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40篇
地球物理   210篇
地质学   72篇
海洋学   2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6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1.
利用2009-2013年上海市加密观测自动站降水资料和110报警信息资料,对上海市短时强降水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其地理分布特征、概率分布特点的同时,找出降水极端性与暴雨红色预警标准的对应关系,以及110报警次数与短时强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自动站1 h雨量≥30 mm、≥50 mm和3 h雨量≥50 mm、≥100 mm的5 a累计频数的大值区基本集中在市区及其周边地区,郊区次数明显减少,出现次数最多的是3 h雨量≥50 mm的情况,出现次数最少的为3 h雨量≥100 mm的情况。2)从不同降水强度的发生概率分布来看,郊区弱降水发生概率大于市区的,市区强降水(1 h雨量≥25 mm)发生概率大于郊区的。3)对流降水情况下,降水累积概率为1%时,对应的1 h雨量市区为63.6 mm、郊区为58.7 mm,接近暴雨红色预警标准;对应的3 h雨量市区为90.8 mm、郊区为86.8 mm,较暴雨红色预警标准的阈值小。4)报警次数与降水量的关系:1当1 h雨量40 mm或3 h雨量60mm时,报警次数变化不大,基本在10次以下;当1 h雨量≥40 mm或3 h雨量≥60 mm时,报警次数逐渐增多,大部分在20次以上;当1 h雨量≥60 mm(达到暴雨红色预警标准)、3 h雨量≥80 mm(未达到暴雨红色预警标准)时,报警次数明显增多,基本超过30次,最多达100次以上。从报警次数的角度来看,暴雨红色预警的3 h标准设定为80~90 mm更合适。2当逐1 h和逐3 h雨量不是很大、但累积降水量较大(特别是累积降水量超过100 mm)时,报警次数急剧增多,很多超过100次,说明报警次数还与降水的持续时间有关。3当累积降水量、逐1 h和逐3 h雨量都增加时,报警次数增加最快。4报警次数的极值并非都出现在逐1 h和逐3 h雨量大值时,在1 h雨强不是很强,但降水持续时间长,累积降水量大的时候,也十分容易出现报警极值。  相似文献   
512.
Global climatic oscillations have shaped the contemporary genetic structure of marine taxa in different ways. Previous demographic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various intertidal marine species display genetic signatures of demographic expansion that either pre- or postdate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Such expansions and the ability of species to colonise new habitats will influence their genetic structure, but the link between scales of larval dispersal and the strength of phylogeographic structure is not always clear. We analysed a fragment of the mitochondrial COI gene of 11 sympatric species of intertidal southern African patellid limpets to investigate how ancient oceanographic dynamics have shaped and maintained their contemporary spatial genetic variation. Our data show that the patellid limpets investigated display congruent evidence of spatial expansion during the Late Pleistocene or Early Holocene, which corresponds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southern African shoreline. We argue that closely related and co-distributed southern African intertidal invertebrates responded to ancient climatic oscillations as a cohesive group. In contrast, contemporary oceanographic circulation has shaped the phylogeographic patterns of these limpets in different ways. We show clos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hylogeography and biogeography for some species, but not for others, despite the similarities in their life histories and exposure to the same climatic changes.  相似文献   
513.
利用国家基本站、区域站资料,分析了2006—2016年池州市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建立3种天气学概念模型,并总结了短时强降水的中尺度系统、相关物理量和雷达回波的一般特征。结果表明:池州市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汛期(5—8月),其中7月最活跃,其次分别是6、8月。强度≥20 mm/h和≥30 mm/h的短时强降水日变化呈现双峰型特征,强度≥50 mm/h的短时强降水则呈现单峰型特征。东至县中南部是短时强降水的易发区域,其次是贵池南部山区和九华山东、西两侧区域。池州市短时强降水天气类型可分为副热带高压边缘型、西北气流型和台风型,其中副热带高压边缘型是短时强降水的易发天气类型。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在不同天气类型中的作用存在差异,但相关物理量差异不明显。副热带高压边缘型、台风型强降水过程中雷达反射率因子多表现低质心结构特征,西北气流型呈现高质心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514.
