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165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247篇
海洋学   21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8篇
自然地理   5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4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0年   4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5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3篇
  1945年   3篇
  1944年   2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4篇
  1939年   1篇
  1934年   1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581.
基于黄、东海Lagrange环流数值模型,对黄、东海Lagrange斜压环流进行了诊断计算.采用流速分解法将Lagrange流速分解为梯度流、风海流、潮致余流、热盐环流、零阶环流耦合流5种分量,实现三维计算的准二维化.计算结果较成功地模拟了冬夏两季黄、东海Lagrange 环流,表明密度环流在冬、夏季均是东海环流的重要分量,可显著增强了东海黑潮、东海黑潮、台湾暖流和对马暖流;在夏季还是黄海环流的主要分量.  相似文献   
582.
末次盛冰期结束、海侵开始后渤、黄、东海陆架潮汐、潮流的演变对该区泥沙的输运与沉积 ,以及海底地貌的形成、分布以及演变等具有深刻影响。文中数值模拟末次冰消期以来 4个特定时期 ,即比现在海面低 80 m、5 2 m、30 m海面以及全新世最大海侵时渤、黄、东海陆架的潮汐、潮流。根据不同时期的潮汐、潮流分布特征得出 ,末次冰消期以来渤、黄、东海陆架潮汐、潮流的演变过程大致以全新世最大海侵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 :1全新世最大海侵前为渤、黄、东海陆架潮汐、潮流基本分布格局的形成阶段 ;2全新世最大海侵后 ,为基本分布格局的局部调整阶段。末次冰消期以来基本海岸轮廓的变迁是渤、黄、东海陆架区潮汐、潮流演变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583.
本文以丁字湾等基岩海湾为例,论述了黄渤海沿岸海湾-溺谷型潮汐汉道的地貌结构,尤其着重于口门段深槽及涨、落潮三角洲。认为涨、落潮三角洲的发育状况与入湾河流的供沙量、纳潮水域容量、被浪作用、潮差以及口少卜海域的开阔程度有关;泻湖型潮汐汉道的落潮三角洲的典型模式可以应用于海湾-溺谷型潮汐汉道,但涨潮三角洲因受基岩海湾的复杂岸线的限制而不能充分发育。本文还讨论了海湾型潮汐汉道与半开敞海湾在动力和形态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584.
采用同源克隆和RACE-PCR(Rap id amp lification of DNA ends-PCR)技术,从黄鳍鲷Acanthopgrus latus中克隆了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 in-1,βIL-1β)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黄鳍鲷IL-1β的cDNA全长共1 242 bp,5端非编码区(UTR)为121 bp,3端非编码区(UTR)为342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 ing fram e,ORF)为762 bp,编码一条253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分子量约为28.5kDa,理论等电点为5.55,含有2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同源性分析表明与其它鱼类和脊椎动物的IL-1β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利用软件S ignalP分析表明它不存在信号肽序列,氨基酸序列中不存在IL-1β转换酶(interleuk in-1βconverting enzym e,ICE)剪切位点,推导可能成熟肽为从第85位氨基酸开始共169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分子量约为18.9kDa。将此成熟肽序列克隆入pQE30质粒构建表达载体pQE30-IL1β,并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M15(pREP4)中进行诱导表达,获得了分子量约为21 kDa的特异性融合蛋白。  相似文献   
585.
使用1987年5~6月黄、东海的调查资料,在水团多元模糊划分的基础上,引入了使用隶属函数的模糊判别分析,对海域中的11个水团模糊划分的有效性,给出了合理的判别方法,使水团的模糊分析增添了新的内容,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同时,简要地分析了各水团的分布与特征。  相似文献   
586.
