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6篇
  免费   175篇
  国内免费   154篇
测绘学   133篇
大气科学   62篇
地球物理   253篇
地质学   302篇
海洋学   239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84篇
自然地理   30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Can deserts be transformed into resources, into assets, and further into cash? It is necessary to scientifically assess desert ecological assets and incorporate them into the national economic accounting system and the current evaluation system for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and robust data for establishing a target system that is compatible with both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an associated reward and punishment mechanism, as well as for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effective compensation policies for desert ecosystems. This paper first defines desert ecological assets, and then develops 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them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desert ecological resources and desert ecosystem services. This framework paves the foundation for quantitatively assessing desert ecological assets and preparing balance sheets of desert ecological assets. Finally, this paper analyzes current policies relating to deser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discusses how to design compensation policies based on assessment of desert ecological asset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current policies.  相似文献   
52.
地物在成像过程中,由于受到光学成像系统作用、地物周边环境等影响,会使得到的地物影像存在噪声、模糊等各种影像质量下降的问题,这种现象就是图像退化。根据影像退化机制,利用调制传递函数补偿(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Compensation,MTFC)原理复原图像,提高航空面阵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使航空面阵影像更便于判读解译。采用调制传递函数补偿(MTFC)原理进行图像复原。复原图像与原始影像相比在一定程度上边缘更加清晰,更利于判读解译,但在复原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添加了噪声。通过复原图像评价指标对比发现,利用航线方向MTF得到的复原图像效果较差,这与成像系统航线方向成像性能偏低有关。  相似文献   
53.
2018年10月—2019年9月调查厦门下潭尾红树林修复区鸟类群落变化,利用遥感图像解译红树林修复区景观格局,为修复区后续景观格局优化与鸟类保护提供技术支持。结果显示:修复区鸟类共有26科62种,鹭类(8种2047只)与鸻鹬类(16种786只)种类及数量较多。春季鸟类种数及数量最多,其中3月鸟类种数最多25种,5月数量最多828只。下潭尾修复区景观格局在低潮位与高潮位存在周期性变化,不同景观鸟类种类及数量有较大差异;鸻鹬类在低潮位时的种类较多但数量较少,高潮位时仅分布于高潮裸露湿地和建设用地。建议修复区增加鸻鹬类高潮停息的滩涂湿地及游禽类生活需要的生态塘区,进一步提高水鸟多样性。  相似文献   
54.
以浙江省80个重要湿地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景观、生物多样性及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构建湿地生态状况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菲法,对13个评价指标进行分级和赋值,计算每处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的综合得分,定量表征湿地的生态状况。结果表明:浙江省生态状况评级为“好”的湿地有20个,评级为“中”的湿地有36个,评级为“差”的湿地有24个,分别占浙江省重要湿地总数的25%、45%和30%。浙江省重要湿地生态状况总体良好,但部分湿地存在水质污染、富营养化和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  相似文献   
55.
生态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研究发展的关键问题,特别是以定量的方式量化补偿金额.以浏阳河流域为研究区,提出了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法.该方法利用GIS技术对研究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动态评估,并将皮尔生长曲线模型和表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恩格尔系数相结合计算生态补偿系数,最终构建得到单位面积生态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56.
文章通过对黄茅海底质沉积样品中的介形类生态类型进行研究,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出现的介形类可划分为4种生态类型,总体表现为以近岸广盐型分子占主导地位,优势度极高;浅海多盐 真盐型分子次之;而广海真盐型和淡水 微盐型分子丰度很低。根据黄茅海河口湾的水体条件,可大致将研究区划分为5种亚环境区,各区内的介形类生态类型组成也存在较大差别,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介形类分布受海水盐度控制最大,其次为水动力条件。在水体盐度小、水动力条件强的河流入海口及其影响区域,介形类丰度小,且生态类型单一;而在黄茅海河口湾南部海域,由于海水底层盐度全年在15‰以上,水动力条件适宜,介形类丰度总体较高,生态类型增多。  相似文献   
57.
宋辽寒冷干旱期的急剧降温,使河西地区降水量迅速减少,气候变得更为干旱。植被枯萎,风暴、沙暴、尘暴、火灾、旱灾、饥荒等灾害事件频繁发生,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和战争动乱,对中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依据历史资料和考古研究成果及地质记录中“事件标志层”层位、年代,确定宋辽寒冷干旱期发生于公元1000~1050年,发展于公元1050~1100年,强盛于公元1100~1320年,消亡于公元1320~1335年。  相似文献   
58.
柴达木盆地盐尘暴及其资源生态环境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盐尘暴是一种常见的极端气象灾害。柴达木盆地频发的沙尘暴实质上就是盐尘暴。柴达木盆地盐尘暴已经对区域大气、土壤、植被、人类健康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柴达木盆地盐尘暴中可溶盐成分来源复杂,尽管目前对其形成过程和机制还缺乏深刻理解,但人类的资源开发活动对盐尘暴显然具有促进作用。有必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考虑柴达木盆地盐尘暴对区域乃至全球的影响,这对于区域生态环境的正确评估和后期恢复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9.
冲绳海槽海底地形的补偿模式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区域补偿模式和实验均衡理论出发,利用重力和地形资料计算了冲绳海槽的均衡响应函数,结果表明:冲绳海槽南段弹性板有效厚度和补偿深度明显大于中段,结合其它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解释认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南,中两段岩石圈温度和补偿机制的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60.
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有孔虫的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探讨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有孔虫分布的规律,选取184个表层样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有孔虫的垂向分布与碳酸盐的溶解作用密切相关。在2300-2500m水深以下,浮游有孔虫丰度迅速减小,而底栖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的比值BF/(BF+PF)以及底栖有孔虫胶结质壳类的百分含量则迅速增加,这三者随水深的变化在3400-3500m处有一明显的转变,被认为是南海东北部CCD面(碳酸盐补偿深度)所在的位置,且该研究区内碳酸盐补偿深度南部较北部深100m。浮游有孔虫水平分布除了受表层海水温度的的控制外,黑潮南海分支以及吕宋岛北端上升流区带来的富营养水体的存在也起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