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7篇
  免费   378篇
  国内免费   516篇
测绘学   262篇
大气科学   326篇
地球物理   479篇
地质学   752篇
海洋学   288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182篇
自然地理   32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利用框架结构的整体振动模态信息进行局部损伤的判别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高阶模态逐渐被人们认识并用来进行局部物理参数识别并用来进行损伤判别。本文以弹性地基上独立基础的框架结构底层柱为研究对象,利用增加的质量块对柱子进行局部损伤的制造,利用脉冲锤击法和激振器扫频实验进行高阶模态对比测试,利用PolyMAX模态分析方法进行损伤前后高阶模态的识别,发现了“高灵敏度高阶模态”的存在。最后通过两端约束Euler梁的计算模型,通过高阶模态来识别物理参数以及地基参数,其中物理参数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2.
振动测量用叉指式硅微加速度计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硅MEMS加速度仪可以用于地震以及各种工程振动的测量,目前其精度较低,温度灵敏度较高,为了掌握MEMS加速度计的特性,提高其实用性能,本文介绍了一种叉指式硅微机械加速度计(FMSA)表头微结构和系统的工作原理,推导了微结构梁的刚度,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了FM-SA加速度计的静态特性、动态特性和温度特性,验证了推导的正确性,说明微结构参数是决定FMSA加速度计性能的主要因素,为改进加速度计性能提供了依据,并对其在振动观测领域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3.
湿地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是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农业文明的见证.湿地农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调整和适应,形成不同的功能类型和产业模式.以松嫩平原西部盐碱湿地苇-鱼-蟹-菌模式为例,凝练了湿地生态恢复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关键技术,分析了该模式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总结了该模式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经验,提出了未来湿地...  相似文献   
94.
利用NCEP FNL分析资料及南京多普勒雷达观测,借助WRF模式,对2017年8月19日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进行模拟和诊断分析。此次MCS组织模态PS(Parallel Stratiform)型和TS(Trailing Stratiform)型共存,开始为带状结构,最后演变为强弓状飑线。气旋切变和低空急流是此次过程的重要影响系统,而午后强烈发展的地面锋触发了此次强对流。在垂直风切变和冷池共同作用下,西侧初始对流发展为PS型模态,东侧发展为TS型模态。由于PS型模态的中低层垂直风切变发生转向,导致其消散。TS型模态附近冷池和垂直风切变相配合,且在后向入流(Rear Inflow Jets,RIJ)作用下发展成为强弓状飑线;RIJ受中低层涡旋对影响而发展增强,其中气旋式涡旋主要由涡度方程中拉伸项决定,而反气旋式涡旋则主要由倾侧项决定。  相似文献   
95.
基于ERDAS的SPOT5卫星影像正射校正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岛海岸带卫星遥感调查与评价项目以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项目区块地形有一半为山地和丘陵,地形起伏较大,常规的几何校正难以消除因地形起伏引起的影像几何变形,必须进行正射校正。根据现有数据特点和项目要求,提出了可行的正射校正流程,基于SPOT5物理模型对融合影像进行正射校正,实验校正结果完全满足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96.
论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具体分析了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基础和优势特点,指出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作用和方法。  相似文献   
97.
文章针对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提出了多种改革模式,并就每种模式的操作、优点、缺点等进行比较,以便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98.
选取2011-03-11日本MW9.3地震后全球地震台站记录的约220 h波形数据,基于一定的判断准则,筛选出质量较高的448个垂向观测数据,采用频域AR方法对0S0模态的特征频率和品质因子进行估值,并以信噪比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特征频率f=0.814 658 4±5.3×10-7,品质因子Q=5 586±12。该结果与已有研究成果相比精度更高,有助于约束现有地球介质密度和衰减模型,使其更接近真实地球。  相似文献   
99.
以章宁1地热井的研究为例,在分析地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基础上,对地热水的化学成分形成进行了研究,并通过与相对补给径流区的西曹范、章桃1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比较,研究其演化机理。综合分析认为地热水为沉积岩溶滤水,属于中度变质水,地下水流经火成岩侵入体时溶解了大量的Cl~-及F~-,HSiO~-_3等微量元素,次为地下水与沿文祖断裂上升的深部热液的混合,导致地热水化学类型的改变。深部热液的水化学成分与济南东地热水与深部热液的混合比例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0.
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on the impacts of coastal reclamation on wetland loss in large-river deltas at a regional scale.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of coastal wetland and reclamation in four deltas in China from 1978 to 2014, we tracked their continuous area changes in four periods: 1978–1990, 1990–2000, 2000–2008, and 2008–2014. The areal relation between wetland loss and reclamation was quantified and used to identify coastal reclamation mode intensity coupled with another three indicators: reclamation rate,accretion rate and land-use intensity of coastal reclam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astal reclamation driven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reduced, or even reverse the original growth of delta which was determined by the offset between wetland acceleration rate and wetland loss rate. Generally, the area of reclamation showed a positive linear correlation with the area of wetland loss. The findings imply that human activities should control reclamation rate and intensity to alleviate total wetland loss and maintain wetland ’net gain’.Inappropriate coastal reclamation modes can magnify total wetland loss;therefore, coastal reclamation with a slow increment rate and low impervious surface percen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future coastal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