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1篇
  免费   276篇
  国内免费   449篇
测绘学   184篇
大气科学   462篇
地球物理   273篇
地质学   698篇
海洋学   193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135篇
自然地理   27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污染天气分型研究对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2015年1月~2018年12月欧洲数值预报中心(ECMWF)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站常规资料,采用聚类分析法按高空及地面天气形势划分了贵港市的污染天气类型,并探讨各天气类型下的污染天气特征和空气质量状况。结果表明,发生大气污染时,按高空(500 hPa)环流形势可分为两槽一脊型、一槽一脊型、副热带高压型,其中两槽一脊发生在秋冬季的频率最高。按地面环流形势可分为冷高压脊底部型、冷高压控制型、冷高压后部型、西南暖低压型、热带气旋型、均压场型共6种类型,并构建天气学模型。其中冷高压脊底部控制下的污染天气天数最多(61天);但冷高压控制型空气质量最差(AQI为163),是造成颗粒物(PM2.5/PM10)超标的类型;西南暖低压型次之(AQI为135);热带气旋型和均压场型常常表现为高温多日照,容易造成O3污染。大气污染发生时环流形势和气象要素表现为大气稳定度升高,水平和垂直扩散条件变差,地面平均风速不超过1.5m/s,相对湿度大于50%,日雨量皆为不超过5mm的零星小雨。  相似文献   
992.
Widespread observations of ecohydrological separation are interpreted by suggesting that water flowing through highly conductive soil pores resists mixing with matrix storage over periods of days to months (i.e., two ‘water worlds’ exist). These interpretations imply that heterogeneous flow can produce ecohydrological separation in soils, yet little mechanistic evidence exists to explain this phenomenon. We quantified the separation between mobile water moving through preferential flow paths versus less mobile water remaining in the soil matrix after free-drainage to identify the amount of preferential flow necessary to maintain a two water world's scenario. Soil columns of varying macropore structure were subjected to simulated rainfall of increasing rainfall intensity (26 mm h−1, 60 mm h−1, and 110 mm h−1) whose stable isotope signatures oscillated around known baseline values. Prior to rainfall, soil matrix water δ2H nearly matched the known value used to initially wet the pore space whereas soil δ18O deviated from this value by up to 3.4‰, suggesting that soils may strongly fractionate 18O. All treatments had up to 100% mixing between rain and matrix water under the lowest (26 mm h−1) and medium (60 mm h−1) rainfall intensities. The highest rainfall intensity (110 mm h−1), however, reduced mixing of rain and matrix water for all treatments and produce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referential flow estimates between columns with intact soil structure compared to columns with reduced soil structure. Further, artificially limiting exchange between preferential flow paths and matrix water reduced bypass flow under the most intense rainfall. We show that (1) precipitation offset metrics such as lc-excess and d-excess may yield questionable interpretations when used to identify ecohydrological separation, (2) distinct domain separation may require extreme rainfall intensities and (3) domain exchang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acropore flow.  相似文献   
993.
2012年7月4日河南大暴雨过程的短时强降水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和区域自动站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4-5日河南黄淮大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过程发生于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北抬的背景下,由两种性质的强降水构成,一种强降水持续时间短但强度大,而另一种持续时间长但强度相对弱。低涡切变是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低涡东南象限的低空西南急流不仅为暴雨过程提供了充分的水汽、能量条件,而且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动力辐合条件。冷空气及地面辐合线对强降水的形成起触发作用。午后强降水持续时间短、强度大,主要是由暖切变附近迅速发展的伴有中气旋的强降水对流单体造成的,中气旋活动频繁,最强降水位于“人”字形雨带交叉点处;夜间持续时间长、强度相对弱的强降水由强降水回波“列车效应”造成,中气旋不活跃,但地形对夜间降水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94.
华南沿海一次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总被引:7,自引:1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2004年5月13~14日发生在华南西部沿海的一次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结果发现:MCS开始发生在低层切变线南侧的偏南气流中,强盛时其水平范围达中口尺度,生命史近10个小时。在MCS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低层的涡旋环流不明显,但其上空对流层中层500hPa上有流场的扰动与之对应。观测分析及数值模拟结果均表明沿海地形引起的辐合在对流的启动中有重要的影响。而对流发展起来后,由于凝结加热的作用,中层的扰动得到加强和发展,主要表现为涡度的增大,气旋性环流在500hPa高度附近表现最为明显,并在MCS东移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组织作用。MCS在有利地形触发作用下发生。并通过对流层中层扰动组织发展的过程,有别于华南其它一些暴雨过程常伴有低层涡旋系统向上发展的形式,有其独特的特征。还对中层扰动的增强过程和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个用于解释中层扰动对MCS组织发展影响的观点。  相似文献   
995.
2005年9月19日陈巴尔虎旗-牙克石市间5.0级地震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9月19日在内蒙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牙克石市间发生了5.0级地震。震前,震源区附近ML≥4.0级地震活动异常平静,100km以外中等地震十分活跃。震源机制主压应力方向与背景场方向NEE向一致,仰角增大了53.5°。东北地区中强地震活动显著增强,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及其东西两侧。研究表明,未来1~2年,东北地区存在发生中强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996.
本文在分析常规二维游程压缩编码方法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Morton码的二维游程压缩编码方法.该方法按Monon码由小到大顺序扫描栅格数据,对于由2×2个像元组成的格网由Morton码生成格网左上角像元的行列号,并且用动态线性表通过比较像元的属性值,存储压缩结果,建立二维游程编码.实验表明,该编码方法在运行时间和...  相似文献   
997.
In this paper,we deriv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ravel time difference of sPn and Pn and the local earthquake focal depth.In these equations,the travel time difference of sPn and Pn is not related to the epicentral distance,but depends only on the regional crustal mode and the focal depth.According to the equations,we provided a simple and accurate method to determine local earthquake focal depth by using the travel time difference between phase sPn and Pn.This method has been used to determine the f...  相似文献   
998.
利用1°×1°经纬度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地面1h观测降水资料和TRMM卫星产品资料,分析了2009年6月8~9日引发贵州南部的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活动,并进一步研究了大气正压非平衡强迫、湿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在强降水天气发生发展与维持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8~9日贵州南部的强降水主要是由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引起的。南海季风不仅给贵州南部强降水区带来充足的水汽,同时也带来足够的能量。正压非平衡强迫在降水的开始阶段与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是强降水的启动机制。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在降水的维持阶段,特别是当大气层结转为弱湿中性时,其分布和强度与中尺度对流系统和降水的强度与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可能是强降水的维持机制。  相似文献   
999.
李茵茵  张维  温晶  黄忠 《广东气象》2011,33(4):7-11
2009年3月28日傍晚,珠江三角洲北部佛山、广州至惠州一线出现了暴雨到大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用常规观测资料、珠江三角洲中尺度观测网资料的自动站和雷达资料以及NCEP 1 × 1的再分析资料,对造成这次严重城市积涝的突发性暴雨进行分析.分析发现:此次的强降水过程发生在高空短波槽前、低空切变线南侧的西南、偏南气流辐合区和锋...  相似文献   
1000.
城市商业服务设施吸引力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武汉市出租车轨迹数据,根据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采用加权两步移动搜寻法计算服务设施的吸引力大小,并通过计算全局自相关指标分析服务设施吸引力在整体上的空间聚集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服务设施吸引力的局部空间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武汉市服务设施吸引力整体上呈现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在商业繁华中心地带服务设施吸引力具有局部自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