安徽宣城第四纪网纹红土的磁组构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安徽宣城第四纪网纹红土剖面黄棕色土层和网纹层的K、P、E、F、L、q等磁组构参数特征显示,i3>60°样品的磁组构特征有效降低了后期风化作用的影响,可近似代表黄棕色土层和网纹层的原生磁组构特征。黄棕色土层的原生磁组构特征显示它形成于沉积动力强度弱而稳定、事件沉积偶尔发生的沉积环境;该层磁组构参数的平均值及组合参数特征均与风成黄土-古土壤沉积的相应特征十分吻合,表明其原始沉积环境与风尘沉积环境一致,从而为黄棕色土层的风积成因提供了沉积动力特征上的证据。网纹层形成于沉积动力强度大、稳定性相对较差的沉积环境;该层的磁组构特征与风成沉积的相应特征差别显著,但与部分水成沉积的相应特征有近似之处,结合该层物质组成上的风成特性,初步推断网纹层可能为早期的风积物经后期水流改造的产物。  相似文献   
587.
本文报道了从黄鳍鲷消化道中分离细菌的数量与组成。结果表明,好气异养细菌9.0×105~8.3×107个/g。其中含见丁质分解菌3.8×105~3.7×106个/g,弧菌1.1X10’~1.8×104个/g。共分离232株细菌。其种群组成为弧菌、不动杆菌、气单胞菌、假单胞菌、埃希氏菌、无色杆菌、节细菌和链球菌等8属。并测定其生。特性,表明该类菌对多种有机质具有强的分解能力,这些特姓有利于鱼类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促进其生长。  相似文献   
588.
根据编写《中国海藻志》的需要, 在我国海藻学前辈们的一些工作积累的基础上,我们结合近几十年来国际上胶毛藻目海藻研究进展及其变动情况,并查阅部分相关文献,对中国黄渤海绿藻门胶毛藻目(Chaetophorales, Chlorophyta)海藻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学探讨。目前, 中国黄、渤海区此目包含1科(胶毛藻科Chaetophoraceae Greville), 3属:内枝藻属Entocladia Reinke、帕氏藻属Pringsheimiella H?hnel及笠帽藻属(新拟)Ulvella P. L. Crouan et H. M. Crouan,3种,即内枝藻Entocladia virid is Reinke、盾形帕氏藻Pringsheim iella scutata (Reinke) H?hnel ex Marchew ianka及盘形笠帽藻(新拟)Ulvella lens P. L. Crouan et H.M. Crouan,其中,第2第3种为中国的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589.
海雾是海气相互作用的产物,是海上出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它对海上航运、海洋捕捞、水产养殖、港务活动及沿海地区农作物和人类身体健康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海雾研究受到世界各沿海国家的普遍重视。国内对黄、东海海雾研究已做了大量工作。王彬华(1983)对中国邻海海雾的分布、特性和变化,以及海雾形成的海洋和大气环境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此外,井传才(1980)、狩生义明(1972)、赵永平(1983)等对黄、东海海雾的统计特征及天气学分类进行了分析,亦得到了有益的结果。但以上工作大多是采用沿海台站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的结果。本文根据近十几年(1983-1994年)的卫星云图和近3年(1992-1994)出现在黄、东海区的15个典型个例,分析了海雾在海上的出现频率,海雾过程中海洋和大气背景场,提出了黄海海雾出现和不出现的24小时大气环流型,为黄、东海海雾的预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90.
StylidoPhyllum就是块状的 Lonsdaleia,他和Polythecalis都是二叠纪棲霞石灰岩中的重要化石。後者由矢部和早坂於1916年命名,与Styli-dophyllum 主要的区别据命名者的意见是(1)有Secondary wall的存在(2)外壁部份消失。关於这两点,二三十年来曾经中外古生物学家详细讨论过,然而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著者根据中央地质调查所同仁包括黄汲清先生及著者在西南和南京山地采集的数百标本,对这一问题加以研究,本文就是对於这一研究的报道。外壁部份消失,这一特性不是 Polythecalis所特有的,在 Stylidophyllum 中也有这种情形,反之,在 Polythecalis属的若干种之中,也有外壁不消失的。所以这一性质不能作为 Polythecalis的属性。“Secondary wall”是否存在,争辩的很多。黄汲清在 1932年发表的古生物志里曾指出矢部和早坂所谓的“Secondary wall”并不是“Wall”,不过是“Septaldenticles”而已。1936年Douglas研究波斯的材料之後,说是在 Polythecalis中间有这种“Sec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