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7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70篇
测绘学   118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131篇
海洋学   44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98篇
自然地理   1782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罗燊  叶超 《地理学报》2023,78(1):241-255
“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科学发展的指针。治理是一个反映“四个面向”的国际前沿研究领域,也是地理学和其他学科研究的焦点。围绕地理学如何应对治理这一关键问题,基于人地耦合的理念,系统梳理国内外地理学进行治理研究的轨迹与特点,从价值、思想、方法、技术4个维度发掘面向治理的地理学发展路径,紧密联系地理学发展动态及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从基础研究、平台建设、人才培育3个方面提出发展策略。提升中国地理学在国际治理研究中的影响力,促进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将自然与人文有机结合的理念应用于社会治理,增进居民福祉,并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2.
陈婵  朱竑  杨蓉 《地理科学》2023,(3):434-444
重点刊物刊文是反映学科总体发展、内容结构、技术方法与机构分布的主要表现方式。以中国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内综合性刊物《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为来源,选取其中193篇地理学研究论文为数据,通过VOSViewer软件和可视化结构图结合的分析方法,从载文数量、发文作者、引用情况、研究机构、热点主题和研究方法,以及时空间尺度特征方面对地理学相关领域2001—2021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刊载的地理学论文呈现如下特点:(1)载文数量逐步增加,并呈现自然地理、GIS与遥感科学相对凸显,而人文与经济地理相对弱化的非均衡发展态势;(2)主要研究单位与学者相对集中,未能及时反映出学科发展新动向;(3)研究热点聚类表明传统地理学主题与新技术方法的结合已形成庞大的研究体系,与《地理学报》期刊相比呈现出明显错位;(4)研究方法上,自然地理与GIS、遥感技术的结合已成为主流,但人文与经济地理有待进一步与技术方法相结合;(5)论文研究的时空间尺度跨度大,更偏向中观、宏观层面的分析,微观层面视角的地理学研究成果目前尚未在该刊出现。总体上,现有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地球科学系统内部对地理学的...  相似文献   
103.
郭文 《地理科学》2023,(2):50-60
文化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探索程度,关涉文化地理学学科建设的深度,也是文化地理学科学研究是否成熟的标志。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文化地理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时至今日,学科内外依然对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式存在争论和疑虑。以文化研究的“弱范式”和“强范式”为切入点,对弱、强范式内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并对中国文化地理学研究范式进行解析,认为传统文化地理学和新文化地理学在本质上契合文化研究的“弱范式”和“强范式”,在实践中虽然每个范式都引发了争论,但也存在内部张力和延展可能,不应看作是范式的“断代”,将其理解为基于“范式选择”和“阐释效能”内涵更符合实际。在当前流动性和文化混杂性背景下,传统分割式单一范式思维不能较好地回应文化地理发展的新内涵,文化地理学范式探索应该是一个动态且需要不断确立学术话语权的过程,探索“时空综合视角”下的“混杂融合”范式更加符合新的时代诉求。未来中国文化地理学界需要超越“范式分割”和“阶段性求安式”的惯性思维,重新定位和精准把握文化地理学的时代使命和学术承诺,提升文化地理学范式解释能力,赋予文化地理学与时代匹配的范式内涵。  相似文献   
104.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可以有效促进地理学专业课程的教与学。本文以“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为例,按照组建课程思政改革团队、挖掘课程思政教学元素、改革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和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的总体思路,探索课程思政实践,强调从课程思政元素提炼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两方面进行地理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设计理念,为地理学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参考。课程基于专业重要知识点,润物无声地融入区域发展观、家国情怀、团队合作与求实创新精神等思政元素,同时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与讨论式、案例式、体验式教学相结合,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掌握。  相似文献   
105.
