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8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172篇
测绘学   65篇
大气科学   154篇
地球物理   84篇
地质学   278篇
海洋学   14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10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47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茶店桥地下河位于西南岩溶区,流域内"三水"转换迅速,地下水是当地的重要饮用水源。本文对流域内雨水、地表水、地下水中的SO_4~(2-)浓度进行了测试,利用氘(δD_(H_2O))、氧(δ~(18) O_(H_2O))同位素示踪地表水、地下水补给来源,用硫酸盐硫(δ~(34)S_(SO4))、氧(δ~(18) O_(SO4))同位素探讨了地表水、地下水中SO_4~(2-)的来源,并计算了地下河出口河水中不同SO_4~(2-)来源的贡献比例。结果表明:1不同水体中SO_4~(2-)浓度大小顺序为地表水地下水雨水,与邻近区域相比,茶店桥地下河流域雨水、地表水、地下水呈现富集SO_4~(2-)的特征。2地表水、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硫酸不仅和HCO_3~-共同参与了流域内碳酸盐岩的溶解,也参与了雨水中含钙镁颗粒物的溶解。3地表水δ~(34)S_(SO4)、δ~(18) O_(SO4)值分别介于-12.98‰~-10.19‰和-0.54‰~+9.13‰之间,地下水δ~(34)S_(SO4)、δ~(18) O_(SO4)值分别介于-14.32‰~+16.58‰和+2.81‰~+14.35‰之间,SW02的SO_4~(2-)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SW01、SW03、GW02、GW03、GW06主要来源于煤层,GW05主要来源于石膏,GW01、GW04为混合输入源。4地下河出口河水中大气降水带来的SO_4~(2-)贡献比例为13%,煤层硫化物氧化的贡献比例为40%,石膏溶解的贡献比例为47%。  相似文献   
172.
为了探讨流域岩溶生态系统土壤碳酸酐酶(CA)活性、有机碳含量及CA固碳之间的潜在关系,选取长江流域干流及支流沿岸不同地质生态环境下的10个样地,比较长江流域不同地质生态环境下表层土壤(0~20cm)中的碳酸酐酶(CA)活性与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岩溶区的表层土壤CA活性要高于非岩溶区(P0.01),土壤CA活性的差异与样地的地质类型及植被类型不同有关;(2)位于岩溶区高场(GC)样地的年平均SOC含量最高(1.09%),而位于非岩溶区外洲(WZ)样地的年平均SOC含量最低(0.29%),而且总体比较而言,长江流域冬季表层土壤的平均SOC含量显著高于夏季(P0.01);(3)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季节长江流域岩溶区表层土壤CA活性与SOC含量呈一定的正相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流域岩溶生态系统土壤CA与土壤固碳能力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3.
2014年冬季对西太平洋雅浦区Y3海山及其邻近大洋海域不同粒径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进行了现场观测,同时结合温度、盐度、营养盐数据,分析了Y3海山区总叶绿素a浓度分布情况,不同粒级浮游植物对总叶绿素a浓度的贡献率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与热带西太平洋大洋区(DY断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Y3海山A、B断面与DY断面水体平均叶绿素a浓度相差不大,分别为0.057、0.054和0.051mg/m3,A、B和DY三个断面各水层(0、30、75、100、150和200m)叶绿素a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009—0.205、0.005—0.236和0.007—0.229mg/m3。不同粒级浮游植物的叶绿素a占总叶绿素a的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微微型浮游植物、微型浮游植物和小型浮游植物,三者在各断面的比例分别为A断面:59.97%,25.39%,14.64%;B断面:50.87%,30.70%,18.43%;DY断面:55.87%,29.87%,14.26%。微微型浮游植物在整个调查区域为优势类群,在A、B和DY三个断面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025、0.026和0.029mg/m3。各站位均有次表层叶绿素a浓度最高值现象,其中Y3海山区西南部和东南部为叶绿素a浓度高值区。洋流、温度和营养盐均对叶绿素a浓度分布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发现海山经典假说不适用于2014年冬季的Y3海山区。  相似文献   
174.
黄逢昌 《气象学报》1937,13(1):53-60
陶格拉西教授(Paof.A.E Douglass),是美国秋爽州立大学(University of arizona;Tucson)的天文学者,彼在1901年,以日斑(sun spot)之消长,足以影响气候上微细之变动,这微细变动,又必影响及於树木之生长;树木生长之历程,又见之於年轮。因创斑与年轮之关系一说,此说一出,和者踵起,因时推进,范围益广,致有今日之大观,而成科学之一支。年轮一说,理论上,应用上,现在已获重要立足点,如推展日斑的材料。断定美国西南部原有民族 Pueblo Indian衰落的年代,均其例也,供给气候微细变动之材料,又其一例也。此文是记载最後一项研究步骤之概要 ;是逢昌个人,1936年夏,在秋爽实习时,陶氏所授而逢笔述也。  相似文献   
175.
