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62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189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22.
万欣 《地球化学》1977,(4):250-261,313
In the light of mineral assemblages, mineralogical generation and genesis of chromite ores, some geochemical aspects are investigated with respect to . relative abundance, the transportion and association mechanisms of Cr and related el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metasomatie alteration of primary chromian spinel during migmatization. The formation of Fe-chromite is a result of metasomatism from primary magnesian Al-chromite through ultrametamorphism. A knowledge of its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will not only be desirable to understanding the chemistry of the oreforming fluid during later metasomatism, but also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nns as to the transport of Cr and some other points concerning geochemical evolution. Critical influence of SiO2 and Al2O3 concentrations has been recognized upon the enrichment and dispersion of Cr in the course of ultrametamorphism.  相似文献   
23.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是国内铬铁矿床出露点最多,且铬铁矿石储量、产量最大的一个蛇绿岩带。根据空间展布规律,该岩带被划分为东段(曲水—墨脱)、中段(昂仁—仁布)和西段(萨嘎至中印边境)3部分。其中,西段自萨嘎以西分为南、北两支亚带。长期以来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东段和中段,西段的研究程度非常薄弱,尤其是北亚带。不同区段研究程度的不平衡十分不利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内铬铁矿找矿工作的开展。错不扎蛇绿岩体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的北亚带,呈北西-南东向带状产出,主要由方辉橄榄岩组成,并普遍发育基性岩脉。野外地质调查在该蛇绿岩体中发现了多个铬铁矿化点,矿化体呈透镜状产于方辉橄榄岩中,出露地表的长度为0.5~1m,厚为0.2~0.5 m,矿石均为致密块状。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错不扎铬铁矿属于高铬型铬铁矿,铬尖晶石的Cr#[=100×Cr/(Cr+Al)]为75~78,Mg#[=100×Mg/(Mg+Fe2+)]为66~69。计算结果表明,母岩浆的FeO/MgO比值为0.51~0.65,Al2O3和Ti O2含量分别为11.27%~12.1%和0.19%~0.4%,与玻安质岩浆的化学成分相当。然而,针状单斜辉石出溶体的发现指示错不扎铬铁矿可能还经历了一个深部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24.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科洛、二克山火山岩的成因,是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作者根据岩相学、地球化学、模式计算等一系列工作,认为这组钾质玄武岩是含金云母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低度局部熔融的产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经历了结晶分异和同化混染,从而形成一套具成因联系的新生代大陆板内钾质碱性玄武岩。本文试从微量元素方面对此结论提供证据,并显示钾质熔岩及幔源包体的微量元素特征,由此说明地幔交代作用在钾质系列岩浆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5.
董振信  陈立辉 《岩石学报》1999,15(4):607-615
通过对我国东部北起黑龙江省南至海南省31个产地的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橄榄岩类 (纯橄岩、方辉橄榄岩及二辉橄榄岩) 包体和辉石岩类包体中的160 多个尖晶石电子探针分析数据, 论述了尖晶石的Cr-Al, Fe-Mg, Ni-Mg 主元素及有关比值和端员组分之间的关系, 分析研究了不同岩类包体中尖晶石的颜色、成分及成因之间的联系。并利用所分析的有关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共生矿物的电子探针分析数据, 采用新的、较合理的Brey-Kohler温度计及Kohler-Brey 压力计和Ballhaus etal. 氧逸度计算方法进行了计算, 探讨了尖晶石成分与其形成温度、压力和氧逸度状态的关系, 指出了尖晶石成分所反映的地幔亏损程度及部分熔融程度的变化规律及尖晶石 (相) 稳定的温度、压力和氧逸度范围。  相似文献   
26.
尖晶石是地幔橄榄岩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矿物,虽然含量很低,却可以作为其寄主岩石——地幔橄榄岩——的成因指示剂.普兰岩体东部铬尖晶石分布广泛,几乎在所有岩石类型中都有出现.通过矿物学特征的研究,认为尖晶石可分为两类,一类较自形,颜色较深;另一类多呈不规则状和蠕虫状,颜色较浅.根据其化学特征,又可分为富铬型的尖晶石(Cr#>60)和富铝型的尖晶石(Cr#<60),富铬型尖晶石主要出现在纯橄岩、蛇纹岩和辉石岩中,富铝型尖晶石主要出现在二辉橄榄岩中.其中,方辉橄榄岩中的尖晶石形态、化学成分变化比较大,说明它经历了较为复杂的形成和变化过程.通过对尖晶石矿物学和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认为该区尖晶石具有深海橄榄岩和上部俯冲板片(SSZ)构造环境橄榄岩特征,普兰岩体可能先后经历了MOR和SSZ两种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27.
以Mn、Co、Ni的无机盐为反应原料,采用固相法制备粉体材料Mn1.8Co0.2NiO4。利用XRD、差热-热失重表征了粉体的晶相及晶型的转化。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Ni原料均可以合成具有单一尖晶石结构的金属氧化物,其中间的反应过程存在差异,差异是由固相反应的拓扑学特征决定的。  相似文献   
28.
平南幔源包体中橄榄石的显微构造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南玄武岩中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体的平衡温度为930~980℃, 平衡深度为59~74km, 包体中橄榄石的扭折带滑移系多为(010) [100], 但也有(001) [100]的滑移系类型; 斜方辉石的滑移系为(100) [001], 它们均为高温低应变速率下的滑移系, 说明该区的上地幔主要是在高温低应变速率条件下经历了塑性变形作用.橄榄石位错组态多样, 有自由位错、位错壁、位错弓弯、缠结、{110}滑移带, 反映了上地幔的塑性变形特征.根据位错壁的大小估算, 上地幔差异流动应力为24.5~42.1MPa, 流动速率为2.93×10-17~8.36×10-16s-1, 有效粘度为1.72×1023~2.80×1024 Pa·s, 特征与中国东部新生代上地幔较为一致, 反映同处于拉张环境.   相似文献   
29.
Al掺杂对尖晶石型LiMn2O4结构及循环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柠檬酸作为螯合物的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Al3+掺杂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AlxMn2-xO4,并用XRD、SEM等多种测试手段研究了不同掺杂铝量对粉体形貌、晶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800℃烧结可获得单一尖晶石结构的物相。随着Al3+掺入量的增加,LiAlxMn2-xO4的晶格常数变小,晶格更趋于完整,有利于抑制因锂的反复脱嵌而造成结构的破坏。实验表明,当掺Al量为0.05时,首次放电容量为103.8 mAh/g,25次循环后容量还有100.6 mAh/g,容量衰减仅为3.08%。该正极材料具备高的容量和优异的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30.
第一原理计算过渡金属掺杂尖晶石型LiMn2O4的电子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对过渡金属掺杂锰酸锂后放电平台的升高现象有众多实验研究,但对其机理的研究却鲜见报道.采用第一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过渡金属M(M=Ti、Cr、Fe、Co、Ni、Cu、Zn)掺杂尖晶石型LiMn2O4的电子结构,并以此分析放电平台的升高机理.电子态密度分析发现由于M-3d能带的诱导作用,出现了新的O-2p能带,而锂脱出时获得的电子,主要是由费米能级附近O-2p能带提供的.当过渡金属M由Ti变化到Zn时,M-3d能带逐渐向低能量的方向移动,新的O-2p能带出现的位置也随之下移,当Li脱出时,需要更多的能量才能从低能量的O-2p能带上获得电子,因而体系能够获得较高的嵌入电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