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91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1 毫秒
61.
基于CMIP5中的5个全球气候模式统计降尺度的降水、最高和最低气温等数据,利用标准降水蒸发指数(SPEI)和强度-面积-持续时间(IAD)方法识别全球升温1.5℃与2.0℃情景下中亚地区干旱事件,结合30 m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探讨中亚干旱事件的演变及耕地暴露度变化。结果表明:相比基准期(1986—2005年),中亚地区的降水和潜在蒸发量均有所增加;全球升温1.5℃与2.0℃情景下,中亚地区的干旱事件频次、强度和面积均将增加,其中重旱和极旱事件的频次和影响面积大幅上升,而中旱事件的频次和影响面积持续下降;1986—2005年中亚地区年均干旱耕地暴露度约11.5万km2,全球升温1.5℃和2.0℃情景下,干旱耕地暴露度将分别上升到17.9万km2和28.6万km2,且暴露在极旱下的耕地面积增加最明显。全球升温1.5℃与2.0℃情景下,增加的干旱事件将会严重威胁当地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中亚地区需对干旱事件采取长期的减缓与适应措施。  相似文献   
62.
西南天山东柯坪推覆系古地震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南天山柯坪推覆系发育多排逆断裂-褶皱带,各排逆断裂-褶皱带的变形速率并不一致,古地震发生规律也可能具有不同特点.自汶川地震造成龙门山中央和前山两条断裂同时活动之后,对于如何判断多条逆断裂级联破裂的逆断裂古地震事件,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文中通过对东柯坪塔格和萨尔干塔格两排逆断裂-褶皱带山前多期地貌面(冲洪积扇面)上发...  相似文献   
63.
通过问卷调查,具体分析了吉林省敦化市乡村人群对气候变化趋势和极端冷暖年的感知偏差及人群分异.发现乡村人群对气候变化趋势的感知与科学事实比较符合,由于对变暖转折年代更敏感,因而对变暖的确认度在一些时段与科学事实在变化程度或幅度上存在比较大的偏差.乡村人群对极端冷暖年不如对趋势感知的准确度高.经验积累影响乡村人群对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64.
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的宇宙核素暴露年龄首次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青藏高原在第四纪时期究竟发育了几次冰期及时代研究深受国内外地球科学家关注,然而,老冰碛物的年代测定问题一直未突破。近年来发展成熟的就地成因宇宙核素(10Be,26Al)及宇宙气体(21Ne)的表面暴露年龄测定方法为冰碛物测年提供了条件。我们对青藏高原东部及腹地的第四纪冰川漂砾进行了核素年龄测试研究,并初步讨论了高原第四纪冰川发育及古环境变迁。   相似文献   
65.
极端日夜复合高温往往会造成更为严重的社会经济影响及健康风险,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基于ERA5逐小时资料,针对中国区域极端日夜复合湿热和高温事件的变化及其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指出,中国区域夏季极端湿热和高温在空间分布上较为一致,强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但高频中心主要出现在北方地区.两类事件发生频次在全国范围内均呈明显增加趋势,尤其在西部和北部地区.进一步研究表明,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湿度异常在极端湿热事件变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部分区域甚至超过温度异常的影响.随着极端湿热事件的增加其影响也在加剧,自1961年以来中国暴露于极端湿热事件的人口数量和城市面积增速明显大于高温事件.  相似文献   
66.
针对视频监控系统中人群异常行为检测准确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时空立方体的人群异常行为检测与定位方法。首先利用光流法计算等间距采样的特征点光流场,然后根据光流场计算特征点的运动速度、方向和方向熵3个特征量,并分别将其统计直方图投影到对应的三维立体空间中,构建描述人群行为的时空立方体特征。同时,将图像分成多个子区域,并计算各子区域的时空立方体特征;设计基于最近邻分类和支持向量机的级联分类器,完成人群异常行为的检测与定位。结果表明,该方法比现有方法能更准确地检测视频中的异常人群。  相似文献   
67.
68.
本文以丰富的实际资料,论证了地下水中微量元素锶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其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相似文献   
69.
已有研究很少关注区际迁徙人群在不同尺度上空间分布的动态估算问题。COVID-19疫情爆发以来,坚决防止疫情扩散成为社会最紧迫的事情。在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前夕,已有500多 万人离开了武汉,快速准确地推算这部分人群的去向,可以为防止疫情扩散和制定防疫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此为例,基于开源腾讯位置请求大数据、百度迁徙大数据、土地覆盖数据等多源地理时空大数据,提出一种区际迁徙人群多层次空间分布动态估算模型,用于推算2020年除夕 (2020年1月24日)之前从武汉流入湖北省内各地的人群数量及其分布特征。结果显示:① 春节时段湖北省各地级市农村地 区人群增加数量占人群变化总量的比例平均达124.7%,从武汉市迁入各地级市的人群中至少51.3%流入农村地区;② 区县尺 度人群变化总量的空间分布呈现3个圈层结构:第一圈层为疫情核心区,包括武汉及其周边地区,以人群流出为主;第二圈层为 重点关注区,包括黄冈、黄石、仙桃、天门、潜江、随州、襄阳,以及孝感、荆门、荆州和咸宁的部分地区,以人群总量和农村地区人 群数量大幅增加为主;第三圈层为次级关注区,包括湖北西部宜昌、恩施、神农架和荆门部分地区,以人群小幅流入为主。最后,建议湖北省内,尤其是位于第二圈层内的区县,应高度关注农村地区人群的疫情防控。此研究成果在2~3天完成,显示大数据是可以快速地响应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为决策的制定提供一定支持的。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