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4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196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74篇
地球物理   212篇
地质学   308篇
海洋学   473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10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3 毫秒
991.
Silva et al. propose a new method for quantifying benthic net community production (NCP) of tidal flats under submerged condition, based on the monitoring of water pCO2 in a transparent benthic chamber around high tide. I demonstrate here with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that this method is inappropriate for coastal environments, because it allows only the quantification of the change in the dissolved CO2 which, at classical seawater pH, is only ∼10% of the change of the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DIC). Total Alkalinity and/or DIC must be measured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incubations in order to compute NCP in coastal environments. However, I also demonstrate that when pH is below 7, more than 95% of the DIC change occurs in the CO2 pool. The method proposed by Silva et al. is thus valuable for freshwater environments with acidic, low alkalinity waters, where monitoring the water pCO2 in a vial or chamber provides alone a very close approximation of the planktonic or benthic net community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992.
张璐  黄倩  张宏昇  张强  田红瑛 《气象学报》2021,79(4):659-673
利用大涡模式模拟了对流边界层结构演变以及深对流触发过程.通过改变鲍恩比的敏感性试验研究不同大气初始状况下湿润和干旱下垫面湍流特征及其对深对流触发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下垫面的混合层干而暖,厚度较大;湿润下垫面相反.由于地表感热通量对热力湍流形成的作用更大,干旱下垫面上湍流混合和夹卷作用更强,使得水汽和相当位温在边界...  相似文献   
993.
胶州湾大型无脊椎动物数量的多年变化与趋势预测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利用1981,1985,1989,1993年5月和8月的定点拖网资料,选出大型无脊椎动物主要种,研究其多年变化规律,并预测其变化趋势,统计结果表明,各年5月份的平均捕获量分别为:1981年1252,1985年,1480,1989年1076,1993年556个/(网.时),呈明显的指数下降趋势,这种趋势符合X=-4275.244e^-0.4302066t 5527.244的规律,每年8月份的资料量分别为:1981年3190,1985年8474和2027,1993年631个/(网.时),呈明显的指下降趋势,这种趋势符合X=-4275.244e^-0.4302066t 5527.244的规律,每年8月份的资源量分别为,1981年3190,1985年8474,1989年2027,1993年631个/(网.时),亦明显的下降,符合X=-1126.9e^-1.202198t 14456.9的规律,以上变化趋势表明,若不采取有关措施,资源将近枯竭。  相似文献   
994.
福建海岛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福建海岛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共鉴定862种,其中动物为734种,藻类为128种。对11个主要海鸟的潮间带生物群落测定Jaccard群落系数,应用加权均值联结法聚类分析及极坐标排序分析,海岛潮间带生物群落可分为3个类型:(1)开敞海域群落,宏观上分布于地处远岸水域的海岛或近岸凸出部、开阔部水域的海岛;(2)近岸港湾群落,分布于近岸或港湾的海岛;(3)河口群落,分布于河口区的海岛。群落种类组成和海岛所在地理集团及其生境密切相关。盐度水扰动程度是影响群落分 布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995.
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主要以线虫、桡足类、双壳类、多毛类和动吻5个类群对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进行了估算,并对其水平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航次平均,渤海小型底栖动物年生物量为(干重)0.404g/(m2·a);1998年9~10月和1999年4~5月2个航次中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水平分布主要表现为渤海中东部和海峡口站位的生物量明显高于其他站位,但在1999年航次,海峡口靠近海岸的站位生物量下降,位于莱洲湾B1站位生物量明显上升.依据小型底栖动物的年生产力P=9B,估算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生产力为(干重)3.636g/(m2·a).还对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与世界其他海域的进行了比较,认为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数值与其他海域生物量的数值接近,但略偏低.就不同学者研究所得的线虫平均个体干重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96.
研究大型风浪水槽的风浪统计特征,采用多通道测波系统,同步采集沿水槽的12个测点在不同风速下的风浪数据,从观测事实上分析风浪波面分布和有关要素特征,并建立水槽风浪统计要素与风速,风区长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7.
本文根据1984年8和11月,1985年2月和5月对渤海、黄海进行的浮游生物调查及1980年8月和11月,1981年2月和5月对江苏海岸带水域进行的浮游生物调查,所获取的大网浮游生物样品,分析、总结浮游动物的生态特性,并针对当前即将开展的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的研究,提出浮游动物拟重点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98.
青岛小青岛海区底栖海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青岛的小青岛海区的底栖海藻进行了年周期(1988.4—1989.3)的研究观察,分析了全年藻类的种群结构和季节变化、生物量变化,并对其作了初步分析。全年共采集底栖海藻标本61属、78种。其中红藻34属44种;褐藻16属19种;绿藻9属14种;兰藻1属1种。[见检索表] 全年中不同方位生物量以东面最高,北面最低。  相似文献   
999.
黑鲷饲料中最适蛋白质含量及动、植物蛋白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1988年7月—8月和1989年7月—8月,以酪蛋白为蛋白源,采用蛋白含量梯度法进行黑鲷饲料中最适蛋白质含量研究。结果表明,黑鲷幼鱼饲料中,蛋白质的最适含量约为50.19%。1988年8月—9月和1989年8月—9月,以玉筋鱼为动物蛋白源,以花生饼粉为植物蛋白源,饲料中总蛋白质含量相等,进行黑鲷饲料中最适动、植物蛋白比研究。结果表明,黑鲷幼鱼饲料中,动、植物蛋白的最适比例为1.00:0.89-0.96。  相似文献   
1000.
高抒 《海洋学研究》2021,39(4):1-10
长江入海物质在东海内陆架水域形成了大规模泥质沉积区。内陆架泥区具有细颗粒沉积物和有机质的源/汇双重特征。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泥质沉积过程 产物关系、泥质沉积在生态系统动力学中的作用、泥质沉积碳库增量潜力,是区域性沉积动力学的3个前沿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长江河口泥区未来演化趋势、泥区沉积物重力流形成条件和过程、泥区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与初级生产及低氧水层的关系、泥区消浪作用及其机制、颗粒态有机质衰减曲线(或曲线族)、颗粒态有机质碳库增量潜力等。其研究需要海洋观测站网在底部边界层、水层、新型数据上的支撑,以满足数据分辨率、连续性的要求。底部边界层连续观测将有助于重力流、泥区消浪作用、湍动影响下的沉积物起动曲线族等问题的解决。水层观测将有助于有机质衰减系数的研究,进而获得有机质埋藏率、浅层天然气、有机碳库增量等问题的答案。一些新型数据含有物源、沉积体特征和演化的大量信息,此类数据的获取将依赖于观测技术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