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67篇
地球物理   85篇
地质学   135篇
海洋学   91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2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宽谷及宽谷阶地的形成与流域内的构造抬升活动密切相关。文中在考察阿尔金北缘断裂东段雁丹图与长草沟宽谷的基础上 ,结合古气候资料 ,探讨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两地河流阶地所反映的构造抬升。雁丹图自约 16 1kaBP以来发育了 3级堆积阶地 (T1,T2 与T3) ,并出露埋藏主要宽谷。 3级阶地面年龄分别约为 16 1ka ,12 8ka ,6 2ka ,反映了 3次构造抬升的存在 ,代表了 3次构造抬升发生的时间。雁丹图自约 16 1kaBP以来的构造抬升速率约为 4 8~ 4 5mm/a ;12 8~ 6 2kaBP间的抬升速率约 6 4mm/a ;6 2kaBP以来为 3 1mm/a。长草沟在 7kaBP以来有 4级阶地发育 (T3,T2 ,T′1与T1) ,均为堆积阶地 ,并出露埋藏宽谷。其中T3与T2 出露埋藏主要宽谷 ,T′1与T1出露埋藏次要宽谷。T3,T2与T′13级阶地的阶地面年龄分别约为 7ka ,3ka,2 5ka。 4级阶地反映 2次构造抬升 ,一次在约 7kaBP ,一次在 3kaBP左右。自 7 0kaBP以来长草沟的抬升速率约为 5 9mm/a ,在 7~ 3  相似文献   
92.
2009/2010年黄河源区高寒草甸下垫面能量平衡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青藏高原黄河源玛多为实验区, 基于TRM-ZS1气象生态环境监测仪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辐射及能量通量观测数据, 采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 进行了该区域潜热和感热通量的估算, 分析了黄河源区高寒草甸下垫面辐射收支, 潜热、 感热和土壤热通量在不同季节的分配, 对该区域冬季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域总辐射、 净辐射较强, 总辐射平均日积分值为18.06 MJ·m-2·d-1, 净辐射平均日积分值5.95 MJ·m-2·d-1, 曾观测到高达979.5 W·m-2的净辐射通量.全年地表平均反射率为0.30, 接近于荒漠和半荒漠下垫面的反射率.植物生长季土壤湿度和冬、 春季地面积雪是影响该区域地表反射率的两个最主要因素.该区域感热通量年积分值为742.68 MJ·m-2·a-1, 潜热通量年积分值为1 388.58 MJ·m2·a-1, 全年中地表以潜热方式传递热量为主.分季节分析, 冬季感热潜热强度相当, 春季以感热为主, 夏秋季则以潜热为主.土壤热通量年积分值为38.06 MJ·m-2·a-1, 全年热通量在热量平衡中约占1.8%, 但季节分配不平衡, 在冬季, 有|G|>H+LE, 土壤热通量是热平衡最大的分量.该区域地表全年向大气释放热量, 地表对大气而言是热源.  相似文献   
93.
通过构建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研究了冻融循环对青藏高原腹地北麓河的高寒沼泽草甸和高寒沙化草原两种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结果表明: α-、 β-、 γ- 和δ-变形菌门(α-、 β-、 γ- 和δ-Proteobacteria)、 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 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 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为两个生态系统土壤共有的细菌类群, 其中, 变形菌门、 酸杆菌门及浮霉菌门细菌为研究区域优势菌, 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所特有, 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细菌是高寒沙化草原土壤特有的细菌类群, 表明青藏高原腹地两种生态系统土壤具有丰富的细菌多样性. 冻融循环会降低区域土壤的细菌多样性, 随冻融循环, 高寒沼泽草甸和高寒沙化草原生态系统土壤放线菌门丰度均呈现下降趋势, 但大部分细菌随冻融循环的变化在两种生态类型中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 结果说明冻融循环对于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既存在相似性, 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4.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植物种群物候学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青藏高原腹地北麓河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14种代表性植物种群2009年和2010年两个生长季的物候观测资料, 进行植物种群物候学特征的定量分析, 划分物候类型并指出影响不同物候期的环境因子主次. 结果表明: 营养期和结实期的物候指数都较大, 分别为32.70和24.39, 其他物候期则相对较小; 整个生长期持续天数较短, 为155 d左右. 14种植物可划分为3种类型和6大类群. 在营养期和整个生长期, 与物候变化最为密切的环境因子为降水量, 其次为日照时数, 温度居第三; 而影响其他物候期的因子均以日照时数为主, 降水量和温度依次居后.  相似文献   
95.
近10 年陕甘宁黄土高原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45,自引:4,他引:41  
李双双  延军平  万佳 《地理学报》2012,67(7):960-970
基于2000-2009 年MODIS-NDVI 植被覆盖指数, 采用线性趋势分析、Hurst 指数和偏相关系数等数理分析方法, 对陕甘宁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实施10a 来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其未来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2000-2009 年陕甘宁地区植被覆盖呈现明显增加趋势0.032/10a, 远快于三北防护林工程区1982-2006 年植被覆盖平均增速0.007/10a;② 陕甘宁地区植被恢复具有阶段性, 整体呈“S”型增长, 具有两次明显的植被高恢复期;③ 陕甘宁地区植被恢复以轻微改善为主, 中度改善次之, 呈退化趋势区域比重较小(2.38%), 零星分布于宁南八县、定边东部、甘肃陇东的环县和镇原;④ 陕甘宁地区植被覆盖度逐年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是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共同驱动, 其中人类经济活动作用明显;⑤ 陕甘宁地区植被恢复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未来大部分区域将持续改善, 退化区集中分布于陕北中东部、“彭阳-镇原”南部以及盐池北部。  相似文献   
96.
