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94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172篇
海洋学   58篇
天文学   128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51.
B-3胞外多糖是从一株南极嗜冷菌Psychrobacter sp.B-3发酵液中提取的胞外多糖,前期研究发现该多糖能够激活巨噬细胞并影响其免疫调控活动。为探明其免疫调控途径,采用转录组学分析对经B-3多糖刺激的RAW264.7巨噬细胞系进行了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B-3多糖的刺激引起了420个基因的差异表达,其中上调178个、下调242个。差异表达基因与细胞功能存在诸多关联,但主要集中在代谢和免疫两个通路上:其中在多个免疫相关通路上,富集最显著的是抗原处理和表达途径;另一个明显富集的则是代谢通路,B-3多糖处理引起了大量参与代谢的酶类的表达变化,包括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质和核苷酸代谢相关基因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因此,B-3胞外多糖作为一种免疫激活剂直接影响了RAW264.7巨噬细胞系的免疫功能,同时也对其胞内的代谢途径产生了影响。本论文首次开展了南极嗜冷细菌胞外多糖对RAW264.7巨噬细胞系的影响,该研究为不同来源的活性多糖对巨噬细胞免疫激活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52.
植物在逆境下产生活性氧,诱导抗氧化酶活性、抗逆基因表达上调。采用梯度盐度胁迫的方法处理条斑紫菜,发现高盐胁迫下细胞内脱落酸(ABA)含量随盐度的增加而增加,提示条斑紫菜中可能存在ABA介导的抗氧化代谢通路。利用ABA间接合成途径相关的几种抑制剂处理条斑紫菜叶状体,高盐胁迫诱导氧自由基产生,在藻体复苏过程中通过测定光合作用参数的恢复情况,探测藻体受到的氧化伤害,从而证明条斑紫菜中ABA生物合成的可能路径。结果显示多效唑显著降低了光系统II的电子传递能力,说明条斑紫菜中C5前体的合成是通过类似真菌的MVA途径;萘普生减缓了光合参数的恢复,说明条斑紫菜中ABA合成途径类似于类胡萝卜素参与的间接途径;然而,间接途径合成最后一步的抑制剂钨酸钠却没有影响条斑紫菜胁迫后光合作用参数的恢复,说明条斑紫菜中可能存在经由脱落醇生成ABA的支路途径,而脱落醇可作为活性分子,调控抗氧化酶的表达。烯唑醇则可能引起ABA的分解代谢受到抑制,导致过氧化氢的过度产生,并最终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本文的结果为后续条斑紫菜ABA介导的抗氧化机制解析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53.
西北内陆盆地水循环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西北地区大开发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以及水资源开发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从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和生态水之间的转化关系为切入点,通过系统分析,揭示了西北内陆盆地水循环特征及水资源形成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54.
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年际变率的信号通道与ENSO循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SODA海洋同化资料,分析了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年际信号变异特征与ENSO循环的联系。结果表明,热带太平洋的年际变率表现为以160°W为纵轴的东西向和以6°—8°N为横轴的南北向的跷跷板分布,南太平洋和北太平洋中高纬度海洋的SOTA则与热带西太平洋SOTA同号,但强度较弱,这些变化都与ENSO事件密切相关,是ENSO事件的两个主要模态,具57和44个月显著周期。ENSO循环期间,热带西太平洋SOTA强信号中心沿赤道东传,到达赤道东太平洋后加强并北扩,导致ElNi?o或LaNi?a事件,同时从热带西太平洋有较弱SOTA信号向东北和西南传播,在南、北太平洋中高纬度海域产生弱SOTA;同期位于热带东太平洋反号的SOTA强信号中心沿10°—15°N(平均12°N)西传,至热带西太平洋后加强并南扩,为下次LaNi?a或ElNi?o事件准备条件,同时在北太平洋中高纬度海洋还存在着反号弱的SOTA。如此周而复始,完成ENSO循环。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年际变化信号除在赤道及以北的热带太平洋存在一个逆时针方向的传播通道外,同时在热带西太平洋有异常信号向南、北太平洋中高纬度海域传播,并指出ENSO循环期间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年际变率信号传播的可能通道。  相似文献   
555.
