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223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622篇
海洋学   42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8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01.
华池油田华152区低渗透砂岩储层敏感性及其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池油田华152区长3油层组储层为曲流河三角洲粉-细粒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矿物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填隙物含量较高,孔隙结构以中孔细喉型为主,物性较差,属低渗透储层。主要成岩矿物(伊利石、绿泥石、伊/蒙混层、高岭石、方解石、白云石等)使储层对外来流体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反应。“五敏”实验结果表明,储层速敏和碱敏均为弱-中等偏弱,部分伊/蒙混层、绿泥石、碳酸盐矿物含量高的样品表现出强水敏、强酸敏、强盐敏的特征;油田水结垢实验表明,注入水与地层水、储层岩石不配伍产生盐垢CaCO3,CaSO4,实验为开采过程中回注地层水和注气开采等工艺提供油层保护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2.
The detention pond is one of the crucial items in detention facilities. It may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occurrence of peak discharge, control the center of flood flow, and reduce the amount of soil los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analyzing the detention volume change of a detention pond with long-duration rainfall under the known isosceles trapezoidal inflow hydrograph model. The volume change of detention, which is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a givenisosceles trapezoidal inflow hydrograph and the extent of peak attenuation, is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non-dimensional detention theory and the related mathematical analyses. The minimum detention volume of a detention pond can therefore be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estimated of volume change of detention. The proposed detention volume estimation model can be used for the design of detention of facilities during the hillsid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03.
节理岩体几何结构非常复杂,研究其渗流特性对于指导含水岩层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价值。应用离散裂隙网络模型DFN方法,基于VC++6.0软件平台,建立了平面渗流分析方法,分析了节理岩体不同几何分布情况下的渗透率张量特征,通过定义渗流定向性系数对岩体渗流的定向性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单组节理岩体渗流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渗流定向性随着节理角度变化显著;节理随着节理贯通性增加,节理渗透率呈现对数增加趋势;两组节理情况下,各向异性特征随着节理组间夹角变化;两组节理岩体渗流特征研究中,正交分布下,岩体仍存在各向异性,但渗流定向性系数较低;当节理倾角服从正态分布时,随着节理倾角标准差增大,渗透率增加;两组节理夹角不同时,节理渗透主方向倾角随着夹角增大而相应增大,基本沿两组节理夹角方向的角平分线方向。  相似文献   
104.
广西龙滩库区于2009年度至2010年2个年度库水加卸载及渗透过程中,在交比屯、坪上、中良坪和向阳4个地点进行了5期次大地电磁定点测量,观测频段为320 Hz~1000 s.结合区域深部电性结构探测研究成果分析.结果显示,4个测点位于不同的岩性和深部电性结构区域,4个测点上观测的5期次视电阻率值发生变化的频段不同,位于库区中游的坪上、中良坪和向阳3个测点上5期次测量的视电阻率数值在频率1 Hz以下频段在高水位时段测量值小、在低水位时段测量值大,位于库首区域的交比屯测点在最高水位时段视电阻率数值最小,说明库水在加卸载及渗透过程中对地下介质有明显影响,库区上游库水渗透影响深度可达7 km左右,在坝首区域可达10 km.龙滩水库区4个地震丛集区中的3个地震丛集区的震源区位于具有低阻特性的二迭系下统和石炭系地层的下部,以岩溶水体诱发地震为主;位于坝首地震丛集区的震源区位于上宽下窄似"铆钉状"的高阻体下部,推测是因水库蓄水后水体压力增大和库水渗透作用下,在聚集高变形能的脆性高电阻体内部发生的地震.电磁探测结果说明库水渗透对龙滩水库区地震孕育和发生起着重要、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5.
地震的孕育和异常的产生是多物理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其中应力场、渗流场和热场是其中最重要的物理场.岩石变形与热效应导致流体孔隙压力和渗透特性的改变;流-固传热和岩石变形生热引起温度变化;热应力与流体孔隙压力变化影响岩石变形.  相似文献   
106.