图片为位于红原县城北面的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红原高寒草地试验区(31°51’-33°19'N,101°51'-103°23’E),地形以白河一级阶地与高原面浅丘状山地构成主要地貌景观,主要植被类型为高寒草甸和以高山绣线菊(Spiraea alpine)为建群种的高寒灌丛草甸。整个红原地区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位于四川省西北部、  相似文献   
97.
闽江河口盐沼湿地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及储量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闽江河口最大的鳝鱼滩湿地为研究区,选择远、近潮沟2个不同潮水水淹区域设置样线,对研究区3种建群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短叶茳芏(又称咸草)(Cyperus malacceusis)和蔗草(Scirpus triqueter)下18个沉积物剖面分层取样,研究闽江河口湿地远、近潮沟区不同植物下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和储量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芦苇下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及储量最大,咸草下沉积物次之,蔗草下沉积物最小;芦苇、咸草和蔗草下0~60cm沉积物中有机碳储量平均为10045.7t/km^2、9706.9t/km^2和5303.9t/km^2;湿地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及储量与植物种类及生物量密切相关;近潮沟区蔗草下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大于远潮沟区,而远、近潮沟区芦苇和咸草下沉积物有机碳含量波动变化,且差异不明显,其近潮沟区有机碳储量小于远潮沟区。3种植物下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与容重呈显著指数负相关关系(n=36,r=-0.8041,p〈0.001),其与盐度、pH不相关。  相似文献   
98.
研究季节性放牧对植被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是探索如何提高高寒草甸水源涵养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以青藏高原三江源高寒草甸季节性放牧样地与自然放牧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季节性放牧和自然放牧条件下高寒草甸植被耗水量、水分盈亏量、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植被生长季(5-9月),季节性放牧样地和自然放牧样地植被耗水量在5月开始增加, 7月达最高,分别为160.94 mm和145.96 mm,季节性放牧样地植被总耗水量(395.52 mm)比自然放牧样地(348.14 mm)高13.61%。生长季平均来看,季节性放牧样地和自然放牧样地5-9月水分正盈余,分别为13.58 mm和70.96 mm,但在植物生长旺季(8月)略有亏缺。季节性放牧样地和自然放牧样地植被耗水量均与降水量呈弱的正相关关系。季节性放牧样地植被地上净初级生产量(ANPP)、地下净初级生产量(BNPP)和总的净初级生产量(NPP)比自然放牧样地分别高32.54 g·m-2、5.96 g·m-2、38.50 g·m-2,季节性放牧样地ANPP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比自然放牧样地高53.85%,而BNPP、NPP的WUE比自然放牧样地分别低13.06%和9.97%。这表明,季节性放牧可提高植被生产量和耗水量,但对高寒草甸WUE的影响因放牧方式不同导致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99.
通过胁迫试验研究Hg-Cd复合胁迫对卵叶喜盐草光合色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Hg-Cd复合毒性对卵叶喜盐草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含量显著影响(P0.05),当Hg、Cd质量浓度分别大于0.005和0.100 mg·L~(-1)时,叶绿素a、b比值,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光合作用受抑制;Hg-Cd复合胁迫对卵叶喜盐草的MDA含量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Hg、Cd质量浓度分别为0.005和0.100 mg·L~(-1)时,MDA含量上升41.5%;Hg、Cd复合胁迫对卵叶喜盐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活性随浓度梯度逐渐下降,在Hg、Cd质量浓度分别大于0.010和0.200 mg·L~(-1)时,SOD活性降低,POD和CAT活性随胁迫浓度梯度呈先增后减趋势,其中当Hg、Cd质量浓度分别为0.010和0.20 mg·L~(-1)时,而POD和CAT活性均上升为最大值,分别较对照组增加12.35%和22.75%,当Hg、Cd质量浓度分别大于0.015和0.300 mg·L~(-1)时,POD和CAT活性开始下降至最低。总的来说,Hg、Cd联合胁迫的浓度大于0.005和0.100 mg·L~(-1)时,卵叶喜盐草光合色素含量下降,MD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均相应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0.
刘宇  周桂玲 《中国沙漠》2010,30(1):92-96
为了探讨禾本科赖草属植物大赖草的交配系统,对其的花设计、花展示、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期及交配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单花的3个花丝不同步伸长,其中两个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先弯曲,然后花药纵裂散出花粉,第三个花丝随后弯曲,花药纵裂散出花粉,3个花药的不同步散粉延长了单花的“花粉寿命”。②花药被送出内外稃完成散粉后,羽状柱头伸到内外稃外接受外来花粉,避免了单花内的雌雄干扰。③大赖草花序上小花阶段性批量开放(确保了同一时刻开放的小花是同步的),还可降低同株异花花粉对柱头的干扰。④大赖草属自花授粉不亲和型,同时同株异花授粉也不亲和,大赖草已进化出了特殊的花设计、花展示和短的花粉寿命等特征来促进异花授粉。这些特征是大赖草在适应极端的沙漠环境的过程中进化出的一种生殖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