钱迈 《海洋学研究》2010,28(2):36-44
我国的《领海及毗连区法》第2条规定:"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的水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水"。我国的《海域使用管理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内水,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至海岸线的海域"。"两法"对"内水"的定义有水域和海域之分,因此容易引起解读上的分歧或执法上的模糊。分歧之一是,根据《海域使用管理法》,从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至海岸线部分,是否包括河口、海湾、滩涂等"内水";分歧之二是,根据《领海及毗连区法》,是否认定一部分"内水"即内海是由直线基线法所致。为什么"两法"对"内水"有水域和海域两种不同的定义?其一,"两法"针对的客体不同,《领海及毗连区法》针对的客体是国际或国外,该法的主体是国家主权;《海域使用管理法》针对的客体是国内海域,该法的主体是国内海域的使用管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称《公约》)规定"领海基线向陆一面的水域构成国家‘内水’的一部分",那么另一部分"内水"就是正常基线向陆一侧的水域,包括江、河、海湾等,它完全置于国家领土主权之下。其二,用专业术语上的海岸线替代《海域使用管理法》中的海岸线会出现矛盾。专业术语上同指水陆分界线的有海岸线和"干出线"两种。前者是涨潮时离岸最近的线,后者是退潮时离岸最远的线,依据《公约》规定:"测算领海宽度的正常基线是沿海国官方承认的大比例尺海图所标明的沿岸低潮线,即退潮时海水离岸最远的那条线",所以低潮线更加符合《公约》和《海域使用管理法》中海岸线的定义,怎样理解海岸线才不会出现矛盾呢?本文认为,完全意义上的海岸线是大潮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一条带状面,这个面有时被水淹没,有时出露,且宽窄不等,陡缓不一。当解读了《公约》的有关条款后,就不难理解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至海岸线的水域中有盐度为0.05~30和30~36范围的"内水"存在,盐度范围为0.05~30的"内水"是指按正常基线法划定领海基线而出现的"内水",包括水域和海域;盐度范围为30~36的"内水"是指按正常基线与按直线基线法划定的领海基线之间出现的"内水",即内海。它们在法律层面上有主从之分,不能混淆。  相似文献   
556.
胡志定  王慧  张强 《海洋测绘》2009,29(4):42-45
针对数字化航空影像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影像匹配的框标定位方法。先通过内边缘检测搜索框标所在的匹配窗口,然后采用模板匹配的方式确定框标的概略位置,再依据所有的框标概略位置整体确定模板图像的旋转参数,进而对各框标进行精确的匹配定位。为简化算法,还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学形态学的框标模板构建方法。实验证明,本算法自动化程度高、稳定、快速。  相似文献   
557.
最近学者们提出了组合同伦内点法(简记为CHIP方法)去求解一类非线性规划问题.在求解凸规划问题时,与内路径跟踪算法相比,文中在没有要求对数障碍函数是严格凸的以及解集是非空有界的条件下,取得了CHIP方法的全局收敛性结果.文中对CHIP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利用改进的方法去求解更大一类的非凸规划问题.数值例子表明此改进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58.
通过柱端加载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对8个内隔板三边焊接,而在未焊一边柱壁板上布置圆柱头栓钉的方钢管混凝土柱-H形钢梁节点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了不同轴压比情况下节点的破坏模式、延性、耗能性能等。试验结果表明,破坏之前节点具有良好的滞回性能、延性及耗能能力,满足现行抗震规范的要求。该节点可以用于方钢管混凝土柱两侧弯矩相差较大时,弯矩较小一侧节点。提出了相关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559.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 of mantle CO2should involv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from CO2source to accumulation.The crust-mantle pathway system is the key controlling factor of the distribution of mantle CO2,but has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The pathway system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CO2distribution in the Bohai Sea are analyzed using data on fault styles and information on the mantle and lithosphere.The relation between volcanic rock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mantle CO2is reassessed using age data for CO2accumulations.The distribution of mantle CO2is controlled by uplift of the asthenosphere and upper mantle,magma conduits in the mantle and fault systems in the crust.Uplifted regions of the asthenosphere are accumulation areas for CO2.The area with uplift of the Moho exhibits accumulation of mantle CO2at depth.CO2was mainly derived from vertical migration through the upper mantle and lower crust.The fault style in the upper crust controls the distance of horizontal migration and the locations of CO2concentrations.The distribution of mantle CO2and volcanic rocks are not the same,but both probably followed the same pathways sometimes.Mantle CO2in the Bohai Sea is concentrated in the Bozhong sag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particularly in a trap that formed before 5.1 Ma and is connected to crustal faults(the Bozhang faults)and lithospheric faults(the Tanlu faults).  相似文献   
560.
I present and discuss the fitting methodology I developed for very‐long time series (2088‐day‐long). This new method was first used to fit low degree modes, 𝓁 ≤ 25. That time series was also sub‐divided in somewhat shorter segments (728‐daylong) and also fitted for these low degrees, in order to measure changes with the solar activity level. I have recently extended the fitting in several “directions”: 1) to substantially higher degrees (𝓁 ≤ 125), 2) to shorter time series (364‐ and 182‐day‐long), and, 3) to additional 728‐day‐long segments, covering now some 10 years of observations. I present and discuss issues related to this expansion, namely problems at low frequencies affecting the f and p1 modes, and the inadequacy of the leakage matrix at higher degrees. I also present som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bserved temporal changes in the resulting frequencies. (© 2008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Weinhei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