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31.
谢大伟  张诺 《干旱区地理》2018,41(4):844-850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为新疆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战略机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促进新疆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首先介绍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新疆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和战略优势,国家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政策、新疆旅游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及新疆生态旅游业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了新疆生态旅游业发展内在动力和战略优势。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新疆发展生态旅游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困境,分析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助推新疆旅游产业发展中,与当地少数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旅游区薄弱的基础设施难以有效对接和链接,影响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政策的作用和效果,而竞合机制的缺失更是影响丝绸之路沿线旅游景区的高度合作和旅游资源的整合。文章认为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旅游规划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农牧民参与生态旅游业的建设,并利用新疆交通大建设的机遇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网。同时,要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旅游合作,提高新疆旅游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与竞争力。  相似文献   
32.
中国国家公园的旅游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与其他国家的国家公园相比,中国的国家公园体系在部门管理体制下逐渐演变为7种类型: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矿山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水利风景区。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各类国家公园知名度的比较,探讨不同类型国家公园的旅游价值,采用18等分法评价了中国31个省(市、区)国家公园的旅游竞争力,并对国家公园旅游的深化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3.
广东省森林公园发展态势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焱  徐颂军 《热带地理》2005,25(2):166-170
森林公园及森林生态旅游业已在广东省社会、经济和生活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广东省林业部门进行森林资源立体开发、综合利用的优势项目,也是广东省全面发挥森林多种效益的一项系统工程。文中介绍广东省森林公园发展的现状特点,借鉴国外森林公园建设的经验教训,在管理、立法、资金、基础设施优化以及精品促销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力求促进广东省森林公园建设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34.
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旅游资源评价与湿地资源评价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并从客观实际出发,应用层次分析法(AHP),从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和旅游开发三方面着手,构建了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并据此进行计算机处理、排序和检验,提出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等级指标及赋分标准,为科学评价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5.
四川省生态旅游发展的层次与阶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国阶  王青  涂建军 《地理科学》2006,26(2):151-155
生态旅游是一项新的旅游活动、一项新的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态旅游的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产业的发展存在着初级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结合四川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旅游资源分布规律,四川生态旅游形式应具有一定的时空特征,表现为时间上的阶段性和空间上的差异性,即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同时存在三种形式的生态旅游:泛生态旅游、准生态旅游、纯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36.
在分析国内外同类地区发展模式的基础上 ,作者认为大力发展旅游业 ,尤其是生态旅游业不失为一个切实可行的好办法。这是因为发展生态旅游投资较少、经济效益好、对自然环境影响小 ,既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又能保护生态环境 ,是西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捷径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37.
王云才  郭焕成 《山地学报》2002,20(2):141-149
本文在系统考虑大城市周围山区传统产业的局限性、传统农业的低效性和大城市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大城市周围地区发展的客观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在北京西部山区沟谷景观规划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沟谷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模式,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对生态经济沟的创意和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内容有沟谷生态经济区的概念、功能、市场定位(区位选择、和产品选择与组合)、总体景观规划(景观意像、行为特征)和沟谷立地景观设计(景观构成、品牌设计、功能区设计、时序性设计、立地配置、环境净化与生态保护方案以及开发经营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38.
提出了从发展理念、产品经营和行业管理三个层面全面理解生态旅游的思想,对国际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神农架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景区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评估神农架的旅游价值、实施生态旅游产业化开发、积极参与国际生态旅游标识的认证、引导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和实施生态旅游规划、开发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管理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9.
生态旅游是21世纪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其本质是一种"绿色旅游",是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统一的旅游.生态旅游强调人与环境的公平与和谐,这要求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对旅游资源及行为要用环境道德的标准来自发约束.为了使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还需要在生态旅游规划、开发、保护和管理等方面贯彻科学的环境道德控制的理念和方法.对云南抚仙湖生态旅游中环境道德状况的调查分析表明:要依靠道德准则和信念及社会舆论的作用,运用环境道德的规范和原则自发地调节旅游行为.同时运用必要的政策、教育手段来提高人们的环境道德水平将有利于推动生态旅游深入而持久地发展.  相似文献   
40.
人地关系失调归根结底在于人,是人的问题。生态旅游的发展涉及到不同的“人”和错综复杂的人人关系。正确处理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人-人关系”是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本质要求,而当前在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中普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人人关系矛盾冲突,针对此间题,从“人-人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从6个方面探索协调生态旅游人人矛盾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