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形态及其变异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对青岛、浙江、上海和厦门四地的三角褐指藻藻种及单个细胞克隆后多个藻株的形态及其变异现象进行了比较研究。青岛、上海藻种短期培养后,培养液细胞基本由梭形细胞组成;浙江和厦门藻种则基本由三出放射形细胞组成。正常培养液中卵形细胞比例均在0.1%以下。特定条件下,梭形和三出放射形细胞均能产生卵形细胞,卵形细胞也能发育成梭形或三出放射形细胞;三出放射形细胞可能经“突变”或“定向变异”转变成梭形细胞,而梭形细胞培养液中没有出现三出放射形细胞。培养液比重、温度及光照条件的改变短期内对细胞形态类型的转变没有明显影响;淡水和低温(4℃~8℃)的长期胁迫能使梭形和三出放射形藻株发生高比例的卵形细胞。  相似文献   
176.
对全球449个水位站的月平均和相应的年平均水位序列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用这两种水位序列进行计算,若不计异常升降值并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平均升降值参加统计,则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率分别为1.41mm/q和1.37mm/a,全球海平面升降区域性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77.
粤西水东湾现代沉积环境特征与泥沙搬运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粤西水东湾沉积地貌单元的现代沉积物分布特征分析与泥沙净搬运矢量计算表明,滨面斜坡沉积物主要由砂粒级物质组成,粒级参数Md,QD和SK具有从海向岸、自东向西变化的总趋势,泥沙净搬运趋势以向岸和西北为主。落潮三角洲沉积物较其邻近滨面斜坡有所粗化,分选从中部向两侧变好,泥沙在落潮流与波浪驱动下沿落潮三角洲边缘向西运动。口门内潮汐通道深槽泥沙净搬运趋势指向湖。湖区的沉积物以泥质为主,分选中等至差,并形成绕涨潮三角洲的泥沙环流元。  相似文献   
178.
1997年6~8月于山东省海阳市黄海集团公司养虾场,用5个实验围隔研究了对虾池不同粒级浮游生物的呼吸率和初级生产率.结果表明:(1)小型、微型及超微型浮游生物的呼吸率平均分别为0.07,0.38及0.31mg/(dm3·d),占各粒级浮游生物总呼吸率的9%,50%及41%.小型、微型及超微型浮游植物的生产率平均分别为0.04,1.26及0.15mg/(dm3·d),占相应粒级浮游植物总生产率的3%,87%及10%.各粒级浮游生物呼吸率占相应粒级浮游植物生产率的比例为:小型浮游生物175%;微型浮游生物30%;超微型浮游生物207%.(2)小型浮游动物、超微型浮游动物(含细菌)的呼吸率显著高于相应粒级浮游植物呼吸率,微型浮游植物的呼吸率明显高于微型浮游动物呼吸率.不同粒级浮游植物呼吸率的大小顺序为微型、超微型、小型,不同粒级浮游动物呼吸率顺序为超微型(含细菌)、微型、小型.  相似文献   
179.
在沿岸海域——厦门湾的定点观测站,研究了不同粒径悬浮颗粒物(SPM)、Chl-a和^234Th随潮汐的变化,结果表明,不管采样深度和粒级大小,Chl-a浓度的潮汐变化均为高潮大于低潮.SPM浓度的潮汐变化,表层的规律性很明显,即不管是第一天还是第二天,也不管粒径的大小,SPM浓度无例外地呈现高潮小于低潮之势.从不同粒径SPM、Chl-a的潮汐变化的比较可以看出,浮游植物等生源颗粒物在该研究水域的颗粒物中所占比例很小,颗粒物主要来自九龙江河流输入的悬浮物和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在沿岸海域,颗粒态^234Th是总^234Th的主要组成部分,^234Th各粒级的比活度均呈现高潮大于低潮的普遍趋势,基于^234Th估算的沿岸POC、PON等输出通量也存在潮汐变化的影响.文中对上述研究对象随潮汐变化的原因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0.
海洋浮游生物氮吸收动力学及其粒级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焦念志 《海洋与湖沼》1995,26(2):191-198
于1991年秋-1992年夏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网络站之一的胶州湾进行了4个季节的现场实验,运用^15N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胶州湾浮游生物群落对两种主要源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吸收动力学及其粒级特征。研究初步阐明自然浮游生物落在不同季节,对不同氮源的吸收特性和受控机制,首次在群落水平上给出不同粒级浮游生物氮吸收特征的定量描述,从而为新生产力研究,生态系能流分配和生源要素生物地化循环研究提供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