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海洋学   54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了解越冬期饥饿对大黄鱼消化系统的影响,采用解剖及组织学显微与亚显微技术观察研究了象山港网箱养殖的大黄鱼越冬前后消化道及肝脏的形态结构变化。大黄鱼越冬后肝脏重比越冬前显著下降(P<0.05),肝指数(HSI)比越冬前极显著降低(P<0.01)。显微观察显示,越冬后食道皱襞高度显著增高(P<0.05),黏膜下层厚度极显著减小(P<0.01)。胃黏膜下层厚度在越冬后极显著增加(P<0.01),肌层厚度在越冬后显著减小(P<0.05);胃腺细胞越冬后收缩,间隙变大。越冬前,前肠绒毛间隙小,越冬后,前肠绒毛间隙变大,上皮细胞层高度极显著降低(P<0.01),前肠杯状细胞长径在越冬后极显著变小(P<0.01);中肠的皱襞高度和管腔直径在越冬后显著减小(P<0.05),皱襞宽度在越冬后极显著减小(P<0.01),浆膜厚度在越冬后极显著增大(P<0.01);后肠杯状细胞长径和短径在越冬后极显著减小(P<0.01),浆膜厚度在越冬后显著增大(P<0.05)。越冬前,肝脏内肝小叶分界不明显,肝细胞内脂滴较多;越冬后,肝脏内肝小叶分界明显,肝细胞内脂滴减少。透射电镜观察显示,越冬前肝细胞内脂滴小而数量多,细胞核周围粗面内质网发达;而越冬后脂滴变大、数量明显减少,细胞核周围粗面内质网亦减少。研究表明,养殖大黄鱼幼鱼越冬后消化道及肝组织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肝脏中脂质被消耗,肝细胞蛋白合成作用减弱。建议在越冬后加强对大黄鱼的投饲管理,促进消化道及肝脏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2.
为揭示不同抗流能力的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肌肉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筛选抗流相关基因,解析大黄鱼抗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收集福建福鼎沙埕湾主养区1 000尾大黄鱼,在设计制作的抗流实验水槽中,以流速1.0m/s为筛选条件,将抗流时间>30 min的大黄鱼归为抗流组(HM组),抗流时间<5 min的大黄鱼归为非抗流组(SM组),对其肌肉进行转录组分析,并统计抗流分组后48 h内大黄鱼的累计死亡率。转录组结果显示, HM组与SM组文库共富集到1806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1090个上调,716个下调。GO功能注释发现显著富集的条目主要集中在肌肉收缩相关功能, KEGG富集分析发现上调的DEGs主要富集在心肌收缩、氧化磷酸化、黏着斑、ECM-受体相互作用、AGE-RAGE、MAPK、心肌细胞中的肾上腺素能等相关通路;下调的DEGs主要富集在真核生物核糖体的发生、蛋白酶体、内质网中的蛋白加工、RNA转运、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信号通路等。此外,RT-qPCR结果表明,随机选取的DEGs与RNA-seq结果的表达趋势一致。48h的累计死亡率结果显示,SM组...  相似文献   
23.
为了了解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脊椎骨骨骼显微结构的差异,本研究运用了Micro CT技术对大黄鱼全鱼骨骼系统进行了扫描与三维重建,选取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背部和尾部脊椎骨进行了显微结构参数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大黄鱼脊椎骨与头骨、尾骨相连,脊椎骨26个,肋骨附着在第1~11腹椎,无肌间刺,胸鳍位于头骨后,背鳍、腹鳍、臀鳍和尾鳍与脊椎骨并不相连。大黄鱼野生群体背部和尾部脊椎骨的组织矿物质密度和骨矿物质密度均显著高于养殖群体(P0.01),骨体积分数较养殖群体大(P0.05),骨小梁间隔较养殖群体小(P0.05),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和结构模型指数上没有差别。推测是由于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食物组成、生活环境以及活动情况等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24.
林琳  孙嫒  谢超 《海洋与湖沼》2014,45(1):178-182
为了预测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鱼干的货架期,对贮藏在30°C、35°C、40°C下的小黄鱼干的品质进行测定,通过测定菌落总数、酸价、过氧化值三个指标在贮藏期间的变化,分别对这三个指标与贮藏时间、温度建立一级动力学方程及Arrhenius方程,建立小黄鱼干货架期预测模型。经计算得出,菌落总数预测模型中的活化能(Ea)及指前因子(k0)分别为29.26kJ/mol和4.46×102,酸价预测模型中的的活化能及指前因子分别为47.05kJ/mol和4.1×105,过氧化值预测模型中的活化能及指前因子分别为49.76kJ/mol和1.53×106。在37°C和42°C条件下验证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相对误差分别为?4.68%和?6.25%,准确性较好。进一步推算得出,在20°C和25°C常温下贮藏小黄鱼干,产品的货架期为500d和352d。  相似文献   
25.
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了大黄鱼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cDNA的全序列,序列全长2027bp,由57bp的5’非翻译区、1409bp的3’非翻译区和561bp的开放阅读框组成。序列分析表明,大黄鱼IGF-Ⅰ编码区包括信号肽、成熟肽(B、C、A、D)和E等6个区域的186个氨基酸,形成成熟肽时,信号肽和E区被切除,成熟肽分子量7.5kDa,等电点(pI)为7.76,成熟肽的B区和A区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形成3对二硫键,起到了稳定IGF-Ⅰ三维结构的作用。与其它物种的IGF-Ⅰ比对后发现A、B区域比较保守,C、D区域保守性较差;E区域的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鱼IGF-ⅠcDNA序列为Ea-4亚型。核苷酸同源性分析发现,大黄鱼IGF-ⅠcDNA与美国红鱼同源性最高,为99.47%;与斜带石斑鱼、金头鲷和褐牙鲆的同源性依次降低,分别为97.68%、97.50%和95.90%。  相似文献   
26.
