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84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31.
方斑东风螺早期发育过程中几种消化酶的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Link)的早期发育从早期面盘幼体到变态后15d的稚贝分成6个阶段,分别测定各阶段蛋白酶(P)、脂肪酶(L)、淀粉酶(A)和纤维素酶(C)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幼体发育的推进,蛋白酶比活力逐渐减小,脂肪酶比活力逐渐增加,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比活力则在变态前逐渐增加,而变态后逐渐减小。比较A/P和(A C)/(P L)两种指标指示方斑东风螺幼体发育过程中的食性变化,提出(A C)/(P L)用于指示方斑东风螺食性变化更合理、准确。综合比较幼体发育各阶段4种消化酶活性,发现在面盘幼体向稚贝变态期间,幼体消化能力最弱,原因与幼体的变态过程有关。实验结果也验证了贝类具有分泌纤维素酶的能力,该酶在东风螺对纤维素分解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2.
2005年12月~2006年3月,采用粪便分析法对北京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密云水库北部地区越冬灰鹤(Grus grus)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灰鹤冬季为植食性,主要的食物有5科13种。谷物为其冬季食物的主要来源,占食物总量的76.40%。除农作物外,灰鹤也取食湿地植物的种子或植株,但仅占食物总量的13.27%。将野鸭湖灰鹤和密云水库灰鹤的食物组成进行比较,发现两越冬种群虽然都主要以农作物为食,但野鸭湖灰鹤以取食玉米(Zea mays)为主,密云水库越冬灰鹤取食最多的食物则为高粱(Sorghun bicolar)。  相似文献   
33.
34.
Based on two bottom trawl surveys conducted in autumn 2000 and 2001, a total of 1106 stomach samples of Bombay duck Harpadon nehereus between 23–278 mm fork length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mbay duck prey items consisted of 11 groups or 32 species, of which Apogon lineatus, Leptochela gracilis, Acetes chinensis, and Euphausia pacifi ca were the dominant prey species. Ontogenetic variations were found in feeding habits and feeding activity of Bombay duck. Feeding activity was highest in fi sh smaller than 50 mm, lowest in fi sh between 50 and 99 mm, and then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ize thereafter. As Bombay duck size increased, fi sh prey increased in importance, whereas euphausiids and decapods decreased in importance. Different trophic guilds were observed in feeding habits across the examined size range. Bombay duck smaller than 50 mm were zooplanktivores, mainly feeding on zooplankton and fi sh larva; those between 50 and 149 mm were generalist predators, mainly feeding on pelagic shrimps, demersal shrimps and fi shes; and those larger than 150 mm were piscivores, mainly feeding on fi shes.  相似文献   
35.
长江口3 种贝类碳、氮收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春季长江口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和光滑河兰蛤(Potamocorbula laevi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此3种滤食性贝类的摄食生理参数,并根据能量平衡原理估算了3种双壳贝类的碳、氮收支情况。结果表明,(1)3种双壳贝类从滤食藻类中摄取的有机碳源主要通过呼吸代谢消耗、以粪便的形式排出,少部分随排泄代谢产物流出,余下的碳主要用作贝类自身的生长。缢蛏的碳收支方程式为100.00C(摄食碳)=20.17F(粪便碳)+50.05R(呼吸碳)+9.86U(排泄碳)+19.92P(生长碳),河蚬的碳收支方程式为100.00C=31.29F+37.40R+5.05U+26.26P,光滑河兰蛤的碳收支方程式为100.00C=44.13F+33.08R+11.05U+11.74P。(2)由于贝类在呼吸代谢中没有氮排放,故3种贝类的生长氮占总摄食氮的比例较碳大。因此,缢蛏氮收支方程式为100.00C(摄食氮)=28.22F(粪便氮)+49.38U(排泄氮)+22.40G(生长氮),河蚬的氮收支方程式为100.00C=45.05F+23.99U+30.96G,光滑河兰蛤的氮收支方程式为100.00C=46.97F+32.95U+20.08G。  相似文献   
36.
脂肪酸标记法是浮游动物食性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将提取的脂质区分为中性脂和极性脂,可以进一步查明不同脂质在浮游动物食性研究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脂质的脂肪酸构成,对2013年1月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期间在罗斯海采集的5种优势种桡足类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5种桡足类的极性脂脂肪酸具有相似的组成,无法给出桡足类食性差异信息,食性信息主要体现于中性脂脂肪酸组成的差异.通过分析中性脂脂肪酸的组成信息,将5种桡足类的食性分为三类:Cala-noides acutus和Calanus propinquus主要摄食浮游植物,Metridia gerlachei及小型桡足类Oncaea curvata为杂食性种,Paraeuchaeta antarctica为肉食性种.本文的结果说明,在应用脂肪酸作为浮游动物食性标记的研究中,应尽量区分不同脂质种类的脂肪酸信息,从而得到更为精确的浮游动物食性信息.  相似文献   
37.