都江堰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晨  马力 《气象科技》2013,41(6):1086-1090
根据气象观测站逐5 min雨量资料的统计结果,分析了四川都江堰地区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都江堰各年1 h雨量极值均出现在较高海拔的地区,且1 h雨量极值在当次降水过程总雨量中所占的比重很高,说明都江堰短时强降水的强度非常集中;②受地形与夜间云顶辐射冷却作用,都江堰短时强降水的夜雨特征突出,且后半夜比前半夜多;③都江堰地区夏季的对流过程一般是沿西北山脉迎风坡生成与发展的,随后对流系统发展到东南平原地区;④都江堰短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60~130 min,最长可持续210 min。  相似文献   
515.
山西地形复杂,汛期降水集中,短时强降水易引发地质灾害及城市内涝,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山西省2011~2016年290个高密度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结合本地强降水预警业务规定,根据致灾风险程度将短历时强降水分为四级,全面细致分析了各级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对强降水的精细化预报有指示意义。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主要受纬度和地形影响,各级强降水的累计降水量和降水小时数大值区一般沿太行山脉和吕梁山脉展布;短时强降水在每日15~18时高发,到了夜间20~23时,出现第二峰值;城区一般性强降水比乡村区域偏多偏强。  相似文献   
516.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气象站2009-2018年的地面观测资料,细致解析塔中地区的风蚀起沙特征,所得结论如下:(1) 临界起沙风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春季>秋季>冬季, 塔中地区的临界起沙风速介于4.47-4.92 m/s,日最大值出现09:00-10:00时。(2) 春夏季是沙尘的多发季节。春、夏季,沙尘水平通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638.9 kg/m和3298.9 kg/m,起沙持续时间的平均值分别为291.5 h和336.7 h。(3) 风蚀起沙事件更容易发生在白天, 沙尘水平通的最大值出现在10:00-11:00,起沙持续时间的最大值出现在10:00-13:00。(4)风蚀起沙事件在春季主要集中在偏东方向,在夏季主要集中在偏北方向上。  相似文献   
517.
一种大范围干旱的识别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日本APHRO格点降水数据计算格点SPI序列,兼顾时空连续性,定义了一种大范围长历时干旱的识别方法。该方法以我国国土面积的10%作为大范围干旱事件影响范围的最小阈值,同时给定了干旱事件影响区域的空间连续和时间连续的判定标准,另辅以干旱烈度计算方法和干旱中心的识别方法,给出了此类干旱事件的面积、历时、烈度及干旱中心的指数定义和事件的识别过程。在此基础上,识别了我国1961—2015年以来的69次大范围干旱事件,得出这69次大范围干旱事件的平均面积指数为30.49%,平均干旱历时为8.15个月,平均干旱烈度为-4.192。利用此方法对1998—2002年发生在华北地区的持续性区域干旱事件进行再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时期的干旱事件不仅局限于华北地区,同时也波及到东北、西北、西南和东南等地,涉及了4次大范围长历时的干旱过程。  相似文献   
518.
通过2014年和2019年观测资料分析了渤海夏季底层水体氧亏损空间分布的年际差异,同时首次揭示了黄河口东侧莱州湾 口区域的氧亏损现象,并利用三维物理生态耦合模式ROMS-CoSiNE探究了氧亏损分布年际差异的影响因素.2014年秦皇岛外氧亏损区(以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饱和度小于70%为统计范...  相似文献   
519.
基于昌吉地区10个气象站点1970-2020年的气象观测数据,运用气候倾向法、5年滑动平均趋势分析法、M-K检验法、Pearson相关分析法以及ArcGIS10.7环境下的反距离加权(IDW)插值法探究昌吉地区日照时数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昌吉地区日照时数多年平均值为2840.3h,空间分布特征为“东部多,中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并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其速率为-62.8h/10a;从季度上看,日照时数夏季最高,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最低;下降速率冬季最快,其次是秋季和夏季,春季变化幅度最小;日照时数年内变化呈现双峰型,最大值出现在5月、7月和8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1-12月日照时数均呈现减少趋势,1月减少最为明显,12月次之。昌吉地区年日照时数在1987年发生突变;在影响因子方面,日照时数与总云量、水气压、雾日数呈现显著负相关,与大风日数、扬沙日数呈现显著正相关,说明,总云量、水气压、雾日数的逐年增加和大风日数逐年减少是日照时数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