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了大黄鱼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cDNA的全序列,序列全长2027bp,由57bp的5’非翻译区、1409bp的3’非翻译区和561bp的开放阅读框组成。序列分析表明,大黄鱼IGF-Ⅰ编码区包括信号肽、成熟肽(B、C、A、D)和E等6个区域的186个氨基酸,形成成熟肽时,信号肽和E区被切除,成熟肽分子量7.5kDa,等电点(pI)为7.76,成熟肽的B区和A区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形成3对二硫键,起到了稳定IGF-Ⅰ三维结构的作用。与其它物种的IGF-Ⅰ比对后发现A、B区域比较保守,C、D区域保守性较差;E区域的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鱼IGF-ⅠcDNA序列为Ea-4亚型。核苷酸同源性分析发现,大黄鱼IGF-ⅠcDNA与美国红鱼同源性最高,为99.47%;与斜带石斑鱼、金头鲷和褐牙鲆的同源性依次降低,分别为97.68%、97.50%和95.90%。  相似文献   
27.
作者根据长期调查研究,分析了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日本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群体数量变动的因果关系,并提出了加强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科学监管的建议:(1)正确划分大黄鱼和带鱼地理种群及其产卵群体,为资源繁殖保护提供参考依据;(2)修订若干《渔业法》条款,重新审定《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管理规定》;(3)充分合理开发利用闽东渔场近海岛屿周边海域,并且采用抗风浪升降式圆柱形深水养殖网箱养殖大黄鱼;建立内湾性官井洋大黄鱼海洋牧场渔业基地,并新建中国著名舟山渔场大黄鱼繁殖保护区;(4)继续加强大黄鱼原种场建设,大力开展大黄鱼良种选育研究,每年提供大批量野生大黄鱼人工培育的原种子一代幼鱼进行增殖放流;(5)巩固和扩大伏季休渔效果,全年禁止违法而严重损害带鱼幼鱼资源的各种张网作业;(6)以法治渔,加快制定符合于我国实情的海洋渔业科学监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8.
补体是鱼类免疫系统重要的组分, 具有识别和消除外来病原体, 激活免疫细胞, 调控获得 性免疫等功能。在免疫组织中, 补体调节因子大约占据了补体成分的二分之一, 当受到外界病原刺激 时会迅速活化补体成分, 并且进一步聚合形成酶复合物发挥一系列免疫效应。CFH 和CFHR2 是补体 替代途径重要的调节因子, 对于补体系统正常运转必不可少。为此, 本文测定了大黄鱼补体调节因子 CFH 和CFHR2 基因的cDNA 全序列, 并对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和溶藻弧菌刺激后基因mRNA 表达 量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CFH 和CFHR2 序列全长分别为1332 bp 和1170 bp, 分别编码443 和 389 个氨基酸, N 端信号肽序列分别为24 和32 个氨基酸。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结构分析表明大黄鱼 CFH 和CFHR2 基因具有RCA 蛋白家族的典型特征, 即含有多个保守的CCP 结构(补体控制蛋白). 实时荧光定量PCR 结果显示, CFH 和CFHR2 在健康大黄鱼的肝、脾、肾、肠、脑、胃、心和肌肉 这8 种组织中都有表达, 其中肝脏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它几种组织。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 侵染了健康的大黄鱼之后, CFH 和CFHR2 的mRNA 表达量均明显上调, 并且随着感染时间的变化呈 现不同的上升趋势。结果表明补体调节因子mRNA 表达量的变化与溶藻弧菌的侵染密切相关, 表明 了CFH 和CFHR2 可能在大黄鱼自身免疫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
Antitumor activity is one characteristic function of some certain 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 found in recent year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attempted to detect potential anticancer activity of a recombinant piscidin 5-like from Larimichthys crocea(r Lc-P5L) which owned widely antibacterial and strong antiparasitic activity in vitro.The light microscope observation indicated r Lc-P5L was of antitumor activity to He La cells, 293 T cells and L929 cells. MTT assay showed the toxic sensitivity of...  相似文献   
30.
为探明舟山海域网箱养殖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暴发的以体表溃疡、眼球溃烂、内脏出现白色结节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病因, 对患病小黄鱼体表溃疡处和结节病灶处采集组织样本, 在血琼脂平板上划线培养, 通过分离、纯化到同一优势菌株ZHNK2101。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片段扩增及序列比对,确定该菌株为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药敏试验结果显示, 菌株ZHNK2101对哌拉西林、头孢曲松、丁胺卡那、庆大霉素等16种抗生素敏感。回归感染试验表明, 该菌株可以感染小黄鱼并引起和自然感染相同的症状, 半致死浓度LD50为7.28×104 CFU/尾。另外,该病株会引起小黄鱼鳃、肝、肾和脾脏发生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鳃丝紊乱,肝脏、肾脏、脾脏组织细胞纤维化形成病理性结节。试验首次报道了小黄鱼感染鰤鱼诺卡氏菌的病例, 并从理化特性、药敏试验、回归感染及组织病理变化等方面对该菌株的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为小黄鱼养殖过程中由鰤鱼诺卡氏菌引起的内脏白点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