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东缘上石炭统KT-Ⅰ油层组主要发育局限海台地-开阔海台地碳酸盐沉积,间夹蒸发岩层。由于区域性白云石化作用,KT-Ⅰ油层组中白云岩广泛分布,为主要油气储集层。研究表明,白云岩中白云石为泥晶、粉晶或细晶,半自形-他形;略富钙,有序度较低(0.336~0.504);δ18OPDB值在-1.06‰~+2.45‰之间,比石炭纪海水(δ18OPDB值介于-1‰~-2‰之间)偏正;δ13CPDB值在+3.36‰~+5.94‰之间,与石炭纪海水(δ13CPDB值介于+3.1‰~+4.7‰之间)接近;锶同位素值接近石炭纪海水(87Sr/86Sr值在0.7082~0.7088之间);微量元素Mn含量平均为92.57 μg/g,Fe含量平均为447.52 μg/g,接近被交代的灰岩含量;Na和K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98.80 μg/g 和5.89 μg/g,显示交代流体为蒸发海水。上述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资料表明,研究区石炭系KT-Ⅰ油层组白云岩具有渗透-回流机理白云岩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7.
太湖疏浚底泥堆场黏土防渗层阻隔污染物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涛  张志红  唐保荣 《岩土力学》2012,33(4):993-998
底泥疏浚是治理太湖污染的必要途径之一。限于目前国内的经济与技术条件以及疏浚底泥的数量巨大,太湖雪浪底泥堆场只能直接采用下部的天然黏性土层作为防渗层而不加任何处理。为了确保疏浚污染底泥在堆放期间不对周围环境和地下水造成污染,采用渗透与阻隔、静态吸附、动态土柱等试验测定和分析了黏土层对底泥中主要污染物(总氮、氨氮、硝氮、亚硝氮、总磷、化学耗氧量(COD))渗透和运移的阻隔能力,同时得到了可用于分析污染物在土层中运移和转化规律的一些重要参数。试验结果表明,雪浪堆场下部的黏土层对疏浚底泥中的主要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吸附和阻隔能力。  相似文献   
108.
李华伟  白冰  王梦恕  许韬 《岩土力学》2015,36(5):1306-1312
根据饱和多孔介质中考虑释放效应的一维渗透作用的可溶性污染物的迁移控制方程,通过Laplace变换和Fourier变换及其逆变换求得相应的通解形式。根据半无限体表面可溶性污染物点源注入情形下的基本解,通过积分方法得到半无限体表面圆形区域上作用循环浓度污染物后,在多孔介质内部污染物迁移过程的求解方法。作为一个典型算例,对渗透作用下循环浓度污染源引起的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过程进行分析。算例表明,当污染源浓度为周期变化时,多孔介质内部污染物的浓度随时间增长由不稳定的周期变化过程逐渐过渡到稳定的循环过程,而某一深度处污染物浓度的相位则相应滞后。此时,稳定后的污染物浓度周期与污染源浓度周期相同。实际上,随多孔介质表面污染源浓度的周期变化,在靠近多孔介质表面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污染物浓度在深度方向也呈增大或减小的交替变化过程。另一方面,在污染源循环变化过程中污染物不断向深处推进,而最终其影响范围限定在某一深度内。  相似文献   
109.
鄂尔多斯盆地古峰庄-麻黄山地区长6、长8超低渗透油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与沉积埋藏史-热史综合分析表明,古峰庄-麻黄山地区长6、长8油藏为一期成藏,成藏时间为早白垩世。成藏过程中,长7油源成藏早期向长8单向充注,成藏中期向长6、长8双向充注,成藏后期则向长6单向充注。成藏过程的这种动态变化主要由源储距离及其垂向组合关系、油源岩生烃高峰、储层边致密边成藏等成藏要素联合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110.
针对真空预压加固处理过程中容易形成的淤堵现象,结合室内真空预压模型试验,进行了不同颗粒组成和不同真空度条件下的室内试验,揭示了淤堵泥层的形成特性和机理,建立了排水量及平均含水率随时间变化的预测模型。试验表明,在低真空度作用下,由于其渗透路径宽而长,淤堵泥层厚度较大,但含水率和密实度低,形成的孔隙直径分布广且分布较均匀;而在高真空度作用下渗透路径窄而短,淤堵泥层厚度小但含水率和密实度高,形成的孔隙直径较小且分布集中;黏粒含量越高形成的孔隙直径越小,集中程度较高,滤层结构越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