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5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220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402篇
海洋学   533篇
综合类   123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3篇
  1942年   1篇
  1939年   1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万一千  刘青 《热带海洋》1997,16(3):78-82
动用光谱动用和GC-MS方法首次从卡氏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catelai中分离和鉴定出8个化合物:1,十六碳酸;2,异丁基十六碳酸酯;3,鲨肝醇;4,十六酸丙酯;5,2,3-二羟基丙基十八酸酯;6。2β,3β-环氧基-5a--雄甾烷-17-醇;7,14-甲基-5-α-胆甾-8-烯-3-酮;8,2α,3α-环氧基-5α-雄甾烷-17-醇。  相似文献   
12.
两种虾、贝、藻综合养殖模式的初步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孔石莼(Ulva pertusavar)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以2种方式搭配放养,旨在查明其各自的生态特征及养殖效果。实验中对虾设2个放养密度,分别为17尾/m2和34尾/m2;牡蛎、石莼各设1个放养密度,分别为1 700 g/m2,140 g/m2。实验结果表明,经过50 d的实验,2个密度下对虾的生长均是混养明显快于分养模式(高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体重分别为(7.04±0.19)g,(5.20±0.22)g;低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体重分别为(7.89±0.34)g,(5.66±0.30)g)。总产量也是混养模式稍高于分养模式[高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产量分别为(330.92±8.91)g,(189.47±8.05)g;低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产量分别为(264.97±11.46)g,(135.82±7.27)g]。混养模式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的含量高于分室循环水模式中的含量,其它水化学指标间没有明显差异。分养循环水模式下虾室中水体过清、透明度过高,从而导致水中光照强度和光色的变化可能是其中对虾生长较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凡纳滨对虾高密度养殖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时间 4 0天 ,放苗密度 5 0 0尾 /m2 、10 0 0尾 /m2 。凡纳滨对虾初体长为 2 .5 88±0 .341cm ,初体重 (0 .2 39± 0 .0 86 ) g。养殖水体中放置筛绢隔断 ,在不换水的条件下 ,监测水体中无机磷、氨氮的变化趋势 ,初步实验高密度和分隔养殖的效果。结果表明 ,高、低密度氨氮、无机磷差异均为极显著 (P <0 .0 1) ;成活率、产量差异均为显著 (P <0 .0 5 )。高、低密度特定生长率 体重 差异不显著 (P >0 .0 5 )。观察到不同时间不同密度凡纳滨对虾对筛绢隔断的反应不同 ,表明对虾能利用隔断筛绢 ,从而有效提高养殖容量  相似文献   
14.
凡纳滨对虾咸淡水养殖系统内细菌群落组成的PCR-DGGE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PCR(polym erase chain reaction)-DGGE(denaturing grad ient gel electrophoresis)及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 ei咸淡水养殖系统内各种环境的细菌群落组成进行了比较研究。传统的微生物培养计数表明,从海湾水、养殖池水到对虾粪样,细菌和弧菌的数量表现出依次增加的趋势,粪样及肠壁中弧菌的数量高出外界水环境1—4个数量级。相对于外界水环境,粪样中有很高的芽孢杆菌孢子含量,但是肠壁定植细菌中不存在芽孢杆菌(孢子)。PCR-DGGE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海湾沿岸、养殖池、对虾粪便到对虾肠壁,细菌群落的多样性由高到低,无论是在哪种环境,群落的优势种都十分明显,且只有2—4种。来自同一环境各样品间的细菌群落组成非常相似,来自不同环境的样品,其细菌群落组成差别较大。聚类图上各簇的排列顺序反映了样品在取样空间分布上的毗邻次序和它们的相似程度。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三亚滨珊瑚生长率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海南岛三亚不同珊瑚岸礁区两个不同生长年取滨珊瑚样品的生长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点,冬季生长率低,春季至秋季生长率高,并获取了滨珊瑚的季节生长率时间变化序列,珊瑚生长率与主要环境因素的对比表明,滨珊瑚的生长率主要与海水温度相关,而与降水和日照时数的相关性不明显,春季和夏季的生长率与冬季和早春(12~3月)的海水温度相关,其他季节的生长率与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关系不明显,初步认为低海水温度及三亚岸礁区浓珊瑚季节生长率变化的主要环境控制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两个N—酰基神经鞘氨醇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南海细枝竹节珊瑚Isis minorbrachlasta及柔软肉芝软珊瑚Sarcophyton molle中各分离得到一固体化合物I与Ⅱ,经光谱数据分析及化学方法分析鉴定I为一个含有三个双键的N-酰基神经鞘氨醇(首次是从柳珊瑚中分离得到的含多个不饱和键的N-酰基神经鞘氨醇);Ⅱ为一个新的含有两个双键的N-酰基神经鞘氨醇。  相似文献   
17.
18.
19.
坚强芽孢杆菌对凡纳滨对虾幼体变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比较了坚强芽孢杆菌Bacillus firmusZOU4菌株对数期细胞和孢子在不同加菌量、次数及不同幼体期加菌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 ei幼体无节Ⅲ期到溞状Ⅱ期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次加入高数量对数期细胞或孢子对无节Ⅲ期到溞状Ⅱ期幼体变态具有极显著(p<0.01)促进作用,且对数期细胞效果明显高于孢子,溞状Ⅰ期之前比其后加菌效果更显著(p<0.05),但对无节Ⅲ期变态到溞状Ⅰ期影响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