进行80项生理生化特征测定,以数值分类法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海湾扇贝附着基上异养菌属于假单胞菌(Pseudomonas)、气单胞菌(Aeromonas)、弧菌(Vibrio)、芽孢杆菌(Bacillus)和产碱杆菌(Alcaligenes)。扇贝幼虫附着附着的细菌主要为芽孢杆菌与假单胞菌,扇贝幼虫附着后气单胞菌成为优势,弧菌数量明显增加,与假单胞菌数量相当。  相似文献   
76.
几种化学物质对两种牡蛎幼虫附着和变态的诱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研究5种神经递质和1种神经肽对两种牡蛎幼虫附着和变态的诱导效应。结果表明:L-多巴对牡蛎幼虫附着行为的诱导快速而有效,浓度10μmol/dm^3,2h内有附着行为的幼虫约占50%,并使之正常变态,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L-多巴均能有效地诱导两种牡蛎幼虫变态,它们的最适诱导浓度分别为50、50和5μmol/dm^3,诱导变态率分别达97.1%、90.6%和70.5%(长牡蛎),74.9%、74.3%和37.2%(僧帽牡蛎);多巴胺的诱导变态效果不显著,而γ-氨基丁酸和5-羟色胺不能有效诱导变态。两种牡蛎幼虫对上述有效诱导药物的反应,长牡蛎优于僧帽牡蛎。肾上腺素诱导长牡蛎,最适处理时机在眼点幼虫后期,持续处理时间为2h之内。  相似文献   
77.
反硝化作用是将氮素从湖泊中彻底去除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减轻湖泊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太湖沉水植物附着生物的生物量、潜在反硝化速率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在沉水植物生长盛期(7月),以太湖沉水植物主要分布区域东部湖湾作为采样区域,研究了太湖常见的3种沉水植物上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并利用乙炔抑制法测定沉水植物上附着生物的潜在反硝化速率,分析了太湖沉水植物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及其潜在反硝化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太湖常见的3种沉水植物单位体表面积附着生物的生物量(AFDM)在0.037~0.789 mg/m2之间,均值为(0.389±0.261) mg/m2,沉水植物上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存在空间差异,最大值出现在贡湖湾G1采样点((0.794±0.007) mg/m2),最小值出现在胥口湾X1采样点((0.041±0.005) mg/m2)。太湖沉水植物单位体表面积附着生物的潜在反硝化速率在3.09~58.80 μmol/(m2·h)之间,均值为(24.75±5.96)μmol/(m2·h)。太湖沉水植物附着生物的潜在反硝化速率存在空间差异,其中最大值出现在贡湖湾G1采样点((58.80±20.20) μmol/(m2·h)),最小值出现在胥口湾X1采样点((3.09±1.79) μmol/(m2·h))。相同条件下,沉水植物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及潜在反硝化速率因植物种类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上的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及潜在反硝化速率显著高于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沉水植物上附着生物的生物量与水体氮磷浓度相关。沉水植物附着生物的潜在反硝化速率与附着藻类的生物量、水体溶解有机碳及pH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这3种因子可以解释81.2%的沉水植物附着生物潜在反硝化速率变化,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浅水湖泊脱氮过程及富营养化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8.
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聚焦离子束(FIB)制样和透射电镜(TEM),研究了初生棱柱层的形貌和单个初生棱柱的内部结构及其结晶学性质.结果显示,棱柱直接由文石纳米颗粒定向附着生长而成;其次纳米颗粒的快速沉积造成不严格定向的生长,因而形成疏松多孔的棱柱表面;最后,棱柱由于竞争生长机制最终沿表壳层内表面的垂直方向生长.这些发现将增进我们对贝壳棱柱层生长过程的理解,也为研究珍珠层的生物矿化过程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9.
为探究神经肽在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体中的潜在功能,丰富对刺参神经生理学的认识。本研究利用免疫荧光和荧光定量技术初步探究了刺参的luqin型神经肽AjLQ及其前体基因AjLQP在刺参典型的早期发育阶段(囊胚期、原肠胚期、耳状幼虫期、樽形幼虫期和五触手幼虫期)的分布及表达特征。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游泳、摄食和附着相关组织中观察到AjLQ阳性信号;荧光定量结果显示,在刺参幼体开始摄食的耳状幼虫期AjLQP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早期发育阶段AjLQP基因的表达量。研究结果表明,luqin型神经肽是刺参幼体摄食、游泳和附着的潜在调控子。  相似文献   
80.
基于3DS MAX Script语言的三维表面附着运动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DS MAX是当前三维动画制作的主流平台。以物体在山体表面运动为例,完成了附着山体运动的仿真。利用3DS MAX Script语言,获取物体当前平面坐标对应的地形高程值,自动调节物体的高度,并实现了运动的实时性,克服了3DS MAX尚不存在碰撞检测的不足,取代了人工手动调节,大大提高了动画的制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