李小建 《地理科学》2023,(5):816-827
基于理论著作和其他文献,分析经济地理学家提出并具有较大影响的政治经济地理、制度经济地理学、演化经济地理学和关系经济地理学四大学派的特点和交叉,认为:政治经济地理与制度经济地理学在制度研究上有交叉;政治经济地理与演化经济地理学都重视“过程”或“演化”研究;政治经济地理与关系经济地理学在人与组织关系上有共同之处;关系经济地理学与演化经济地理学共同注重路径依赖;演化经济地理学强调制度与经济演化的关系,关系经济地理学关注制度与经济互动的关系,它们与制度经济地理学形成交错。各学派的核心特征为:政治经济地理聚焦政治经济(生产关系)的地理过程,制度经济地理学研究特定地域制度塑造或制约经济行为及经济结果,演化经济地理学关注企业等经济主体的空间演化,关系经济地理学注重形成经济景观的各相关因素的关联作用。这些学派弥补了经济地理学规范分析的一些不足,同时在普遍规律研究上有明显缺陷。中国经济地理学理论建设在鼓励学术观点争鸣的同时,应注意兼顾现象的特殊性和理论的一般性。  相似文献   
106.
新时期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格局显著、研究尺度下沉,了解县域村镇人口迁移规律模式与影响机制对县域村镇规划编制及发展战略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CiteSpace分别识别1985年、2009年以来中国的县域村镇尺度人口迁移研究热点,分析显示新旧热点联系紧密,理论与实证研究稳步发展,三十多年间学者关注的主要议题大体一致,集中在迁移主体特征、迁移过程的规律模式、迁移的影响因素与机制及迁移带来的影响与效应四个方面,由此系统性梳理归纳出国内关于县域村镇人口迁移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进展。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学界研究趋势提出可重点关注的4类议题:(1)创新理论方法与基础数据研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规范数据采集与统计口径、寻求学科交叉融合应用将极大扩展县域村镇人口迁移研究的想象空间。(2)尺度纵横向比较研究。探索不同尺度迁移规律,借鉴其他地区同尺度人口规划经验,以提出适应不同层级发展需求的策略。(3)迁移的时空演变与影响机制研究。关注下沉尺度的县域内部人口迁移模式,回溯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家庭迁移模式,关注制度变量与迁移时间等新影响因素。(4)迁移的微观影响与效应研究。运用新理论与方法在个体与家庭微观层...  相似文献   
107.
法律地理学是针对法律和地理学交叉点以及与之相关问题的重要理论,西方学者在法律地理学视角下对人文地理诸多传统研究领域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从而将空间与地方问题置于人-地-法的全新理论框架下进行解读。政治生态学属于典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基于法律地理学的视角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大量的案例,丰富了政治生态学的理论。本文在介绍了法律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内涵以及研究概况后,重点对国外运用法律地理学视角开展的政治生态学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法律对自然景观的塑造、自然资源的复杂性及其法律响应、环境管制中的法律多元性及其矛盾三个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法律作为调节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有效手段,对法律、人类与环境三者之间关系的探究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引入法律地理学这一视角,为今后中国的政治生态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08.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85年,是我国首批建成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是我国地理学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我国地理信息系统事业的开拓者、倡导者和实践者,实验室为中国地理信息科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奠基性的重大贡献。2010年和2015年实验室连续2次在科技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目前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杨元喜院士,实验室主任为苏奋振研究员。  相似文献   
109.
编辑论坛     
正张家界在留住世界地质公园金字招牌的全民"迎检"中,找回了地质公园的真正意义——"保护才是最好的开发"导刊第十一期在做封面策划《寻找"张家界"》时曾采访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专家,此次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验收专家,葡萄牙TRAS-OS-蒙特斯与奥拓杜罗大学地质学院副教授Artur Agostinho de Abreu e Sá(阿图尔·阿伯·萨)。但是因为阿图尔·阿伯·萨教授出差,我们在杂志出刊后才收到他的回信。我们仍然想跟读者分享这名联合国专家对于世界地质公园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0.
正2014年9月,由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叶超副教授著的《体国经野: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理论与历史》一书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0万字,逻辑合理、结构清晰、内容丰富,语言精炼。全书分为七章,绪论章,交代了研究的背景、问题与方法论,将城乡关系这一问题置于现代化与意识形态的发展目标、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演变的大环境之中,提出"城乡关系是否协调"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