饵料浓度、温度对缢蛏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为实验对象,使用实验室静水法,研究其在不同饵料浓度、温度梯度下的代谢情况,测定其摄食、呼吸、排粪、排泄等生理参数,并根据能量平衡原理估算了缢蛏的能量收支情况。结果表明:(1)缢蛏的摄食能、呼吸能、排泄能随饵料浓度的上升而增加;随着温度的变化,其摄食能呈峰值性改变,呼吸能和排泄能有缓慢增长趋势;(2)缢蛏从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sphaeric)中摄取的有机碳源主要通过呼吸代谢消耗,以粪便的形式排出,少部分随排泄代谢产物流出,余下的碳主要用作贝类自身的生长;(3)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饵料浓度和温度均显著影响缢蛏的摄食率和耗氧率(P<0.05),温度为23℃时,缢蛏的摄食率和耗氧率在饵料浓度为3.0×105 cells/mL时达到最高;饵料浓度为3.0×105 cells/mL时,缢蛏的摄食率在23℃时达到最大值,而耗氧率和排氨率在31℃时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38.
网湖银鱼的繁殖、食性与生长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研究了网湖太湖新银鱼和寡齿新银鱼的繁殖,食性和生长等生物学特征,并就网湖银鱼增殖的措施进行了探讨。两种银鱼的副性征出现时间分别为10月和11月。平均绝对怀卵量为1506粒和569粒。  相似文献   
39.
滤水速率的快慢是决定滤食性河蚌对水质改善与否的关键,但受蚌龄大小、食物多少和季节变化的影响.以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为研究对象,设置幼龄蚌组、成年蚌组和无蚌对照组,在惠州西湖生态修复后的清水态和未修复的富营养化水体同时进行中型系统原位实验,测定了各处理组水层中氮、磷、总悬浮物(TSS)浓度和浮游藻类生物量(用叶绿素a(Chl.a)浓度表示)的季节变化,以研究蚌龄、食物和季节变化对背角无齿蚌水质改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背角无齿蚌提高了清水态水体总磷(TP)和铵态氮浓度,但对总氮(TN)、TSS和浮游藻类Chl.a浓度的影响不显著,表明其不能有效改善清水态水体水质;富营养化水体中,背角无齿蚌虽对水中TN浓度影响不显著,但显著降低了TP浓度、浮游藻类Chl.a浓度和TSS浓度;表明背角无齿蚌可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且富营养化水体中幼龄蚌的滤水速率显著高于成年蚌;幼龄蚌的滤水速率春季最大(0.132±0.018 L/(g·h)),夏季最小.因此,在富营养化水体修复前期,可通过放养本地滤食性河蚌,如背角无齿蚌,以改善水质,春季放养幼龄蚌更佳,为接下来的修复创造有利条件;而在生态修复后期的清水态水体中,单独的河蚌对水质改善效果不明显.本研究可为水生态系统保护和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0.
长江中下游安庆沿江湖泊湿地夏季鸟类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湖泊湿地是鸟类的重要栖息地,湖泊湿地鸟类是湖泊生态系统重要的监测生物,湖泊湿地鸟类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湿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7-8月,采用样线法对长江中下游安庆沿江7个湖泊湿地的夏季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以期为湖泊湿地资源管理提供依据.共记录到安庆沿江湖泊湿地鸟类14目35科82种,其中留鸟27种(占32.9%),夏候鸟37种(占45.1%);水鸟28种(占34.6%);肉食性、食虫和杂食性鸟类占多数,分别占30.5%、30.5%和23.2%;须浮鸥、夜鹭、丝光椋鸟、黑脸噪鹛、树麻雀、家燕等6种鸟类为优势种.物种数以黄大湖最高(50种),白荡湖和破罡湖最低(各28种);Shannon-Wiener指数以黄大湖最高(2.123),白荡湖最低(1.918);均匀度指数以龙感湖最高(0.865),菜子湖最低(0.739).进一步分析显示,鸟类物种数、多样性指数与湖泊面积呈显著正相关,鸟类物种数、多样性指数与干扰强度呈显著负相关.采取退田还湖、恢复湿地等途径增加湿地面积、生境类型和植被资源对于保护湖泊湿地的鸟类资源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