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2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104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314篇
海洋学   115篇
综合类   141篇
自然地理   11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依据地域经济系统理论,一个地域经济单元状态,可以从时序特征和空间结构特征进行表达,其存在状态受制于时空关联性。一定地域在特定时序发展阶段,必有与之相对应的空间结构特征;反之,一定的空间结构特征必然反映其特定的时序阶段。据此,诊断了福建省域工业系统的时空关联性特征,并提出了该省工业阶段性跃迁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2.
苗长虹 《地理学报》2006,61(4):425-434
以产业区理论、管制理论和全球生产网络理论为基础,以学习创新为核心,构建了一个融生产体系与社会生产体制、制度与协调机制、地方生产网络、全球生产网络“四位一体”的学习型产业区分析框架;运用该框架,以河南许昌发制品产业集群为案例,研究了全球-地方网络联结的方式、动态及其对技术学习的影响。研究发现,通过全球与地方生产网络的建构和有机联结,传统产业集群的技术学习是可以从“低端道路”迈向“高端道路”的,发展学习型产业区应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一项重大战略和政策。  相似文献   
63.
中国GIS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中国GIS产业比十多年前有了显著的进步,但是问题依然很多,集中表现为:GIS产业规模小、应用广度和深度不够;GIS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GIS教育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GIS标准化工作滞后。中国GIS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需要地理信息技术的进步,GIS软件产品的创新,而且要建立相应的产业服务体系,加快GIS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国GIS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是环环相扣的,我们不应该就事论事、画地为牢,而是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加强当前比较薄弱的产业环节。随着国家信息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兴起,中国GIS产业面临许多新的机遇。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适宜的对策,中国GIS产业必将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64.
建设青岛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洪滨  刘康  焦桂英 《海洋科学》2006,30(12):65-71
海洋高技术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其发展速度和前景明显优于其他高技术产业,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推崇的主导产业。青岛市作为中国的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应建成中国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对建设青岛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作了分析,提出了青岛市以发展海洋药物及功能食品、海洋天然产物和活性物质提取、海洋精细化工和海洋防腐、海洋水产品苗种培育及养殖、海洋工程设备及仪器仪表五大类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总体发展目标和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65.
本文以全国化工产业密集区——长三角地区为例,基于规模以上中国工业企业详细数据,从化工企业入园率的视角出发,综合运用均值中心、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及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分析并揭示了1998—2013年长三角地区化工产业时空格局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98—2013年长三角地区化工企业总体上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入园率由6.19%提升到36.98%;化工企业“西北-东南”方向分布明显,且近似呈“先东南,后西北”的路径迁移规律,较之全部企业,入园企业具有更高的离散度、更大的迁移幅度,入园企业与全部企业逐步由空间失配演变为空间匹配;中心集聚与外围扩散态势并存,发育并逐渐形成了环太湖集聚区、沿杭州湾集聚区、沿长江密集带及沿海密集带四大化工产业集聚片区,化工产业的区域空间结构趋于复杂化、有序化与稳定化;地级尺度上化工企业入园率不断提升,2003年与2013年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热点区逐渐由浙江东南转移到苏皖北部,冷点区从安徽北部迁移到浙江西北,基本完成了空间格局上的对称反转变换,但化工企业入园率与空间密度分布一直处于错配失衡状态。通过结合化工产业特性与长三角区域特征,定性探讨了长三角地区化工产业时空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特别是阐述了化工产业“园区化”进程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6.
杨水根  王露 《地理科学》2020,40(11):1909-1920
运用协同度模型、空间ESDA、趋势面分析和面板计量回归模型,分析湖南省武陵山片区2001—2017年人口城镇化与流通产业发展协同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减贫效应。研究发现: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人口城镇化与流通产业协同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水平偏低,不同板块间协同水平差异显著且有扩大倾向;具有“集聚–分散–集聚”空间循环过程,局部空间极化效应明显,形成邵阳板块的显著热点区和湘西自治州板块的显著冷点区;协同发展“东高西低”空间分布格局更趋明显,“北高南低”分布态势减弱;两者协同发展对农民收入提升、贫困减缓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进一步空间效应分解发现协同减贫的空间正外溢性显著;实施人口城镇化与流通产业发展“双轮”协同驱动战略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也是落实高质量脱贫方略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67.
中国化工产业布局演变与影响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辉  段学军 《地理科学》2020,40(10):1646-1653
基于2003—2013年的企业数据,研究了中国化工产业及其行业空间布局演化、影响因素及机理。结果表明:① 化工企业呈现沿海?陇海线?沿长江的“π”字型分布格局,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长株潭等4个热点区,天津?淄博、上海?南京、广州?茂名等化工集聚区的双核结构凸显,布局演变呈分散化趋势;② 整体上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基础化工行业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反之相对精细高端的行业集中在沿海地区或在沿海地区内部转移;③ 整体上港口条件、市场需求、地理区位、环境规制的影响贡献呈现下降趋势,而资源条件、外商投资、科技投入等要素的贡献上升,不同行业影响程度和趋势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8.
长江经济带开发区空间分布与产业集聚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最近邻指数、Ripley’s L 函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开发区的空间分布与产业集聚特征,结果表明:① 长江经济带开发区总体上呈东密西疏、东强西弱、东中西段分异的显著集聚分布特征;② 基于主导产业划分的各类开发区在空间上均为集聚分布,集聚强度和规模随距离的增加基本都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集聚形态各异,主要有“单核心”“双核心”“多核心”3种;③ 长江经济带东段地区主要以装备制造、通信电子、汽车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为主,中、西段地区则集聚了化学工业、金属加工、食品制造、纺织服装等资本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加强经济带上中下游开发区之间的多维良性互动,注重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与结构优化,进一步提升其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与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69.
俞立平 《地理科学》2020,40(10):1610-1617
构建区域创新政策评价的理论框架,在宏观知识生产函数中引入信息化作为创新技术进步的替代变量,基于DEA与Malmquist指数,用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存量来衡量区域创新政策。并以省际高技术产业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创新政策的特征和评价维度决定评价的多样性,基于政策效果与政策交互作用的区域创新政策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区域创新政策总体上处于稳步提高阶段,较低地区以西部中部地区为主;区域创新政策测度模型系统性较好,其检验方法有待进一步深化;采用政府研发经费投入作为区域创新政策的替代变量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0.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科技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兴产业,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日趋重要。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分析、EG指数和面板回归等方法,对2007—2017年河南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河南省现代服务业总体及其8个分行业集聚程度较高,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集聚程度最高,教育最低;②河南省现代服务业总体及其8个分行业专业化水平较低,其中郑州市专业化水平最高,并在金融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个行业表现出较强的集聚优势;③河南省现代服务业总体及其8个分行业空间集聚结构较差,发展还不成熟;④经济发展水平对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最大,交通条件、资本支持、信息化水平和人力资本对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工业化水平、政府行为对其产生显著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