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201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大亚湾的马尾藻种类多,分布广,生物量高,资源丰富。马尾藻资源与生长基质、潮流等关系密切。文中讨论了半叶马尾藻Sargassumhemiphyllum和亨氏马尾藻S.henslowianum的生物量与密度、藻体长度和单株藻体重量间关系,以及不同潮位马尾藻的资源状况。  相似文献   
92.
根据1990年12月─1991年12月在大亚湾进行每月1次的观测,分析了三氮的周年变化特征,讨论了三氮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其与溶解氮、叶绿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3.
许金殿  曾刚 《台湾海峡》1991,10(1):33-38
本文以实测资料为依据,利用时间序列功率谱的方法,分析大亚湾湾口冬季的海流波动特点,得出了本海域海流波动是以半日分潮潮流为主的半日分潮、全日分潮和浅海分潮潮流共存的波动形式,其振幅表层大于底层等结论。文中还指出了半日分潮、全日分潮和浅海分潮潮流波动振幅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94.
大亚湾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刚  许金殿 《台湾海峡》1991,10(2):110-116
本文根据1987年1~12月逐月的水文实测资料,利用统计方法,详细地分析了大亚湾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和年、日变化特征以及影响水温变化的主要因子,文内还指出了本海域常见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水温日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95.
大亚湾大鹏澳周边河流中营养盐的分布及入海通量的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于2001年8月(夏季)和2002年1月(冬季),测定了大亚湾大鹏澳3条主要入海河流南涌河、王母河和龙歧河水体中NO2-N、NO3-N、NH3-N、PO4-P、SiO3-Si的浓度水平,分析其分布特征和主要来源,并估算其入海通量.结果表明,N、P营养盐浓度夏季高于冬季,Si的则相反.无论夏、冬季,这3条河流水体中的NO3-N均是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态.水体中N营养盐主要来源于农田氮肥的流失,其次是生活、工业区的排污;水体中P营养盐主要来源于生活区的排污,其次是农田磷肥的流失;人类活动对水体中Si营养盐浓度的影响最小.夏季N、P、Si营养盐入海通量分别约为67.363、3.645、11.718g/s,冬季分别约为0.934、0.515、23.285g/s。N、P入海通量夏季比冬季高得多,Si的别相反.营养盐入海输送量中N:P:Si的原子比夏季约为13:1:4,冬季约为4:1:50。  相似文献   
96.
大亚湾浅水石珊瑚的分布现状及生态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利用玻璃底桶和潜水员观察了大亚湾的珊瑚分布情况,发现湾北岸和湾中部9个岛屿均有较多珊瑚分布。采用珊瑚礁普查方法,对珊瑚密集分布区进行了19个断面调查,测得珊瑚的覆盖率介于7.5%—58.8%之间。大亚湾的珊瑚绝大多数为浅水石珊瑚,本次调查共鉴定出17种浅水石珊瑚,优势种为精巧扁脑珊瑚Platygyra daedalea、标准蜂巢珊瑚Favia speciosa、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e、盾形陀螺珊瑚Turbinaria peltata等8个种类。绝大多数珊瑚分布于2—4m水深范围内,最深可达7—8m,珊瑚分布的底质以砂和砾石为主。对大亚湾北岸珊瑚存在的原因进行探讨,建议对大亚湾的珊瑚做进一步调查,并采取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7.
大亚湾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88年9月-1989年1月在大亚湾潮间带采集底栖动物标本,经分类研究发现,共有547种,其中藻类91种,多毛类120种,软体动物209种,甲壳动物83种,棘皮动物19种,其他动物25种。研究表明,其区系性质以热带亚热带暖水种占多数,有许多热带种发展成优势种。在水平分布上,岩石相种类(316)>沙滩种数(222)>红树林泥滩(51);在垂直分布上,中潮区种数(398)>低潮区(221)>红树林  相似文献   
98.
根据1998年4月至6月和1999年3月至6月对大亚湾澳头海域增养殖区的水环境监测,采用误差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各环境因子对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与远距角毛藻Chaetoceros distan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硒、铁分别对细弱海链藻水华、远距角毛藻水华的发生起重要作用。采用单纯形法建立了藻类生物量与主要影响因子的多无非线Cobb-Douglass方程,对2种藻类水发生状态的模拟结果准确分别为77.8%和100%。  相似文献   
99.
阐述了大亚湾北部沿岸污水排海位置优选的方法。根据研究海区的水深条件、海岸地形特点、欧拉余流流场、海流流速、渔业水产、旅游等资源的分布特征和水质条件等,定性地确定6个预选排污海区。然后利用Roberts的近区初始稀释模型和二维水质模型,以南海石油化工项目的污水排海为例,定量地计算被确定的六个预选排污海区的稀释扩散输移能力。通过比较,认为大亚湾北部沿岸的污水不适宜就近排入靠岸海域。当污水量不大时,排污位置选在距马鞭洲岛南端以东约4km处(即C海区),可达到环境、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统一的效果。但当污水量较大,排海污染物量大时,排污海域的位置应选择在赤洲岛与黄毛山岛之间,即E海区.或在C海区与E海区之间。  相似文献   
100.
大亚湾近岸沉积物进行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吸附研究。测得各放射性核素的吸附分配系数分别为:^85Sr,160;^134Cs,330;^60Co,6400;^141Ce,9500;^59Fe,9400;^54Mn,15000。并测得核素吸附分配系数随悬浮物浓度和示踪剂活度变化的规律。当悬浮物浓度增加时,^85Sr,^59Fe的Kd值显著降低,^141Ce,^54Mn,^60Co的Kd值稍有降低,而^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